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
18页广东高中语文会考必考知识点1. 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2. 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3. 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4. 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5. 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 对偶D平声合调6. 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7. 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 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8. 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 结构9. 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 逻辑顺序10. 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 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 归谬法F12. 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 问F设问G反复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13. 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14. 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 动宾短语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 种)15. 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 状语16. 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17. 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18. 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19. 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20. 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 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广东高中会考地理必考知识点1、 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 (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 平流层的特点:① 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 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3、 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一地面增温一地面辐射一大 气增温一大气(逆)辐射一大气保温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5、 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 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 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7、 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8、 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9、 气温的水准分布:① 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 海南岛② 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 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 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中会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二1. 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2.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 体为草原f荒漠草原f荒漠.3. 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是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4. 我国四大区域中.降水量少.沙漠广布的是西北地区.5. 我国的钾肥厂分布在察尔汗盐湖附近.6. 我国的岛屿是台湾岛.7. 位于黄河下游的两大油田是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8. 在香港和澳门的中国血统居民中.祖籍最多的是广东。
高中会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三1. 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2. 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3. 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4. 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 长钱)5.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 运速.运价)6. 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 京包.陇海.浙赣-湘黔7. 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 阳.宝鸡.昆明等8. 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9. 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 湛北.广东高中历史会考必考知识点1、 维也纳体系(1) 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 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2) 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3) 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 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 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 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4) 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 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 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 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 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2 )维护机构:国际联盟3) 矛盾(4) 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 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 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世界史重要的国际组织1、 反法同盟(1) 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路 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d898 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 国又先后组织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战争2)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 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 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 权的一面2、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1) 组织演变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 俄、普、奥三国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在一一的名义下, 联合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接 着又成立四国同盟(包括英、俄、普、奥四国),决心以武力贯彻 神圣同盟的使命。
2) 主要活动: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了革命②1820年,意大利 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21年,神圣同盟决议由奥地利出兵镇压 革命③1823年,俄国唆使法国以神圣同盟名义派兵远征拉丁 美洲,镇压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由于美国发表〃门罗宣言〃, 干涉计划未能实行3) 瓦解:在希腊和比利时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同盟内部出 现利益冲突,同盟开始瓦解4) 性质:是维护维也纳体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带有封 建性、反动性的政治军事同盟3、国际联盟(1) 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 际联盟的建议2) 建立: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国联盟约列入凡尔赛和 约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3) 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4) 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5) 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 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6) 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 后,国联宣告解散4、 法西斯同盟(1) 形成: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 “柏林一一罗马轴心”②德日签订《一一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③1940年秋, 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2) 活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 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 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军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 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 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规模5、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 建立: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 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 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强对苏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 斯联盟正式形成2) 主要活动: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 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3) 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 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A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B1. 分圭寸制内容:①分封,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 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镇守疆土,拱 卫王室。
② 各诸侯国承认周王的,并承担随王出征、纳贡和朝聘等各 种义务③ 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特点:①周王是全国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诸侯国与周王的臣属关系明确③层层分封,确立等级秩序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2. 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 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 政治上的领袖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作用: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地结 合;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A1. 始皇帝的来历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 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 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 己开始,子孙能够万世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 国古代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 皇权的至高无上① 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名号制度、皇帝的权利、家天下的 皇位继承制② 军国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也都由皇帝任免特点: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1.1.4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B1. 中央官制(1)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 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 全国军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2) 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2. 郡县制(1)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 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2) 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郡、县、乡、里” 地方官僚机构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更有利于中央政 权的稳定与巩固1.1.5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B1. 建立: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 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2. 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3. 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4..影响(1) 直接:秦朝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从而巩固了统 治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