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理论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7.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br****l
  • 文档编号:91118578
  • 上传时间:2019-06-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3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理论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7(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不定项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1.不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宋承唐律,仍实行唐制“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制度,但在离婚或改嫁方面也有变通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变通规定?(2012年卷一第16题)(分数:2.00) A.“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的,准妻改嫁或离婚 B.“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 C.夫亡,妻“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 D.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 √解析:解析:宋朝在离婚方面,仍实行唐制“七出”与“三不去”制度,但也有少许变通例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但是“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如果夫亡,妻“不守志”者,宋代《户令》规定:“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

      严格维护家族财产不得转移的固有传统ABC选项正确 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属于宋朝的继承制度,不属于离婚或改嫁制度,D选项错误3.根据清朝的会审制度,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程序之后,分四种情况予以处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4年卷一第18题)(分数:2.00) A.情实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绞监候或斩监候 B.缓决指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能确定者,可继续调查,待危害性确定后进行判决 C.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 √ D.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被害人有亲老丁单情形,奏请皇帝裁决解析:解析:情实,指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死刑,而非绞监候或斩监候,A选项错误 缓决,指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监候B选项错误 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可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C选项正确 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申请留养条件者,按留养奏请皇帝裁决这里是指犯人有亲老丁单情形,而非被害人有亲老丁单情形,D选项错误4.《折狱龟鉴》载一案例:张泳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遂使讯之。

      云:“夫暴卒乃付吏穷治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乃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泳泳使呼出,厚加赏方,问所知之由,并令鞫其事,盖尝害夫,亦用此谋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关于本案,张泳运用了下列哪一断案方法?(2012年卷一第17题)(分数:2.00) A.《春秋》决狱 B.“听讼”、“断狱” C.“据状断之” √ D.九卿会审解析:解析: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重视追究行为人的动机西周时期,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据状断之,即根据证据定罪九卿会审(明代又称“圆审”),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本案中,张泳所搜查的证据“发棺视尸,其钉尚在”进行断案,属于“据状断之”,C选项正确5.清乾隆年间,甲在京城天安门附近打伤乙被判笞刑,甲不服判决,要求复审关于案件的复审,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2年卷一第57题)(分数:2.00) A.应由九卿、詹事、科道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会同审理 B.应在霜降后10日举行 C.应由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会同审理 √ D.应在小满后10日至立秋前1日举行 √解析:解析:秋审是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

      秋审审理对象是全国上报的斩、绞监候案件,每年秋8月在天安门金水桥西由九卿、詹事、科道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会同审理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斩、绞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月举行热审,是对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进行重审的制度,于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进行,快速决放在监笞杖刑案犯本题中,甲被判笞刑,属于热审的受案范围AB选项错误,CD选项正确6.关于明代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卷一第17题)(分数:2.00) A.明朱元璋认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B.明律确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刑罚原则 C.《大明会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 √ D.明会审制度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解析:解析:鉴于元末法制败坏的教育,朱元璋曾说,“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A选项正确 明代对于贼盗及有关钱粮等事,明律较唐律处刑为重唐律一般根据情节轻重作出不同处理,牵连范围相对较狭;而明律则不分情节,一律处以重刑,且扩大株连范围,此即“重其所重”原则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处罚轻于唐律,此即“轻其所轻”的原则。

      对某些危害不大的“轻罪”从轻处罚是为了突出“重其所重”的原则B选项正确 《大明会典》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关执掌与事例《大明会典》基本仿制《唐六典》,而非《元六典》C选项错误 明代的会审制度包括九卿会审、朝审和大审D选项正确7.元代人在《唐律疏议序》中说:“乘之(指唐律)则过,除之则不及,过与不及,其失均矣表达了对唐律的敬畏之心下列关于唐律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2016年卷一第17题)(分数:2.00) A.促使法律统治“一准乎礼”,实现了礼律统一 B.科条简要、宽简适中、立法技术高超,结构严谨 C.是我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D.对古代亚洲及欧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其立法渊源 √解析:解析:唐朝承袭和发展了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使得法律统治“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律的统一A选项正确 唐朝立法以科条简要,宽简适中为特点以太宗修《贞观律》为例,“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足见唐律的上述特点在立法技术上表现出高超的水平如自首、化外人有犯、类推原则的确定都有充分表现B选项正确 唐律是我国传统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唐朝承袭秦汉立法成果,吸收汉晋律学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

