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杏叶片-赛庚啶防治儿童偏头痛临床观察.doc
5页银杏叶片\赛庚噪防治儿童偏头痛临床观察儿童偏头痛临床十分常见,在儿童慢性、复发性头痛中最 为多见多发于学龄儿童,以反复发作的双侧或偏侧头痛为 特征,多伴头晕症状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的发病 率逐年上升,发作频繁者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该病目前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应用银杏叶 片、赛庚唳防治儿童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 下资料与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偏头痛患者43例,男 18例,女25例;年龄6〜14岁,平均9. 3土3.1岁其中无 先兆偏头痛35例,伴先兆偏头痛8例病程1个月〜3年, 父母有偏头痛史27例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排除 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包括鼻窦炎、高血压、颅内病变、 屈光不正等神经系统检查阴性检测方法:采用EMS-9经颅多普勒,探头频率2MHz,常 规经头部颖窗及眼窗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 (A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记 录血流速度(Vs)、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频谱图象 及脉动指数等(PI)o全部偏头痛患儿病例均为非发作期检 测。
治疗前后分别行TCD检测治疗方法:对偏头痛患儿给予银杏叶片、赛庚噪治疗, 银杏叶片(0. 21g/片,总黄酮醇昔9.6mg,菇类内酯2. 4mg), 6〜10岁1片,3次/日,〉10岁2片,3次/日,赛庚唳2mg/ 片,6〜10岁2mg,每晚睡前服1次,>10岁加g, 2次/日, 疗程1〜3个月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用药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头 痛未再发作,颅内血管血流速度降至正常范围;②有效:患 儿临床症状好转,头痛发作次数减少>50%,高血流血管血流 速度下降;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显效或有效标准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 验,P<0. 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3例偏头痛患儿缓解期血流速度增快,经银杏叶、赛庚 噪治疗后,头痛发作的次数逐渐减少,其中显效34例 (79. 07%),有效7例(16. 28%),总有效率95.35%治疗]个 月后复查TCD显示血流速度恢复讨论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性头痛,多在单侧, 每次发作性质与过程相似,间歇期正常可伴发恶心、呕吐、 视觉改变以及对光和声音的过度敏感等症状偏头痛约数分 钟至1小时出现一侧头部一跳一跳的疼痛,并逐渐加剧,直 到出现恶心、呕吐后,感觉才会有所好转在安静、黑暗环境 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
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 精神功能障碍据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比平常人更容易发 生大脑局部损伤,进而引发中风其偏头痛的次数越多,大 脑受损伤的区域会越大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史,间隙期一 切正常,体检正常及偏头痛家族史诊断并不困难眼肌麻痹 可由动脉瘤引起,动静脉畸形也可伴发偏头痛,应作头颅CT 扫描或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复杂型偏头痛常由器质性疾病 引起,应作神经影像学检查儿童偏头痛在临床十分常见,发病机理不明,有多种学 说,血管源学说认为脑血管收缩和舒张障碍是偏头痛的发病 基础神经递质假说认为5-HT可使血管壁产生无菌性炎症 或通过受体使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脑血流下降引起头痛扩散 性抑制假说是指不同因素刺激大脑皮层而出现周围呈波浪 式扩散的皮质抑制低镁学说认为低镁可引起5-HT释放, 血小板过度激活,使谷氨酸诱导的扩散性抑制更敏感神经 血管理论认为三叉神经中枢神经元的超敏感性和被激活后 引起脑血管扩张在偏头痛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 外,还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学说等偏头痛的治疗包括发作时的治疗和非发作时的防治偏头痛发作时的治疗:使患儿保持安静,解除心理和精神负担 轻至中度头痛一般镇痛药就能奏效,如布洛芬、扑热息痛。
对头痛不缓解又跳痛或头表面血管增粗扩张或TCD检查证实 为脑血管扩张者,可使用缩血管药物,如二氢麦角胺、阿莫 曲坦头痛发作经TCD证实为脑血管痉挛引起者,可应用扩 血管药物如尼莫地平、氟桂嗪等对偏头痛的预防发作,要保持生活规律化,避免诱发的 一切因素,包括精神紧张、劳累、睡眠不足等对发作次数 较频(每个月有〉2次的发作)影响学习生活,或发作较重者, 可服药预防,包括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赛庚唳、钙通道 阻滞剂尼莫地平或氟桂嗪、抗抑郁药等银杏叶制剂的有效成分为总黄酮和菇类,具有能竞争性 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膜受体,使血小板凝集减少、清除自 由基、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药理作用[2]o赛庚噪不仅有 抗组胺作用,也有钙离子拮抗作用,也是5-HT拮抗剂,预 防偏头痛发作的有效率50% [3]应用银杏叶片、赛庚唳二 药联合防治儿童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药物不良反应 小、服用方便、经济,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参考文献1左启华,主编•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4:695.2陈维珊,张培智•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 用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5):315-317.3杨丽萍.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 杂志,2005,23(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