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doc
5页重复性和再现性——均值极差法一、术语 1. 重复性——又称设备变差(符号EV),是指在固定和规定的测量条件下由一位测量者使用一种测量仪器,连续(短期)多次测量同一试样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变差它是系统内变差 2. 再现性——又称评价人变差(符号AV),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试样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它是系统间变差 3. GRR——又称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它是对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合成变差的估计 4. 零件变差——符号PV,指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变差 5. 分级数——符号ndc,指覆盖预期的产品变差所用不重叠的97%置信区间的数量二、研究前的准备 1. 样本的选取 选择同一型号规格的12个试样,这12个试样必须能代表实际的过程变差范围,即这批试样应包含这个规格的从最大到最小的不同值试样个数由分析人员根据置信概率和试样的可获得性来确定,一般不得少于5个) 2. 人员选择 选择一名工艺员负责数据的记录、采集,三名专门从事此试样测量的人员(操作工)进行实际测量实际测量人数由分析人员根据置信概率要求和选择的试样个数来确定,但不得少于2人) 3. 测量器具 测量器具选用平时所用的器具或相同型号、精度、分辨率的器具并确保此测量器具准确可靠。
测量设备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三、数据采集步骤 1. 数据记录人员把10个试样分别编为1-10号,确保测量人员不能看到试样编号 2. 让测量者A分别测量这10个试样,将测量结果输入数据表 3. 让测量者B、C测量同样的10个试样,将测量结果输入相应的数据表,且他们不能彼此看到结果 数据收集表见附录1四、数值的计算 1. 将计算的结果值记到提供的报告表格相应的地方报告表见附录2) 2. 根据报告表中给出的公式计算出所有的参数值并检查结果确认没有发生错误五、结果分析 1. 均值图 通过极差均值确定的全部均值和控制限可形成均值图,此图结果提供了测量系统的“可用性”指示控制限内部区域表示的是测量灵敏度“噪声”因为研究中使用的试样子组数代表过程变差,大约一半或更多的均值应落在控制限以外,这样的测量系统应该能够充分探测试样-试样之间的变差并且测量系统能提供对过程分析和过程控制有用的信息如果少于一半的均值落在控制限外,则测量系统缺乏足够的分辨率或样本不能代表期望的过程变差 2. 极差图 极差控制图用于确定过程是否受控,这也是我们要在测量研究完成前识别并去除特殊点的原因。
若所有的极差都受控,则所有测量者的工作状态是相同的; 若一个测量者不受控,说明他的方法与其他人不同; 若所有测量者都不受控,则测量系统对测量者的技术很敏感,需要改善以获得有用的数据 3. 报告表中的数据分析 报告表左侧测量单元分析中计算的是变差的每个分量的标准偏差 报告表右侧计算“总变差%” 该分析可以估计变差和整个测量系统占过程变差的百分比以及其重复性、再现性和零件与零件间的变差的构成,这些信息需要与作图分析的结果相比较,并作为作图法补充六、接受准则 1. 误差低于10%——通常认为测量系统是可接受的 2. 误差在10%到30%之间——基于应用的重要性、测量装置的成本、维修的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可能是可接受的 3. 超过30%——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应该作出各种努力来改进测量系统 4. 过程能被测量系统区分开的分级数(ndc)应该大于或等于5 5. X图中的点1/2以上不在控制界限内、R图的点全部在控制界限内偏 倚一、术语1. 偏倚——又称准确度,是指对同样的试样的同一特性,真值(基准值)和观测到的测量平均值的差值。
