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人生的第一次选择.doc
5页1中考,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三月份,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个关于中考的调查表,短短的一个月,就收到两千零三十四封来信,每封信中的真诚、信赖和寄予的厚望十分让人感动,也令人深深地不安,面对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不知道这份调查报告是否能承载如此深厚的信任与关爱谨以此文献给全国的初中毕业生及你们的老师、家长1.我想上学在 2034 封来信中,有 1999 名同学准备初中毕业以后继续升学不想升学的仅有 35 人从他们的来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东清远市清新县一中的张强同学在来信中说:我今年 15 岁了我父亲是个高中毕业生由于“文革”的影响,他没能上大学,以至于努力了几十年只得到了工程师的职称他常叹息“高级工程师”将终生与他无缘了因此,他把未能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了他唯一的儿子的身上我怎么能辜负爸爸的期望呢?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只有刻苦读书,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会努力考上最好的学校张强密密麻麻写了 3 大张信纸,他告诉我们,这是他的 “肺腑之言” 和张强持相同意见的同学有很多这一届学生中许多人的父母都是学历不高或许失去的更让人感到珍贵,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代人尤其看重知识。
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子女大都在“为父母圆一个大学梦”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叶原的父亲曾经在内蒙古兵团呆了 8 年,叶原的“原”字就是父亲为了纪念那茫茫的草原给他起的对于未来叶原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 “爸爸初中没毕业就去了草原,为它洒了 8年的汗水爸爸没能上大学,也许这是历史的错误但爸爸爱那片草原,我也爱我想上高中,再上大学听说大学有草原专业,我要带着知识去爸爸的草原,用科学,而不仅是用力气,让草原变得更美 ”历史总会有些厚重的东西留给人们这一点,在知青的儿女身上,显得更加突出然而现实更会以它无法逆转的潮流冲击着、影响着这些十五六岁少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在来信中,同学们普遍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知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掌握知识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江苏南京的刘舸在信中说,爷爷上学的时候,读完小学就算“知识分子” ;爸爸上学的时候,许多人读完初中就工作;现在高中毕业都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社会在前进,我不前进就会被淘汰我要上学!”几乎所有的来信都是同一个声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如愿地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刘青的信是从广州寄来的,这是一封未被列人本次统计数字的来信信中说他的家乡在四川,和许多农村学生一样,他学习非常刻苦。
然而,一张张奖状没能让父亲紧皱的眉头舒展开终于,在初二结束的那个暑假,他背上简单的行囊去了广州 “我并怨恨父母,弟弟该上初中了,家里穷,供不了两个孩子读书 ”“我不是毕业生,本来不应该参加你们的调查可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刚刚拿到这个月的工钱——300 元不知为什么特别想给你们写信,特别想哭2”刘青的信写得流畅、工整他还寄来了 100 元钱, “请替我给上不了学的朋友买些书”.我不知道在广州的餐馆里、还有多少个刘青,在全国又有多少个数字总是冷静而又客观的,但数字背后的故事,却常常令人难以平静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离开学校的同学都是无奈的选择河南郑州的王洋就在来信中告诉我们,他上了 9 年学,已厌倦了单调而漫长的学校生活初中毕业以后,他想到“精彩”的外面世界去闯闯, “下海”遨游一番和王洋有同样想法的在这次来信中有 10 来个他们迫不及待地就要弃岸下海了很难对他们的选择做出评价已经完成了 9 年制义务教育,面对今后的学业,他们有权说 “不”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健全. 、完备,仅凭初中的知识,是否就能在商海中劈波斩浪?也许会有奇迹发生,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奇迹尽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的同学进入了社会。
