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围生期心肌病14例临床分析.doc
3页生期心肌病14例临床分析围生期心肌病1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减 少误诊率,降低孕妇及围产儿死亡率 方法 对2006年10月---2009 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围生期心肌病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临床治愈率85%【关键词】围生期心肌病 诊治降低死亡率围生期心肌病(PPCM)是一种少见的特发性充血性心肌病,占特发 性心肌病的4%—8%,是一种以左心室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 心肌损害性疾病,临床症状类似扩张型心肌病,以充血性心衰为主要 表现,也有急性发作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症状PPCM发生在产前一个 月到产后20周内,大多发生在产后3个月内,可危及生命,但大多数预 后良好[1]现就14例病例做如下分析:11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06年10月——2009年12月我科收 治的14例PPCM病例,年龄24岁---37岁平均年龄27岁,孕前身体健 康,无心脏病史,发病时间产前2例,产后1个月8例,5个月内4例 胎次1胎12例,2胎2例分娩方式剖宫产2例自然分娩12例 初产妇12例经产妇2例1.2临床特点临床表现有胸闷、气短、心慌、不能平卧、乏力、 浮肿、咳嗽等症状。
2例产前有胸闷、气短、心慌症状,急诊行剖宫 产术后症状加重,不能平卧、咳嗽、呼吸困难、咯粉红色泡沫样血痰, 按急性左心衰竭从产科转入我科,其余12例在产后不同时期因胸闷、 心慌、气短等症状自来就诊,收住我科检查发现有心界扩大,心率增 快,可闻及早搏,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舒张期奔马律,肺部❷音及双下 肢水肿等改变本组14例中心电图均有异常,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 波倒置及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并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多见心脏彩超14例均有左心室扩大,LVEF25%---35%10 例,35%~40%4例贫血4例,严重低蛋白血症8例1.3治疗及结果PPCM心衰病人入院后均采用卧床休息、吸氧、 低盐高蛋白饮食、断乳、限制入水量、强心利尿药物应用、ACEI类 及ß-阻滞剂应用、抗凝等治疗,2例急性左心衰竭收入后立即 按急性A心衰竭抢救原则给予高流量吸氧、静脉应用强心利尿剂、应 用硝普钠针及抗凝等措施症状缓解伴心律失常病人积极抗心律失常 治疗,经15天治疗心衰基本控制,10例15天岀院,4例25天出院,平 均住院天数17. 8天出院后继续巩固治疗半年,门诊随访1-3年, 心电图10例恢复正常,左心室扩大中10例基本恢复,2例有显著改 善,LVEF❷50%10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2例患者出院后因劳累再次心 衰左心室扩大无明显改善2讨论2.1发病率及病因PPCM是发生在分娩前后的一组不明原因的以 心肌病损为主的心衰综合征,文献报道发病率为1300---4000次分娩 中发生一例,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毒感染、营养不良、内分泌紊 乱、情绪、免疫因素、肥胖、多次妊娠、贫血等有关⑵本文14例 中贫血及严重低蛋口血症占85%左右,说明营养不良在PPCM的发病中 起重要作用也有作者认为本病为妊娠分娩是原有隐匿的心肌病显现 出临床症状2. 2发病机制PPCM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下列因素有关:(1)妊 娠期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加大,妊娠末期 血容量较妊娠前增加30%—45%; (2)妊娠晚期了宫增大、膈肌上升使 心脏向左向上移位,出入心脏的大血管扭曲,心脏负担加重;(3)分娩 期了宫收缩、产妇用力屏气,腹壁肌及骨骼肌同吋工作,周围循环阻力 及肺循环阻力均增加,使内脏及周围血液涌向心脏,胎儿娩出后子宫 突然缩小,胎盘循环停止,子宫血窦内大量血液突然进入全身循环[3], 加上了宫对下腔静脉挤压作用解除,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液凹心量明显 增加;(4)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使劳累的心肌更易受损。
所以分 娩前后极易发山左心衰,呼吸困难,咯粉红色泡沫样血痰,应积极治疗, 纠正心衰,逆转心脏扩大,以利心功能恢复,促使心肌缩小2・3治疗及预后 本病治疗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一 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及补液速度、吸氧、强心、 利尿、扩张血管、抗凝及营养心肌等综合措施应用PPCM应卧床休 息到心脏恢复正常大小为止,一般需3—6个月[4]szlig;-阻滞 剂、ACEI类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PPCM治疗方面已广泛应用,并取 得良好效果,通过积极治疗经过长期随访,大部分病例均能康复,少部 分因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亦可因肺栓塞或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3预防做好围产期检查及保健,加强孕期合理营养,补充足够的蛋口质 及维生素,提高孕妇抵抗力,避免孕期感染,以及防止多产多胎对预防 PPCM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在产褥期应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对PPCM 病人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孕期及分娩后注意预防及治疗贫血、维 生素缺乏、感染等合并症[4]参考文献[1] 《妇女心脏病学》笫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士雯2008 P863[2] 《内科学》笫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叶任高陆再英P340[3] 《妇产科学》第5版乐杰P166[4] 《心血管病诊疗指南》科学出版社马业新曾和松等P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