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知道”的历时演变.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卢**
  • 文档编号:186413110
  • 上传时间:2021-07-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1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知道〞的历时演变 摘要:关于“知道〞由单音节词复合而成双音节词的过程,学界关注尚少本文主要探讨单音节词“知〞“道〞合成双音节词“知道〞的历时演变过程通过查找语料可知,表示“明白、了解〞之义的双音节词“知道〞在南北朝时产生关键词:知道知道一、知“知〞在先秦时期作为单音节词已经广泛独立使用〔见表1〕,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一直沿用至今大徐本?说文解字?:“知,词也,从口,从矢〞“矢〞是箭的意思,因此段玉裁注为“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知〞甲骨文中写成“〞,金文中更加象形,加了“曰〞旁,写成“〞,小篆中写成“〞,隶书中写作“〞,楷书中写作“〞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从商代甲骨文到魏晋的楷书中,“知〞的字形变化始终与表示言语义的“口〞相关由此可知,“知〞的本义为对于认识、了解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古人一直认为控制指挥人思维的是心脏,而不是今天科学研究所认为的大脑人的内心对外在客观世界有了自己的想法、感受,需要通过嘴巴表达出来,在心为“感受〞,发之为“声〞,出口为“词或者语句〞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把段注“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和大徐本?说文解字?:“知,词也〞联系起来,即“知〞的本义为从心到口的一个言辞过程。

      知〞的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相伴出现,言辞过程中的动作就是动词“知〞,言辞过程中说出来的内容就是名词“知〞之后“知〞的这两种词性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内在的自我认识和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也在提高,动词“知〞和名词“知〞的词义有所扩展延伸表1:“知〞在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次数?黄帝内经? 293 ?春秋左传? 290 ?庄子? 291?礼记? 127 ?管子? 206 ?韩非子? 228?尚书? 31 ?老子? 136 ?墨子? 157?周易? 25 ?论语? 72 ?国语? 104〔注:该数据从山西大学图书馆国学宝典语料库中所得,本表摘取了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献,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文献未摘取,本着能够说明“知〞在先秦已经广泛使用这一问题〕二、道“道〞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最重要的字眼之一从先秦起,“道〞作为单音节词已经被广泛独立使用〔见表2〕,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一直延续至今道〞在金文中写成“〞,从行〔街道〕,从首,表示人在路上行走之意;金文亦写作“〞或“〞,另加了一“止〔脚〕〞,更突出行走之意在小篆中写成“〞,大徐本?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

      徒皓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人者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徒皓切古音在三部〞这就是说,“道〞由“辵〞和“首〞两局部组成,前者表行走之意,后者即表意又表音那么,“道〞的本义是指人或动物行走时脚底所留下的痕迹从“道〞的本义出发,不断扩展“道〞的内容,那么“道〞的内容经历了这样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道〞的外延越向外延展,“道〞越具有不可言说的神秘感所谓“道恒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道〞除了名词的引申,还有动词的引申由“道〞的本义可以得知,动词“道〞最后要到达使某事物顺畅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名词“道〞和动词“道〞发生了联系,动词“道〞于是有了知道、言说之意那么“知〞和“道〞后来同义连用也就理所当然了〔1〕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南朝梁吴均?咏雪?〕〔2〕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诗鄘风墙有茨?〕〔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之一〕“道〞除了作为实词的用法之外,还有虚词的用法相当于助词“得〞〔4〕鞍辔闹装光满马,何人信道是书生?〔唐白居易?和高仆射?〕〔5〕怨苦知多少,两三人只道同做饿殍。

      〔元高明?琵琶记五娘葬公婆?〕表2:“道〞在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次数?黄帝内经? 187 ?墨子? 107 ?庄子? 209?礼记? 184 ?吕氏春秋? 172 ?韩非子? 185?周易? 69 ?荀子? 151 ?孟子? 71三、知道“知道〞一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使用频率不高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使用频率激增〔见表3〕表3:“知道〞在各朝代出现次数先秦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61 60 170 269 1182 1205 3617 14184“知〞和“道〞在先秦时期结合使用,并不表示今天所说的“了解、明白〞之义作为动词的“知〞单独承担着今天所说的“知道〞之义,如?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为动词的“知〞与作为名词的“道〞连用,构成动宾结构,最初表示“认识道路〞之义,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娥语曰:‘伯文,我一日误为所召,今得遣归,既不知道,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否?〞随后“道〞的内容不断扩展,逐渐表示通晓天道、地道、人道、事道等意作为宾语的“道〞有内容,即使是抽象的概念化的“道〞人们了解、明白了“道〞之后,可以把这个“道〞说出来,也可以不说出来,有时候即使想说,也不一定能说出来。

      这时,名词“道〞和动词“道〞就发生了联系为下文表述之清晰,这里把说出来的“道〞称为显性的“道〞,没说出来的“道〞称为隐性的“道〞随着“知道〞使用频率的提高,“知〞和“道〞的粘合度增强,“道〞作为动词有言说之意隐性的“道〞使用比显性的“道〞频繁,与动词“知〞同义连用,“道〞的言语义逐渐弱化,共同表示“明白、了解〞之义,这一用法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如僧祐?弘明集?卷八:“夫圣智穷微有念斯照何烦祭酒横费纸墨假设必须辞诉然后判者,始知道君无玄鉴之能天曹无天明之照〞这时“知道〞等同于“晓得〞,“知〞对“晓〞,“道〞对“得〞正好和本文第二局部“道〞作为助词相当于“得〞这一用法相吻合这一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凝固,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知〞作为谓语一直稳固地表示“明白〞之义,不因“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见图1〕图1:“知道〞的历时演变过程四、结语“知〞在先秦时期作为单音节词已经独立广泛使用,从“知〞表示由心到口的一个言辞过程的本义,得知“知〞的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是相伴而生的道〞在先秦时期作为单音节词也已经独立广泛使用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但是这两种词性的出现有先后顺序,动词“道〞是在名词“道〞的根底上开展而来的。

      从“道〞表示人或动物行走时留下的痕迹这一本义出发,名词“道〞的内容不断丰富扩展由于“道〞的内容容易给人们一种把某物理顺、通畅的感觉,所以可以把名词“道〞和动词“道〞紧密联系起来,动词“道〞于是有了“言说〞之义道〞还有作为助词“得〞的用法单音节词“知〞和“道〞在先秦时期已经结合使用,但是使用频率不高,只是作为动宾结构出现汉代之后,“知道〞出现的频率提高,南北朝时期“知道〞紧密结合为一个双音节词,“知〞和“道〞同义连用之后,随着使用程度的加深,“道〞有了虚化色彩,相当于助词“得〞,可以与“晓得〞一词相对应这一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参考文献:【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021.【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王雯雯山西太原山西大学03000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