但更多的同学关掉了电视,把台灯开到深夜,在为 6 月的一搏做最后的冲击2.为谁辛苦为谁忙徐田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作为初三(4)班的女班长,徐田开朗、自信,很有主见 “我们现在是每天早上 7:00 到校,中午 12:00 放学下午上两节课,然后就是统练,一个星期考 4 天,一天一门 ”对于复习资料,徐田写了一个加法算式:本区的 +其他区的+我们学校历年的试题= 我做的初三了,当然要忙一些,但总的来说还算轻松要说压力也有,初中既然上了人大附中,如果高中上不了,挺丢人的况且,我们学校师资力量挺强 ”徐田承认,想上本校的高中有点虚荣的心理 “当然,话也得分两头说万一考坏了呢?我决不让爸妈出钱上好学校,第一腰板不硬气,第二对心理成长也不利 ”徐田分析自己是工作能力挺强,但知识上还有些欠缺, “像老三届 ”徐田最后对自己的评价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这大概是因为徐田的父亲是个“老三届”吧有这样一个女儿,徐田的父亲显得很轻松, “对孩子的学习我们从来都是完全放手填志愿我们也帮她看报纸、收集信息,但大主意还是让她自己拿孩子那么大了,该有些独立性了,我像她那么大的时候,都去兵团了我们不怎么给她买营养品,没用,还是吃五谷杂粮好。
”徐田的父亲对女儿的未来看得很开, “当然希望她上高中但要考不上大学,就凭力气吃饭,也挺好 ”在徐田他们班的黑板报上:“奏响生命乐章中的强音!”几个大字令人分外振奋尽管是临考前,但紧张的气氛中仍能感到青春的朝气可是竞争终究是不留情面的像人大附中这样的市重点中学毕竟屈指可数一些普通中学的学生,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心理状态了崔静就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两且,用她的话说,是一所“兜底”的学校 “我们每天早上 7 点就要到校.一直要到晚上 7 点甚至更晚才能回家 “我想上大学,所以,拼着命也要考普高能上重点高中当然好,可我连想都不敢想 ”“每天累极了,心理压力也大,晚上睡着了,梦见的也是考试 ”在普通中学,学生、老师更累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个为了考试,但具体操作起来,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还是躲不开我挺能理解老师的 ”赵婷说, “补课,老师是为我们好,这时候不拼一下,会遗憾终生 ”赵婷的父亲告诉我们,女儿上的是差学校,但这反倒使女儿懂事了,知道用功了3“其实我们当初想给她转个好中学,可她不让,说是在哪儿跌倒了就得在哪儿爬起来当时,我和她妈感动得直想哭现在,学习上我们不给她施加压力生活上,她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昨天她吃鸡腿没吃够,今天我还准备再去给她买 ”每年的中考,忙的不只是一个学生,老师、家长甚至亲朋好友都得为此让路把电视锁进柜子里早已不是天方夜谭了为了升学,老师、家长和学生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为了将来有个好前途 ”就这一句话,学生的眼圈变黑了,家长瘦了老师也常顶着星星回家但是,值!为了上学,我什么苦都愿意吃” 湖南长沙王瑞的话也许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想法3.“差生”的梦想尽管所有的考生都在为未来拼搏,但是,不可否认.每个学校、每个班都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他们在老师的心中占有的又是怎样一个位置,难道说,6 月的天空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灰暗的? “别抛下我们!”在来信中,福建省尤溪县的几位同学讲述的事情让人尤为心痛,他们说他们学校共有 4 个毕业班.在这个学期,学校重新调整,设 3 班为“分流班” 学校规定,分在“分流班”的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毕业时都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书但不支持他们参加中考 “我们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大家都还是挺努力的可现在,老师虽然也给我们上课,但有些却是敷衍了事上课时有个别同学不听讲,老师也不管有的课在乱哄哄的声音中度过,让我们没法安心学习同学们去找过学校,但答复却是:这是学校的安排,学生无权过问。
