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 文言文中的代词和语气词.doc
13页专题二 文言文中的代词和语气词专题精讲知识要点一、文言文中的代词代词在古汉语中,是归属于实词还是虚词说法不一,但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初中文言文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代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1.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在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本身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章来判断某一代词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复数有时,古人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上“侪”“属”“辈”等词语,意思大致相当于“我们这些人”“你们这些人”,但并不是表示复数第一人称代词通常有“吾、我、予、余、孤”等代词“吾、余、予”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例如:①余闻之也久——《伤仲永》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③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则》④孤常读书——《孙权劝学》第二人称代词通常有“女(汝)、尔、若、乃、而、卿”等;其中“女(汝)、尔、若”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而”一般多作定语例如:①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②卿言多务——《孙权劝学》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等彼” 在文言文中并不是纯粹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仍然带有指示代词的性质。
在古代汉语中,用它表示第三人称的情况是不多的第三人称作宾语用“之”,用定语用“其”,至于作主语,通常是承上省略例如:①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②彼其受之天也——《伤仲永》③于舅家见之——《伤仲永》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差异很大,不但词汇变动大,而且在用法上比起现代汉语来要复杂得多.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种种等级制度,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君臣、尊卑、长幼、男女、上下之间的相互交往,要按一定的礼仪办事.反映在语言上,人称代词也就有了所谓“尊称”和“谦称”等特殊用语阅读文言文时,要认真体会2.指示代词,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夫”、“彼”、“焉”、“诸”等一般来说, “是”、“此”、“斯”、“然”表示近指作定语、主语的时候,都可以译为“这”例如: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②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夫”、“彼”表示远指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彼”字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指处所时可译为“那里”例如:①今夫不受之天——《伤仲永》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常用作补语,多指代人物或处所。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诸”字是代词“之”和介词“于”(语气词“乎”)的合音,有的语法著作称它为“兼词”,即一个兼词有两个词的语法功能例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3.疑问代词,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有的称代处所,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的最为广泛例如: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③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误区警示文言文中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的区别:“之”作第三人称代词时一般作宾语,意思是“他(她/它)”,如“借旁近与之”其,既可作主语、宾语,“他”,如“其受之天也”,又可作定语,“他的”,如“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还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彼,和“其”相似,也可作“他”或“他的”,为一般用法,用于尊长者或伟人较不礼貌如“彼其受之天也”,也可作指示代词(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例如: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彼”做主语②“由此及彼——“彼”做宾语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彼”做定语二、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伤仲永》)(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十二三矣《伤仲永》)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4、焉:(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如: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如:时耶,命耶?从古如斯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命题规律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文言必会知识主要是三大块:实词虚词的解释;重点句式;内容简析最常见的有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虚词考查不是中考的重点,但掌握一些简单的虚词有利于理解文章,比如“之、其、而、于”等的用法备考策略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 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需掌握关键性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正确把握文句的意思,着眼点放在对课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译上在今后的中考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仍是考查的重点阅读训练训练9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婆媳棋局[唐]李肇王积薪①棋 术 功 成,自 谓天 下 无 敌 将 王积薪下棋的功力很深,自认为世上没有了对手他到游 京师②,宿 于 逆 旅③既 灭 烛, 京城长安游历,途中在一家旅馆住宿晚上熄烛就寝以后,闻 主人媪④ 隔壁 呼其妇曰⑤:“ 良 宵 难 听见店主老妇隔着墙壁叫她媳妇说:“这样美好的夜晚没什么遣⑥, 可棋一局乎?” 妇曰: “诺媪 曰:“第 可以消遣,能下一盘棋吗?”媳妇说:“行老妇说:“我在几 道下 子矣 妇 曰:“ 第 几道 下 子矣 第几道下一个子了媳妇说:“我也在第几道下一个子了各 言数 十 媪 曰:“ 尔 败矣。
妇 曰:“伏双方各自说了几十次后来老妇说:“你输了媳妇说:“我局⑦ 积 薪 暗 记,明 日 覆 其认输了王积薪把这盘棋的着法暗暗记住,第二天重演婆媳势 ⑧, 意 思 皆 所 不 双方攻守的局势,发现其中每下棋的奥妙,都是他所远远不及也 (选自唐•李肇《国史补》)【词句注释】①王积薪:唐代出名的棋手②京师:京城③逆旅:旅店④媪(ǎo):老妇人⑤妇:指儿媳⑥难遣:难以消遣⑦伏局:服输的意思⑧覆其势:重新演示那盘棋从始至终的过程阅读感悟: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不要只因为自己努力用功了,身边无敌手,就认为天下无敌这是很自傲很肤浅的想法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艺的过程中要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潜心摸索,才能不断突破自己取得的成就,学习最忌讳的就是恃才傲物.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自谓天下无敌_________(2)王积薪棋术功成_________(3)可棋一局乎_________(4)既灭烛_________(5)尔败矣_________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B、泯然众人矣C、王积薪棋术功成D、意思皆所不及也3、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恐前后受其敌A、可棋一局乎 B、盖以诱敌C、明日覆其势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翻译下列句子。
1)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2)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你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你说出婆媳二人技术高明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9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卞庄刺虎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③之,曰: 卞庄子要去刺杀老虎,馆舍里的一位童子制止他,说: “两 虎 方 且④食 牛,食 甘⑤ 必 “两只虎正要去吃那头牛,当它们吃得很香的时候一定会争, 争 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⑥,若从伤互斗,斗的结果必然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而 刺 之, 一 举 必有 双 虎 之 名⑦ 伤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庄 子 以 为 然⑧,立 须 之⑨。
卞庄子认为是像这位童子说的这样,就站着等待(它们相有 顷⑩, 两 虎 果 斗,大 者 伤, 斗)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虎负了重伤,小 者 死 庄 子 从 伤 而 刺 之, 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 一 举 果 有双 虎 之功11这一举果然立下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词句注释】①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②馆竖(sh)子:此处指卞庄门下的客卿或仆人竖子,小子(蔑称),或地位低下的人 ③止:劝阻④方且:正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