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环境与抚州传统商业发展研究.doc
11页摘 要抚州从明初以来,农村市场就比较发达,作为抚州商帮的源地,为全国商业的繁荣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之后,抚州迅速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衰落在经济长期低迷的状态下我们重新认识和分析抚州的传统商业,不仅是对历史的一个总结,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抚州现在的经济发展也有若干启示从地域环境入手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抚州,包括自然环境的优劣和地域文化的长期积淀,从中分析长处和不足关键词:地域环境; 商业; 抚州AbstractFuzhou since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rural market is more developed, as the source of the Fuzhou Merchant groups,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for contacts between the commercial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nation.But after the Opium War the door was open, Fuzhou rapid decline of the ti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e state of long-term economic downturn, we'r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of Fuzhou again, It is not only a summary of the history, but also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e of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have some inspiration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Fuzhou.Start from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e can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Fuzhou, including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e, an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Key Word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business;Fuzhou1 概述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抚州从明初以来,农村市场就比较发达。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赣江成为联系南北的黄金水道,明清时期长时间的海禁政策使得抚州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支遍布全国的地域性的商人也开始在抚州出现抚州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并没有形成大的商业集散中心,虽然江西的四大名镇在抚州没有分布,但是抚州墟市的数量和密度却丝毫不亚于其它州府抚州商人是江右商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绝大部分江右商人一样,抚州商人以人数众多、操业甚广,渗透力强的特点迅速遍及全国不仅拥有像以经营药材而闻名全国的建昌帮,也有以印刷和经营书而遍及全国的浒湾商人抚州传统商业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在以水陆为主要运输方式古代社会,抚州的地域环境显得得天独厚天然的四个出口是抚州商业发展和抚州商人走向全国的重要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抚州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北方的战乱抚州成为北民南迁的重要聚居地,相互不断交往加速了抚州地区的开发和农村市场的繁荣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特别是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原来优势的地域环境瞬间变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2 抚州地域环境条件分析2.1 自然要素自然要素将主要从山川大势与河流,地貌与气候来分析山川大势与河流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交通状况,包括通达程度和运量大小都可以反映出来。
而地貌与气候则决定了当地的包括粮食的充足与否和所代表性的经济作物2.1.1 山川大势与河流组合抚州境内的基本地势为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北面平原河流交织抚州拥有江西六大山脉中的两支,分别是武夷山脉和雩山山脉,资溪、黎川、南丰、广昌的绝大部分都属于武夷山区,而雩山山脉更是穿境而过,分布于乐安、广昌、宜黄、南丰、南城各县,其走向与历史上抚州府和建昌府的边界相吻合抚州拥有江西五大流域中的三大流域,资溪为信江流域、乐安为赣江流域,其他的则为抚河流域河流构成中,乐安县境内为赣江重要支流乌江(又名恩江)的上游,资溪的泸溪河为信江上游、而抚河穿越全境,其中崇仁河、宜黄水、旴江分别从西、中、东三个方向汇聚于抚州,流域辐射整个抚州地区2.1.2 地貌与气候组合抚州地区丘陵山地广布,所占比例分别为 53.1%和 29.6%,而平原岗地分别只占 5.69%和 10.68%抚州地处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北部临川县东乡县广博的平原,良田众多为接纳众多的北方流民和抚州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重要的物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土地资源有限,只要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人地矛盾,出现很多剩余劳动力东南西三面边境丘陵群山环绕,土地呈酸性,气候温和湿润,是后来梯田的开发和众多高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能够的引进的基本条件。
