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第12课 长亭送别巩固提升案.doc
6页[学生用书P123(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妇孺/懦弱 料峭/刀鞘 打折/折本B.惊蛰/真挚 喟叹/称谓 着陆/着急C.蜗牛/女娲 灼热/斟酌 风靡/奢靡D.簇拥/箭镞 倚靠/绮丽 纤细/纤维解析:选BA项,分别读r/nu,qio/qio,zh/sh;B项,分别读zh/zh,ku/wi,zhu/zho;C项,分别读wō/wā,zhu/zhu,mǐ/m;D项,分别读c/z,yǐ/qǐ,xiān/xiān2.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杯盘狼藉 蝇头微利 相见恨晚鸿雁传书 水土不服B.司马青衫 举案其眉 娇娇滴滴重重叠叠 棒打鸳鸯C.状元及第 功名利禄 望穿秋水难忘今霄 夕阳古道D.衰柳长堤 衣带渐宽 一时半刻白头偕老 金榜提名解析:选AB项,“举案其眉”应为“举案齐眉”;C项,“难忘今霄”应为“难忘今宵”;D项,“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3.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④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A.①反问 ②夸张 ③借代 ④对偶B.①比拟 ②夸张 ③借喻 ④对偶C.①比拟 ②对偶 ③借喻 ④夸张D.①比喻 ②对偶 ③借代 ④夸张解析:选C。
①句中的“谁”,指眼泪,把眼泪比作可以染色的其他事物来写,是比拟②句中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③句中把花草比喻为美女,但不出现本体,所以是借喻④句既是对偶,也是夸张,夸大了泪和恨的作用;这一句也是比拟,把无形的“恨”当作有形、有重量的物体来写4.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西厢记》的主角是一个使女②那权倾朝野的当朝一品宰相,那统领十万雄兵的元帅将军,那宰相的千金小姐,那满腹锦绣的著名才子,统统都是配角③在这一点上,《西厢记》比《水浒传》还好④毛泽东曾称赞《水浒传》好,说《水浒传》的主角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些普通人⑤中国人谁不知道红娘!⑥若问中国自从有文艺作品以来,哪一个女角最出名?红娘!⑦虽是个侍候人的使女,却胜似那身着官服的须眉A.④③①⑦②⑥⑤ B.⑥⑤⑦④③①②C.①⑤⑥⑦④③② D.①⑤②④③⑦⑥解析:选A由④,即毛泽东的话引出对《西厢记》的评论,③中的“这”紧承④,①⑦②解释原因,⑥⑤总结观点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琵琶记寻夫(改本)【胡捣练】 (旦上)辞别去,到荒丘,只愁出路煞生受画取真容聊藉手,逢人将此免哀求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
奴家昨日,独自在山筑坟,正睡间,忽梦一神人,自称当山土地,带领阴兵,与奴家助力;却又嘱咐,教奴家改换衣装,径往长安寻取丈夫待觉来,果然坟台并已完备,这分明是神道护持正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今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扮作道姑,将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个行孝的曲儿,抄化将去只是一件,我几年间和公婆厮守,如何舍得一旦撇了他?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象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但遇小祥忌辰,展开与他烧些香纸,奠些酒饭,也是奴家一点孝心不免就此画描真容则个描画介)【三仙桥】 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够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苦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描先泪流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前腔】 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带厚,他可又饥荒消瘦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展舒,他自来长恁面皱若画出来,真是丑,那更我心忧,也做不出他欢容笑口不是我不会画着那好的,我从嫁来他家,只见他两月稍优游,其余都是愁那两月稍优游,我又忘了这三四年间,我只记他形衰貌朽这真容啊,便做他孩儿收,也认不得是当初父母休休,纵认不得是蔡伯喈当初爹娘,须认得是赵五娘近日来的姑舅。
真容既已描就了,就在这里烧些香纸,奠些酒饭,拜别了公婆出去拜辞介)【前腔】 公公,婆婆,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奴见夫便回,此行安敢久苦!路途中,奴怎走?望公婆,相保佑我出外州天那,他兀自没人看守,如何来相保佑?这坟啊,只怕奴去后,冷清清有谁来祭扫?纵使遇春秋,一陌纸钱怎有?休休,你生是受冻馁的公婆,死做个绝祭祀的姑舅奴家既辞了坟墓,只得背了真容,便索去辞张太公呀,如何恰好张太公来也末上白)衰柳寒蝉不可闻,金风败叶正纷纷长安古道休回首,西出阳关无故人旦)奴家适间拜辞了坟茔,正要到宅上来告别末)呀,五娘子,你几时去?(旦)太公,奴家今日就行了末)你背的是什么画?(旦)是奴公婆的真容,待将路上去,借手乞告些盘缠,早晚与他烧香化纸末)是谁画的?(旦)是奴家将就描摹的末)五娘子,你孝心所感,一定逼真,借我看一看咳,画得像,画得像作悲介)老员外,老安人鹧鸪天】 死别多应梦里逢,谩劳孝妇写遗踪可怜不得图家庆,辜负丹青泣画工衣破损,鬓蓬松,千愁万恨在眉峰只怕蔡郎不识年来面,赵女空描别后容五娘子,我听得你要远行,将几贯钱与你路上少助些盘缠旦)多多定害公公了,奴家又有不识进退之恳:奴家去后,公婆坟茔,早晚望太公可怜见,看这两个老的在日之面,与奴家看管则个。
末)这个不妨你但放心前去,老夫少不得如此拜辞介)【注】 《琵琶记》写蔡伯喈新婚两月,受父命上京赶考,高中状元,他虽再三请求回乡尽孝道,但皇帝不准,只得勉强带上乌纱帽牛丞相要招他为婿,他再三推辞不下,无可奈何,只好入赘,却时时惦记着家乡的父母妻子蔡伯喈上京后,其妻赵五娘独力撑着家庭重担,受尽辛苦,后家乡大灾,公婆皆饿死,赵五娘葬了公婆进京寻夫,沿途弹琵琶卖唱为生后来历尽磨难,终与丈夫团聚,并得到朝廷的旌表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戏的内容答: 解析:结合节选部分的标题答题,因为标题是内容的概括答案:赵五娘上京寻夫,行前绘公婆画像为念,并在坟前哭别公婆6.谈谈这段曲词的语言特色答: 解析:元杂剧的语言采用当时的口语,自然,易懂答案:曲词语言浅显易懂,很少用修辞,平易婉转,自然天成7.据说高明的《琵琶记》曾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并诏令推广。