      唐律因具有传统法律的典型性,故对宋元明清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并未达到成为欧洲诸国立法渊源的地步.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8.唐永徽年间,甲由祖父乙抚养成人甲好赌欠债,多次索要乙一祖传玉坠未果,起意杀乙某日,甲趁乙熟睡,以木棒狠击乙头部,以为致死(后被救活),遂夺玉坠逃走唐律规定,谋杀尊亲处斩,但无致伤如何处理的规定对甲应当实行下列哪一处罚?(2015年卷一第17题)(分数:2.00) A.按“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人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应处斩刑 √ B.按“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应处绞刑 C.致伤未死,应处流三千里 D.属于“十恶”犯罪中的“不孝”行为,应处极刑解析:解析:《唐律.明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即对律文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凡应减轻处罚的,则列举重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轻案;凡应加重处罚的罪案,则列举轻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重案唐律所规定的谋杀尊亲处斩条款中“谋杀”,指的是“谋而未行”以及“行而未伤”,因此其危害性要比谋杀致伤要轻按照“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的原则,对于危害性小的行为尚且处斩,对于更严重的行为更要处斩。

      A选项正确,BC选项错误 唐律中的不孝是指控祖父母、父母,未经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门户、分异财产,对祖父母、父母供养有缺,为父母尊氏服丧不如礼等不孝行为,本题案例中的行为不属于不孝,D选项错误9.中国古代关于德与刑的关系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4年卷一第56题)(分数:2.00) A.西周时期确立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以此为指导,道德教化与刑罚处罚结合,形成了当时“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 √ B.秦朝推行法家主张,但并不排斥礼,也强调“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C.唐律“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实现了礼与律的有机统一,成为了中华法系的代表 √ D.宋朝以后,理学强调礼和律对治理国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废” √解析:解析:“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处罚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以“礼”、“刑”结合为结构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政治法律理论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A选项正确。

      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律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朝自商鞅变法时,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B选项错误 唐朝承袭和发展了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使得法律统治“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律的结合唐律是我国传统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中华法系的代表C选项正确 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对“明刑弼教”作了新的阐释他有意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认为礼律二者对治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D选项正确10.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对原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与变革关于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卷一第18题)(分数:2.00) A.《大清现行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如凌迟 √ B.《大清新刑律》打破了旧律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 C.改刑部为法部,职权未变 D.改四级四审制为四级两审制解析:解析:清末刑法典修订活动中,明显的变革成果是《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律例》相比,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如凌迟,A选项正确。

      《大清新律例》仍保持着旧律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B选项错误 清政府对旧的诉讼体制和审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也仅流于形式在清末司法机关的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改刑部为法鄯,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与之前的职权有重要变化,C选项错误 清末的法律改革中,确立了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诉讼制度,实行四级三审制,D选项错误11.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于1911年11月3日公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关于该宪法性文件,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4年卷一第19题)(分数:2.00) A.缩小了皇帝的权力 B.扩大了人民的权利 √ C.扩大了议会的权力 D.扩大了总理的权力解析:解析:《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在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且对人民权利只字未提,更暴露其虚伪性B选项明显错误12.清末修律时,修订法律大臣俞廉三在“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中表示:“此次编辑之旨,约分四端:(一)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二)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三)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则四)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则关于清末修订民律的基本思路,下列哪一表述是最合适的?(2013年卷一第17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