2.2 地域文化抚州地处江西的中东部,而江西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那样影响较大的地域文化也就是说,历史上江西从未形成过自己的政权美其名曰“吴头楚尾”,其实江西从未真正成为吴楚的核心地区,我们可以想象江西以前也有自己的文化,但是江西境内所出土的所有精美青铜器中没有一件有文字抚州作为江西中东部的一个区域,西边有罗霄山脉和赣江作为天然屏障,东北方向右怀玉山脉、东边有武夷山脉这两大屏障,因此很难说抚州到底是属吴属楚,史料也没有记载,更谈不上融入他们的地域文化抚州政治地位的确立得益于整个中国的大一统或者是中央集权相对于关中、齐鲁、吴越、巴蜀、荆楚这些地区,抚州人更感激于全国的大一统,或者说拥护中央政权,因此,历朝的改朝换代没有哪次是从抚州开始的,也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起义这也是为什么抚州会出王安石、陆九渊、吴与弼、李纨,为什么会有流坑村的原因统治者或者说中央政权提倡什么需要什么,抚州人会紧紧跟上,因此抚州有才子之乡的美誉也不足为奇因为历史上抚州就一直都有跟中央保持绝对一致的地域文化3 抚州传统大宗商品与经济作物抚州因为优越的自然条件,一直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特别是北方流民的南迁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高产农作物。
明中叶以来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使明清时期抚州商品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基础之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3.1 米谷成为大宗商品人口的迁入,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交流,把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品种带到了南方明清之际,重视谷米生产,改良土壤,勤于施肥,稻谷品种多样化,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例如:池州(今安徽贵池)占传到建昌府就是明代人口流动的结果抚州优质稻种也有不少如建昌府的八月白,又称“银珠米”正德《建昌府志》记载:“八月白,晚稻极早熟者,香白,尤可贵,又名银珠米”[1]再如东乡县“白沙占”,“立秋后乃熟,宜为粉线,宋时崇仁人善制,经进名曰米米览又有早糯:“米白而多,以酿酒,酒清而多” [2]对谷米生产的重视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保证基本需要,在人稠地狭的状况下,仍有大批米谷外运出境,成为江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兼并人地矛盾显得非常尖锐地豪富强不折手段地冲破禁令将抚州粮食大批外运,是导致抚州粮食紧缺、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流民不得已外出谋生的重要原因3.2 抚州地区一直有大量生产茶叶的记载:抚州坐拥雩山山脉,背靠武夷山,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广布、酸性土壤使得茶叶成为抚州重要的经济作物。
明后中期“新城得闽种,曰白毛茶,差可耳” [3]南丰县民“自耕种外,惟向闽山采茶” [4]山多产茶,味香略减于闽,必运入闽茶聚处售之” [5]南城、芦溪县民亦多往“闽山摘茶” [6],东乡县更“以茶为利,东北皆产之,而润陂独多,黄石独佳肩贩者携赴他处,加选制,往往得善价” [7]3.3 甘蔗随着闽、越流民在江西活动的加强,抚州的甘蔗种植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些甘蔗已不仅仅只是满足自身消费,而是开始为市场需求而生产、为谋利而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抚州府甘蔗的种植较多,如东乡,“果之属,以蔗为多,种者常以亩计,煎为锡霜,较胜赣产” [8]建昌府也有种植,在南丰,于“东郊外沙地与县西二十里种之” [9]抚州各县所产甘蔗多运销省内外,其中“临、崇所产者,多运销南昌各处” [10]3.4 蓝靛蓝靛是一种获利较高的经济作物,种蓝靛所获之利几乎是种稻的好几倍致使种蓝者增加,销售量增大这些商品性蓝靛“郡属售用外,多运往余干、丰城、福建等处” [11]其中以东乡县为突出,东乡“东北源里多蓝靛,比户皆种,八月中旬,县城墟期市靛者,常集至千余人” [12]3.5 抚州是清代江西苎麻种植和夏布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何刚德在《抚郡农产考略》中就说道:“抚州府各县苎麻叶大如掌,单干直上,无附枝,有附枝者出麻不多。
抚属之麻,其佳者足与永定麻相埒,未若袁州产者之高厚白也崇仁有永定种,今日临川、崇仁、宜黄俱分够袁州种种之” [13]宜黄棠阴镇夏布始于明朝中叶,当时一位吴姓的本地商人在汉口做生意,看到夏布盛销,便组织人去产地学技术,后在棠阴镇办起了织布坊到清乾隆时期最为兴盛,建有居民家家会织夏布后来,又兴起了漂染坊 20 多个棠阴的夏布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根据不同的需要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质量等级宣统二年《江西物产总会说明书》就江宜黄夏布分为四个等级:一是白夏布,此为次等;一是漂白夏布,此为中等;一是上等夏布;一是女儿机夏布,此为最优等清代,宜黄夏布行销南北各省,市场上从事夏布行销的既有本地商人,也有许多外地商客3.6 棉花棉花在江西的种植主要集中在赣北地区,由于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因素,抚州的棉花种植虽然比不上北边的南昌和九江,但是也有种植棉花的记载同治《南丰县志》载:“近有种木棉者,亦土所宜” [14]新城“田之硗薄者……或种木棉” [15]4 地域环境与抚州境内传统商业发展因为地域环境的原因,江西四大名镇在抚州并没有分布,抚州不是沟通全国的商品集散地,甚至不是江西的商品集散地地理位置比不上吴城、河口、樟树,商品的外销和内运都必须经过其他州府的集散。
自然条件比不上景德镇,陶瓷是中国的象征,既是高级装饰也是使用器物,相比于抚州的木材外销,景德镇的陶瓷更具有优势抚州境内虽然没有出现较大的市镇,但是墟市的数量和密度却是相当可观抚州府,据弘治府志载,临川、宜黄、崇仁、金溪、乐安五县共有墟市 102 个特别是临川县,弘治时即有 41 处墟市,相当于珠江三角州中经济较发达的番禺、东莞、增城三县的总和(为 40 个) [16]在明代墟市的基础上,抚州还形成了一些像宜黄县棠阴镇、金溪县浒湾镇和临川县上顿渡等规模较大的市镇宜黄县棠阴是苎布生产和加工的专业性墟市,市上夏布的制造与漂白相当兴盛, 据《棠阴镇志》记载,明中叶后,棠阴户户机声 ,园园苎麻,每年“端午”过后, 河两岸的沙石滩上全铺满了漂晒的夏布,棠阴有 70%左右的居民从事夏布业,尽管还是一种家庭副业,每家每户仅有一二台织机,所织夏布也不多,但集中起来则数额可观,附近各地乡民将自己手工制作的夏布拿到镇上销售 ,集中在棠阴的夏布主要通过本地或外地商贩运至省内外通过棠阴的夏布生产和集散,丰富了棠阴的商业贸易,繁荣了市集经济,使棠阴成为著名的手工业生产和加工中心浒湾镇雕版印刷始于明代中期,盛于清代,当时北京、南京、南昌、长沙、安庆、芜湖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