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赫尔巴特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
6页浅析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作为近代教育科学重要创始人之一的赫尔巴特,从教育的目的、道德 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手段对道德教育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对世界道德教育的 近代转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页献,今天我们回顾其提出的许多道德教育思想, 仍然对我们的开展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字: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内容、手段、现实意义一、 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作为近代教育思想的一个科学体系,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确立其理论基础 时.,首先重视的是教育目的的确立,在教育目的确立的基础上才能寻求达到这种 目的的工具与手段关于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可 能的教育目的;另外一种就是必要的教育目的第一种目的是以教育对象的实际 社会工作需要为指向,而对教育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由于这种教育目 的受教育者实际个人能力与兴趣爱好的影响,其可能达到的最终形式自然也就成 为了 “可能的目的”;第二种目的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在实际的教育中所必 须阐明的目的,也就是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 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的概念:道德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 的在于借助于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增强意志,从而达到弃恶扬善的 善良品质,而这也就是教育任务的最终指向。
二、 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五观念”(-)观念——意识活动的最近本单位在探讨物质世界与人的认识观念的问题上,赫尔巴特认为我们所生活的外在 世界是由无数个“实在”所构成的,这些“实在”又都是人们不可以直接认识与 感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只不过是是人通过自身心灵(心灵也 属于“实在”)与其他实体之间发生关系所构成的各种观念因此,观念也就是人们对IH然事物与社会关系与制度的看法这种看法既依 托于心灵和外在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它又是构成人们意识活动的基本单 位)“道德五观念”——递进层次的德育内容道德作为一种人们所共同信奉的社会规范,其本质意义上也应当是一种“观 念”,具体的说就是人们对社会及其自身关系的一种看法这当然也就决定了道 德教育的内容,不能是飘渺的不可认识的外在“实在",而必须是一利“观念” 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把其全部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了 “五种观念”, 即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公平的观念这五 种道德观念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罗列,它们之间是一个共同的整体,就像马斯洛 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样,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具体说来也就是:(1) 内心自由观念,是一个人的理性、意志和行动应协调一致,也就是一 个人认知观念上协调一致。
其要求个人意志与行为能受制于人的内心的理性判 断,不应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出现矛盾和 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理性很难驾驭住其行为与意志的走向,这就需要引入 完善的观念2) 完善的观念,其重在用人的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的毅力协调个体内 心自由观念的矛盾,以保持自身内在的平衡而如果人的内心自由观念的矛盾冲 突强大到自身意志所不能驾驭,或个人意志薄弱驾驭不了内心自由观念的矛盾冲 突,个体很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时就需要一种仁慈的观念3) 仁慈的观念也称绝对善良的观念,其要求一•个人的意志与别人的意志 相互协调,能为别人谋利益,而不可与别人发生恶意的冲突但现实生活中,人 与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怎样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呢?这就必须引入正义的 观念4) 正义的观念也称守法的观念,这种观念要求人们停止冲突、反省己, 用社会公认的法规准则以及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而当个体违同的 规范体系,表现出破坏社会的行为的时候,就必须引入公平的观念5) 公平的观念,所谓公平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报偿性的观念,其目的在 于使人们认识到其错误的行为所必然得到的惩罚,同时也能够使其预见其正确的 行为所能得到的奖励,从而使人们在这种佛教所谓的“因果报应”观念的指导下 公平待己,也公平待人。
五种道德观念,随着个体自身内在矛盾的不断尖锐化而一次发生作用,在道德教 育的内容体系上显现出了层次的递进性,总体表现出从自律道德修养到他律和社 会干预道德的渐进,共同构成了道德的内容三、道德教育的手段——管理、教育性教学、训育(-)“性恶论”思想指导下的“管理”手段在赫尔巴特看来人性是“属恶”的,在构建自己的教育手段论的过程中,他 始终认为人本身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在驱使着人不受驯服对于教育者来 说如果其“不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缰绳其教育的目的是很难达到而引入教育 管理其本身的意义就在于,使教育对象的这种“盲目冲动的种子”不至于朝着反 社会的方向发展自然,以“性恶论”为依托的管理手段,其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也就突出 强调了负性强化的方法例如,惩戒性的威胁,监督,命令,禁止,甚至惩罚 但在这里也要指出,从教育效果上来说,赫尔巴特是不大提倡惩戒性的负性强化 的,他认为“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下成长的人们,是不能希望他们有创造性的能力, 不能期望他们有勇敢的精神,不能期望他们有自信的行为”的这就需要教育者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辅之以“权威”与“爱二(%1) 教育性的教学(1)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赫尔巴特教育理论所阐述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道德”,那么作为教育过 程的教学其自然也必须进行道德教育。
