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 法不可违 教案.docx
6页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题 法不可违【走进课标】1. 知道法律的作用;指导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犯罪的含义;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以及如何做到遵章守法2. 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违法和犯罪;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3. 增强法律意识;警惕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尊法、守法、用法的人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宪法法律至上,任何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要使尊法学法守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己行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学习重难点】重点:法律的作用;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难点: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必备知识 强化巩固】教师活动:投影上节课4.2的背诵问题(提前布置) 1.为什么要讲诚信? 2.怎样践行诚信?学生活动:侯课时间进行记忆学生互查教师抽查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投影具体问题,让学生的记忆更有针对性过渡:第四课我们共同探讨了社会生活讲道德,除了道德,社会还需要法律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只能说的行为规范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己行动本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5.1 法不可违阅读教材 构建体系】给学生8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教材46-52页。
结合下列两个问题:1.法律有什么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型3.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学生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初步构建教师对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体系示例】【教师点评 突破难点】一、违法无小事◆活动一:小勤的案例 教材46页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引导: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过渡:法律是全体成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小结:(1)法律的作用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指引作用2.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评价作用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强制作用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说出含义和类型(2)违法行为的含义所谓违法行为就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3)违法行为的类型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活动二:探究分享 教材47页要求:1.阅读教材47页案例,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学生展示,同学评价师生归纳三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不同点:材料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二较轻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行为三严重刑法刑罚处罚刑事违法行为相同点: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是违法行为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想不到的一些小错误,却也是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活动三:观看《准大学生看不惯乱停车,划伤豪车》的案例设疑:1.划伤车和乱停车是违法行为吗?2.是同一类违法行为吗?3.这两类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回答小结:划伤车---民事违法行为 乱停车---行政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教师引导,分析总结两者的特点:行政违法行为特点:违反治安管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民事违法行为特点:违反民法,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履行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活动四:举案说法: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一般违法行为呢?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1.列举2个一般违法的例子 2.分析这两个案例属于哪种类型? 3.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和提醒?学生讨论,举例,分析,展示,点评(2)学会遵章守法学生举例中得到的启示,总结出:1.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法)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守法)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用法)【典例剖析 提升素养】1.【2021•桂林】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答案】B 2.【2021•柳州】2021年2月5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受贿案,对被告人陈刚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万元陈刚受到的处罚属( )A.纪律处分 B.行政处分 C.刑罚处罚 D.行政处罚【答案】C 3. 【2021•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一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十四周岁调整到十二周岁,这( ) ①表明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将从重处罚 ②能更好地对未成年人发挥法律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③可以杜绝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④为惩治未成年人恶性暴力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规律提示】1.学会通读材料,分清材料层次2.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和说法错误的选项4. 【2021•通辽】【以案说法 学以致用】九年二班班长小林经常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生活案例,请你和小林一起完成凌晨两三点某烧烤店依然在马路边营业,几位喝酒的年轻人大声喧闹,肆无忌惮,惹恼了楼上休息的居民劝阻无果后,楼上居民直接向食客们扔下垃圾,食客愤怒地连续将小砖头对着楼上扔去,边扔边骂随后有群众拨打110报警,民警赶到现场进行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
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1)依据社会危害程度,食客的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此类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2)请评析楼上居民的行为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理解参考答案】(1)一般违法行为应该受到行政制裁2)楼上居民的行为是错误的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他人的台法的权利和自由;楼上居民是没有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应该受到法律处罚3)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解题提示】(一) 先读设问,明确方向和范围;(二) 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 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 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