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文化人文荟萃的北宋盛况.ppt
33页中 国 审美 文 化 史,制作日期:2013年9月1日,制作者: 文化传播学院,第十四章 人文荟萃的北宋盛况,公元 960 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登基称帝,建立宋朝,统一中华共历 18 帝 319 年,比唐朝还长但是无论国力的强盛,还是文化的创造,宋朝都略逊一筹与唐代相比,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中央集权的文官政府;中原战乱,南方发展,纤柔、细腻的南国趣味成为时代审美文化主旋律;意识形态方面,以理学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使儒学哲学化、精致化影响审美文化,宋代的审美者喜欢以说理为文、以议论为诗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害道”,理学也造成了不同程度负面影响与唐代风格迥异的文化创造,在阴柔、细腻、内向、儒雅等诸方面登峰造极,将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推向又一座高峰第十四章 人文荟萃的北宋盛况,一、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陶瓷 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诗词 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散文,第一节、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陶瓷,唐代低温彩釉质地粗糙、色泽艳丽、粗犷豪放,宋代高温瓷器质地细腻、色泽淡雅、飘逸委婉雅”可概括其艺术风格枕、碗、瓶1、瓷枕 宋代出土大量瓷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审美价值。
虎纹枕”是北宋仁宗年间磁州窑的产品与唐代气势开张不同,宋代最大特点是精致典雅宋瓷最杰出典范,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难以逾越高峰故宫博物院 “马戏枕”是北宋后期河北省出土 “童子垂钓枕” 简洁生动,韵味十足还有 “戏熊枕”、“蹴球枕”等生活气息浓郁,艳而不俗、繁而不乱,很高艺术价值故宫博物院定窑“孩儿枕” 实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镇江市博物馆 “卧婴枕” 构思别致,做工精致,意境深远,婴儿睡态似将人们带入甜美梦乡,不禁联想起李清照“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词句2、瓷盘 宋代的瓷盘、瓷碗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圆口阔径,窑工在细腻白嫩的盘内印制云龙花纹,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沿盘口处包一层深色的铜圈,精美又大方印花云龙纹盘,北宋钧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造型和色彩上有新意十瓣莲花状,在月白色底釉上点缀一些不规则的紫花斑,增添了几分姿色,形成一件造型与装饰完美结合的作品北宋后期钧窑器型别出心裁、色彩梦幻般, “黄金有价钧无价” ,弥足珍贵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3、瓷瓶 观赏成份更重,最能体现宋瓷艺术河北定县博物馆“龙首流净瓶”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实用的装置都变成了审美的细节,整个器形变化得法、繁而不乱。
龙首流净瓶,耀州窑的北宋瓷瓶“青瓷牡丹萱草纹瓶” 以刻花见长,现存上海博物馆造型简略,小口、溜肩、颀长,是宋代梅瓶的标准样式通体刻花,刀锋刚健有力,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浮雕般的质感青瓷牡丹萱草纹瓶,天然的龟裂也同样好看,“哥窑贯耳瓶” 利用釉面本身的裂纹制造出一种巧夺天工的特殊效果哥窑贯耳瓶,“玉壶春瓶”汝窑珍品青绿之间的色彩,温润如玉的光泽,简洁优美的造型,令人怦然心动像婀娜多姿的美人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玉壶春瓶,第二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诗词,诗在宋代仍属大宗作者逾万人,作品超过《全唐诗》四、五倍唐诗已空前绝后,宋词亦灿烂夺目,宋诗黯然失色1、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抒发私人情感,不必正襟危坐,言志明理理学控制下文人宣泄内心情感、展示艺术才华击节欢歌掩面哭泣,放纵一下,词的繁荣更加自觉、完美、多样化形式打破诗歌一统天下局面,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美的历程》:“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意微妙,……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境’。
北宋名家辈出,如晏殊温润含蓄、欧阳修飘逸隽永、晏几道细腻婉转、秦观凄清动人、周邦彦典丽考究,各有千秋最有创造性和代表性,当属柳永、苏轼、李清照,分处北宋前期、中期、晚期,分别代表俚俗、豪放、婉约三种风格1、俚俗派 柳永出身仕宦,出入歌楼妓馆、留连市井街头与歌女乐工接触渐掌握词曲创作,俚俗: 生活化, 口头化柳词“市列珠玑”,展示都市繁华;“浅吟低唱”,申述秦楼楚馆情感悲欢 《望海潮》: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屡试不中据说《鹤冲天》落第后填的该词传到宫中皇帝不悦, “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后 “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照样风流倜傥、浅吟低唱《乐章集》存柳永词212首,除题材和语言外,尚有多重贡献:首先自创许多新调,尤其增衍制作一些慢词长调,大大拓展词体表现空间其次在结构上确立其“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的基本模式最后,在技巧上,柳永更是开阖得法、张弛有度、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雨霖铃》:,叶梦得《避暑录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2、豪放派 苏轼气概豪迈,“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打破诗词题材上界限存词300余首,举凡恋情、友谊、宴饮、送别、怀古、伤今等,大大开拓词的艺术空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俞文豹《吹剑集》:“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祗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抒写人生琐事、悲欢离合,也旷达豪气:,前赤壁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痛苦中有解脱、失望中有旷达 响彻寰宇的动人篇章!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3、婉约派 婉约派代表是晏殊、张先、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崇尚典雅的时代所需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李清照一生跨越北南两宋,堪称大家《词论》压倒须眉,对诸多男性词人逐一点评,肯定贡献又指出不足,指出词“别是一家”词“别是一家” 指音律和格调两方面要求音律方面,“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适宜演唱所以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词 “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格调方面,词将“铺叙”、“典重”、“故实”等多种表现方法统一起来,不能生搬硬套、坦白直露晏几道、贺铸、黄庭坚等人虽谙熟词律,却不能将上述手法巧妙地融会贯通,因而受到李清照的非议李清照形成和谐优美、婉约细腻的艺术个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是写情高手三言两语便将闺阁中哀怨表达得具体而微、淋漓尽致易安体”成为一代风尚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华喦 欧阳修《秋声赋》文意图,散文成就,似乎在诗词之间 “书籍刊行大备,要自宋开始” ,流传下来作品远多于唐代更加丰富成熟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代占六人,且集中在北宋另外还有王禹偊、范仲淹、司马光等,名家荟萃、蔚为壮观第三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散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1、 “骈”与“散” 的统一 宋代散文家仍要解决 “文”与“道”、“骈”与“散”的矛盾韩愈诸子采取激烈手段,挽狂澜于既倒;而欧阳修等中庸调和,采众家之所长在自由、随意的散体中蕴含着节奏的考究和音律的追求醉翁亭,安徽, “天下第一亭”与北京陶然亭、湖南爱晚亭、浙江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信笔挥洒徐徐道来,跌宕起伏娓娓动听连用21个“也”字,无雕琢刻意之嫌,从容舒缓,有一唱三叹之妙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纡馀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 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整体风范2、“文”与“道”的中和 继承 “文以载道”精神又不僵化,苏轼贡献很大他襟怀磊落刚正不阿;见识广博学养深厚;多才多艺旷世奇人;做过各种官职;敬才爱才;今存散文4000余篇,各体具备,无所不工。
思想极为复杂,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对“文”与“道”关系理解更为自由博大儒释道三家精神境界有时同存于一篇文章中,相得益彰《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