这也就是说,如果教学离开了道德教育, 那么它教学就变成了一种“无本之源”的技术性手段;反之,如果德育没有了教 学的辅助,德育也就成为了失去了手段的“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即因此,赫尔巴特所提倡的教育性教学其本质就是要把教育的手段与目标结 合,使道德教育既有根可寻,又有法可施2)教育性教学的实施教育性教学的实施,一方面是要注重引导教育对象观察,吸引教育对象的注 意道德教育的内容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为了使其能由具体的明了的现实事物 中抽象出“道德观念”,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就更加要注重对 受教育者的引导,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另一方面,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注重教育 对象的“内在动力”的培养,即“多方面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德育 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使教育对象能够自觉主动地从多方面学习 中,获得广泛的知识,从而使其明辨是非、善恶的观念三)持续性的诱导方式——训育训育,作为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有目的的培养,其是通过持续性的“诱导”, 充分发挥出交流与榜样的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启发教育对象,使其形成一•种 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心理状态四、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赫尔巴特作为近代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道德教育思想虽然或多或少的打 上他所处那个时•代的落后性色彩,但其道德教育理论中却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去 深入挖掘的“东西”。
从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角度审视道德教育作为维系人类共同生活的社会准则之一的道德,其在人类自身社会发展进程 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赫尔巴特把其作为教育的最高日的,作为每个人类社会 成员所必须达到的必要目标,这就为我们从理论的高度,树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 看待,把其作为衡量一个合格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来教育好每一社会成 员我想这也就为我们思教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注重道德教育观念层次性的建构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的五种观念,从自身道德控制与调节的内心自由观念与 完善观念,到外在他律引导的仁慈、正义、公平的观念,其在内在避辑上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个“上级”的道德观念出现问题,都能及时地产生相应的 “下级”观念作为补救的措施,其也就相应的减少了个人违反社会行为的发生频 度,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这也就对我们今天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起到了 指导作用一•方而,道德教育的观念要注重个体自身内在的调节作用,特别是要 注重个人意志力的培养,是个体能在最大程度上合理调节自身的内在矛盾冲突; 另一方面,道德教育还要注重个体对社会惩戒的预见观念的调节作用,通过共同 性的社会规范,是个体明确自身行为方向,预见行为后果,从而减少社会成员之 间的冲突,维持社会的秩序。
三) 注重对道德教育的管理我们虽然不提倡赫尔巳特的“人性恶”的思想,但是对于其主张建立严明的 道德教育管理措施,我们是应该学习的特别是其提倡“权威”与“爱”在教育 管理的辅助手段的思想,更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弱化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负性强 化因为如果说负性强化的管理方式意味着一•种“权力性”屈从的话;那么,权 威的感召则意味着一种“自愿性”的服从这也就是说,权威的感召与爱的表达 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的共情,从而激发起了教育对象对知 识的习得,达到教育的目的四) 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的培养作为教育对象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够 自觉地唤起教育对象的主动注意,促使其从多方面去学习,从而掌握广泛的知识, 这是完成道德教育的由“自为”向“自觉”转变,“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 要转折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 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努力实现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立体化学习方式转变五) 注重教育环境与媒介的建设作为赫尔巴特德育教育手段论的重要思想的“训育”思想,其重在使教育对 象形成一利,有利于教学的心理准备状态,而这种心理准备状态的形成就有赖于教 学环境的营造和教学媒介的建设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注 重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强教学环境的情境感召力,与教学手段的间接引导性当然,赫尔巴特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还有许多,对于今天我们的道德教育实 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慢慢的去摸 索与实践,力争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参考文献:1、 《赫尔巴特文集1》(前言)郭义官(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 《赫尔巴特文集3》李其龙(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3、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张焕庭(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年版;4、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滕飞,《教育与管理》,2010年6 月 20 □;5、 《外国教育史》(ppt)郭法其,北京师范大学网络管理学院;6、 《外国教育史专题》(ppt)马艳芬,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