它也对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的测量二、研究前的准备 1. 样本选取 选择一个落在生产测量的中程数的试样,在工具室测量此试样n≥10次,并计算这n个读数的均值作为“基准值”,或者选用高一级别量具测量此试样10次,求其平均值作为“基准值” 2. 人员选择 选择生产线上专门从事此试样检测的人员对试样进行评价 3. 测量器具 测量器具选用平时所用的器具或相同型号、精度、分辨率的器具并确保此测量器具准确可靠测量设备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二、数据采集 1. 在工具间测量此试样10次以上,求其平均值作为“基准值”,或选用高一级别量具测量此试样10次,求其平均值作为“基准值” 2. 让所选择的测量者以通常方法测量样本15次,读数依次记入附录3中的表格三、数据计算 1. 计算15个读数的平均值 2. 计算可重复性标准偏差 其中可以从MSA测量系统分析(第三版)附录C中查到,g=1,m=n 3. 确定偏倚的t统计量 偏倚=观测测量平均值-基准值 ,t= ——偏倚的不确定度 说明:如果总的样本容量超过20,建议将样本分成多个子组并使用控制图法,或使用传统的一个样本t实验得到标准偏差的均方差RMS计算。
4. 置信区间的计算 说明:如果水平不是用默认值0.05(95%置信度)则必须得到顾客同意 数据计算分析表见附录3四、接受准则 如果0落在围绕偏倚值置信区间以内,即0在置信区间低值和高值之间,偏倚在水平是可接受的线 性一、术语 1. 线性——在设备的预期操作(测量)范围内偏倚的不同被称为线性,它是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分量二、研究前的准备 1. 试样的选择 选择g≥5个试样,这些试样测量值覆盖量具的操作范围如称量范围为0-10kg的秤,可以选择重量分别为2、4、6、8、9kg的 试样进行评定 2. 人员选择 选择通常用这个仪器的操作者中的一人测量每个试样12次,另选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3. 测量器具 测量器具选用平时所用的器具或相同型号、精度、分辨率的器具并确保此测量器具准确可靠测量设备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三、数据采集 1. 记录人员把所选择的5个试样分别编为1-5号,并确保测量者在测量过程中看不到此编号 2. 以一种顺序让测量者分别测出这5个试样的值并记录在所对应的试样编号下。
数据记录表格见附录4) 3. 记录人员把5个试样以另一种顺序排列,再让测量者以这新的顺序测出5个试样的值并记录在所对应的试样编号下 4. 重复3中的过程直到12行数据全部得到四、数据计算 1. 计算每次测量的试样偏倚及试样偏倚均值 2. 用下面等式计算和画出最佳拟合线和置信带 对于最佳拟合线,用公式: 其中:——基准值 ——偏倚平均值 =斜率 对于给定的x0,水平置信带是: 低值: 高值: 3. 性图上画出单值偏倚和相关基准值的偏倚均值及“偏倚=0线”五、接受准则及不合格处理 “偏倚=0”线必须完全在拟合线置信带以内如果测量系统存性问题,需要通过调整软件、硬件或两项同时进行来再校准以达到0偏倚如果偏倚在测量范围内不能被调整到0,只要测量系统保持稳定,仍可用于产品/过程的控制,但不能进行分析,直到测量系统达到稳定 稳 定 性一、术语 1.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二、步骤 1. 样本的选择 选择一个落在产品测量中程数的生产零件作为样本 2. 数据采集 每天测量标准样本5次,持续23天,数据记入稳定性分析报告(附录5) 3. 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画在附录5中的控制图上 4. 计算均值()和极差(R) 5. 将均值、极差画在控制图上 6. 计算控制限 , , 三、接受准则及原因分析 1. 无超出控制限的点 a.控制限计算错误或描点时描错 B.零件间的变化性或分布的宽度已经增大,这种增大可以发生在某个时间点上,也可能是整个趋势的一部分 C.测量系统变化(例如,不同的检验员或量具) D.测量系统没有适当的分辨力 2. 连续7点位于平均值的一侧;连续7点上升(后点等于或大于前点)或下降 A.高于平均极差的链或上升链说明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或全部: · 输出值的分布宽度增加,其原因可能是无规律的(如设备工作不正常或固定松动)或是由于过程中的某个要素变化(例如使用新的不是很一致的原材料)。
· 测量系统改变(例如,新的检验员或量具) B.低于平均极差的链,或下降链表明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或全部: · 输出值分布宽度减小,这常常是一个好状态,应研究以便推广应用和改进过程 · 测量系统改变,这样会遮掩过程真实性能的变化 3. 明显的非随机图形 · 控制限或描点已计算错或描错 · 过程或取样方法被分层每个子组系统化包含两个或多个具有完全不同的过程均值的过程流的测量值) · 数据已经过编辑 · 过程或抽样方法造成连续的分组中包含从两个或多个具有明显不同的变化性的过程流的测量值2019整理的各行业企管,经济,房产,策划,方案等工作范文,希望你用得上,不足之处请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