请救救我们这些被抛弃的学生!”信的末尾,那个硕大的惊叹号像一个无声的呼喊许久许久,都在我们的脑子里回荡着无独有偶紧接着又一封来自河北某县的信摆在了我们的案头信中说: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但现在,我已经没资格再把自己称为学生了3 月 30 日、31 日两天.我所在的县一中进行了中考的初选结果是,我失去了考高中的资格我渴望上学!我才 15 岁,我不能想把豆蔻年华白白葬送请你们告诉我,我该怎么办!15 岁的女孩,本不该面对这样的命运我们不忍指责她的偏激,她失去的,已经够多的了任何人都无权禁止学生参加中考.这一点,作为学校的领导,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但以种种方式阻止学生参加中考的现象却禁而不止. “没办法呀 ”相信校长们确有苦衷,但和一个学生的未来相比,这些都太不重要了更何况还有人为了私利剥夺了学生求学的机会我们一个‘差’生也不放弃!”在人大附中,教务处主任王志祥老师告诉笔者从智力上来说, “尖子生”和“差生”之间没有太大的距离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力差,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比如单亲家庭等等,我们要尽量把这种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在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笑言帮助一个“差生”考及格比帮助 10 个“尖子生”考 100分都难。
一个班上放弃一个学生,对我们来说也许只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他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如果这是我自己的孩子呢?所以,对每一个学生,我们都会尽力而为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面前, “差生”们也希望会有老师握住他们的手,会有鼓励的目光跟随他们的脚步也许 6 月里不全是鲜花和掌声,也许努力的结果是失败,但是,有师长相伴同行,那么跌倒了还可以再站起来 “给我一个机会” , “差”生的梦想并不过分,但愿这不仅仅是个梦想44.报普高还是报中专在这次微型调查中,第一志愿报考普通中学的为 834 人,报中专的为 939 人,报职高的为 174 人,报技校的为 52 人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高中分流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高考的独木桥,由于挤的人少了,也就显得不那么窄了以北京市为例,近两年的高考升学率已达到一比一点几,大批初中毕业生流向职业技术学校是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前提今年北京市的初中毕业生为 14 万多人,普通高中、中专、技校、职高和成人中专的计划招生总数为 12.2 万人,其中普高只招收 3.3 万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国家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在城市和农村,同是面临中考的毕业生,他们的选择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上高中,当然是上高中,我学习又不差,考中专多‘跌份’呀, ”刘然在广东的一所重点中学里念初三,他在信中说, “我还想考清华大学呢如果学习上没有什么问题,上普高是绝大多数城市学生的首选我家里也不指望我早早地工作挣钱,我想上普高.再上大学老师说.将来大学生都不吃香了我要是只读个中专,还不得被淘汰了 ”来自吉林的李华告诉我们,她的父母和姐姐都上了大学 “我怎么也不能比他们差 ”不过.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许多职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状,许多原本崇尚“唯有读书高”的人们的思想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小龙在北京一所相当不错的大学附中读书,他在信中称自己是个家庭的叛逆者, “我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可我不想上大学,大学里也有高分低能的我想上职高,学点实际的东西 ”小龙说最初他的决定像是给家里扔了颗炸弹,不光父母不同意,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来做他的思想工作 “不过最后,他们还是被我给说服了连妈妈都说;现在要是没能力,就是研究生毕业也没用,倒不如正正经经学门技术 ”像小龙这样的选择也许 5 年以前还会被人视为是不可思议但现在,选择职业学校的人已经是为数不少了和城市的这种变化不同的是,在农村,中专的魅力已是持续了多年,录取分数线一直居高不下,普通中学在许多地方,几乎难以与它相媲美。
“投资少,见效快” ,江苏的金庆华同学这样形容中专中专毕业以后就能工作,并且上学的时间要短,能够尽早工作为家庭分忧这是许多农村学生选择中专的理由江天意是湖南的一名初三学生,他在信中说,高中一个学期的学费要 1000 多元,家里负担不起即便读了,现在大学的学费又是一大笔中专、技校要交的钱也差不多,但毕业早,一出校门,就能在社会上谋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