试结合这段戏的内容,简要谈谈明太祖为什么这么做答: 解析:明太祖这样做的原因与赵五娘的孝心有关,符合这个意思即可答案:明太祖认为这出戏宣扬了忠孝仁义的儒家道德标准,有利于他的统治,像这段戏中赵五娘对公婆可谓至孝,公婆死后,画像以供纪念,这正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三、语言表达8.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便引起社会的轰动,特别是明清之际,注家蜂起,译本迭出,出现了一股“西厢热”,《西厢记》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连当时的手工艺人也深受影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令人追忆凭吊的艺术品右图是清朝嘉庆时期描绘《西厢记》中场景的青花瓷大缸请发挥你的想象,描摹画面的故事内容答: 解析:仔细观察瓷缸上的画面,并结合王实甫的《西厢记》剧情,组织答案,如实反映画面内容。
答案:画面表现《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场景:杨柳旁、古槐下,莺莺在丫环的陪伴下持酒送别,与张生依依不舍丫环执壶,张生与莺莺含情脉脉地对视着,难以举杯旁有一书童持琴,一书童牵马,他们急切地盼望主人上路9.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人,我可能会遇到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子,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是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士,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请你从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可回忆教材中学过的诗词文章),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 解析:注意审明题干要求:在“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游子、官员、隐士、离人),这是隐性要求;而化用古诗文是显性要求答案:(示例1)(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
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填一首词示例2)(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柳七郎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来,我该在另一段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10.“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是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它由范仲淹的《苏幕遮》衍生而来请你发挥想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摹范仲淹的《苏幕遮》这首词的内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答: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即“发挥想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其次,答题内容要做到准确、连贯,具有可读性答案:(示例)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的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让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请不要独自倚栏,因为寂寞穿心端起酒想要洗涤愁肠,却滴滴全化为思乡的眼泪11.下面这段文字包含两层意思,请加以概括每层不超过25字)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不尽如人意,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原因,有观念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价值导向存在分歧,也就是对“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一价值命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以致出现以下误区:认为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认为拥有大楼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实际上,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算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的国家,好的教育不能一概用“一流”标准来衡量豪华、奢侈的教育不能带来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不等于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应当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具有理想性,同时也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教育,也是恪守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原则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