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10条论心伤病证.doc
8页伤寒论 10 条论心伤病证脾约,因为和《伤寒论》重复,大家自学,因为“心伤”和“邪哭”是新的内容,我把它讲完10 条,是心伤,在标题上,我就写“论心伤病证” ,因为是五脏病证举例,举到心伤,请大家看这个条文:“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三类)“心伤者” ,特别后来的总结语,我觉得对于理解本条的含义很重要,他说“此为心脏所致也” ,我上次讲胸痹病,包括胸痹、心痛,也有一类就属于心之本脏发病,所以,这是“心伤者” ,他讲了“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 ,怎么理解?这是心脏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其人不耐劳作,容易疲劳,而且“头面赤” ,这是因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所以作为“心伤”的脉证,一定要出现心气虚证,出现的面赤,而下重的意思,实际上是来说肾气动于下,它要伴随着脐跳,在上,是阳浮于上,所以,下身表现为沉重无力我想给大家介绍,孙思邈,在《千金方·十三卷·心脏脉论》里面提到,你若拿他这个原文,来对校本条的话,会发现这一条的意义更加完整,写的是, “心中痛而自烦,发热”的下面,有“心中痛彻背”,多出“彻背”两个字,再接下来说“自烦发热” ,所以,这么一描写,实际上把心伤,心主血脉的病,和胸痹、心痛彻背症,完全吻合了,所以,上海的金寿山教授,他认为,这一条所说的心伤,就和现代医学所称的,心肌损伤、心绞痛相通了,所以,我觉得,心伤的这部分说得很好,我把条文整个给大家顺一下,心伤就是指心气不足,阴火上浮,而清气下陷,因为心是阳脏,也是“体阴用阳”的,心气损伤就不耐劳作,稍有劳倦就虚阳上浮,所以,出现头面赤,而身体沉重无力,心又与小肠相表里,当清气下陷的时候,也有的注家认为,这个“下重”应该指脱肛,即一种解释是下身乏力,爱疲倦,不耐劳作。
再一种,认为是清气下陷,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而导致脱肛,心血失养,所以心中痛,而且彻背,自烦,发热,这对本条的认识,我觉得给咱们作一个很好的补充下面,我要讲的就是“邪哭” ,第 12 条,如果说,心伤是器质性的病变, “邪哭” ,实际上就指的是功能性的病变了,看看 12 条:“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三类)这一条有很需要解释的地方,特别是条文里面关于,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这部分,要给大家作解释的, “邪哭”叫做什么?[词解]说为不正常的哭泣, “邪哭如有邪鬼作祟,无故悲伤哭泣” ,这个命名是症状命名, “邪” ,不正常,不正为邪,所以[词解]就是, “有如邪鬼作祟,无故悲伤哭泣” ,这和我们前面讲的,比方说百合病,它精神恍惚不定里也有这种情况,那是按照心肺阴虚,以心阴虚为主辨证,讲百合病时,我对于心主神明,强调了肺应该藏什么?五脏对精神来说,肺应该藏魄酸枣仁汤讲了肝阴虚,肝藏魂,不能入眠,是魂不能入于肝,今天讲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 ,这显然和什么相关呢?魂藏于肝,魄藏于肺,邪哭怎么能使魂魄不安了呢?现在说的是, “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肝与肺的不足, “血气少者属于心” ,尽管是五脏所藏有所区别,比方说,我们已经复习了,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志,脾藏意,现在,它提到的是肝藏魂,肺藏魄,魂魄不安,总属于心神,所以它说, “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恐惧, “则畏” , “合目欲眠” ,想睡,睡不好,失眠、多梦,甚至于出现惊惕,这都是属于“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这就是在睡眠质量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它概括出包括“梦远行” ,作一些恶梦,非常害怕,惊惕,它总结为, “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所以,是一种精神、神经系统的病变,出现的不正常哭泣,在这里面,他(仲景)又点出“邪哭” ,将来《妇人杂病》篇里面提到的, “脏躁” ,不正是邪哭一类的病证吗?但在病因上,他强调的是五脏的脏阴不足,特别是心脾的两虚,为“甘麦大枣汤主之” ,现在,他讲的是魂魄不安, “精神离散,魂魄妄行”的情况,然后提示,严重则出现癫、狂。
我们学《中医内科学》 ,都讲的“阳盛则狂,阴盛则癫” ,结果,它现在说的是,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我现在,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衰”字,需要从文字学角度来说明,不是衰弱之义,不然的话,和我们中医的基本理论完全相反了,于理难通,这个“衰”字,什么意思呢?(〔古文〕????) ,就好像一个人,看到没有,戴个雨帽,穿着蓑衣,这种形象,在文字学上, 《说文解字》的“衣部” ,你会查到,它说是“草雨衣”之义,就是这个字,直接就这么写的,在“衣部”里面,就这个“衰”字,底下逗号, “草雨衣” ,因此,这不能念[shuai ]了,就是说,古文的这个“衰”字,从衣象形,看穿的这个,是不是象形字,因此念成[suo] ,蓑衣, “衰”当“重叠”之义讲,当重叠来讲,就好理解了, 《难经》 ,请大家看,我们《讲义》给大家引了,是湖北武汉李今庸教授,在 1978 年,于《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发表了他对本条疑问所提出的看法,在 123 页, [选注]里面最后一段,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78 年第 1 期第 35 页) ,这是李今庸教授的看法,他说:“本节的衰字读蓑” ,应该是加“草”字头,念成“蓑(suo) ”,不能念“衰(shuai) ”,但是印的字是这么写的,“本节的衰字读蓑而作重叠讲,则本节阴气衰者如癫,阳气衰者为狂,亦即《难经·二十难》所谓,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义也” ,理顺了吧,重叠之义讲,又回到了,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比较符合中医理论,所以,这一直是在争论之中。
当今庸教授发表了这个看法以后,正好我是在 1982 年到湖北中医学院,参加了全国《伤寒》 、 《金匮》师资班,我听到了他的解释,我认为很有道理,现在,我介绍给大家,因此,这就是说,当精神、神经方面出现了离散,甚至于魂魄妄行这种邪哭,重的话,它就是一种癫狂症,所以,有的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可以按照神经官能症,精神衰弱这一类的疾病来对待,甚至于表现为精神抑郁,或狂躁,重的话,就属于精神分裂症的范围,所以,这一条文非常有意义,没有出方治,我觉得,在我们《讲义》的[选注]里,五版《讲义》 ,比别的《讲义》完全的地方,就好在介绍了好几种说法,请你参考,让你自己甄别哪一个说法更为合理首先,看它介绍了《真解》 ,程云来的看法,“……内难经言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此阴气” ,咱们就不能念成“衰(shuai) ”, “此阴气衰(suo)者为癫,阳气衰(suo)者为狂,似与彼异,然经亦有上实下虚,为厥癫疾,阳重脱都易狂,则知阴阳俱虚,皆可为癫为狂也” ,这从病机认识上,有所区别作参考,《心典》 ,你看尤在泾怎么说, “……经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颠,此云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盖必正气虚而后邪气入,经言其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源也” ,他这就同意“阳气衰,阴气衰” ,这纯属是随文附义。
《释义》 ,是贵阳的黄树曾老师所著,他确实在近代临床,包括理论研究上有深度,有启发意义他讲, “……癫狂,皆病名,各有二种,一为阴盛之癫……难经所谓重阴者癫指此” ,这个宜用什么方呢?可用《中风》篇里面,我给大家提示的“风引汤”加减, “一为心阴气衰之颠,其状先不乐,头重痛,目赤,心烦,语言错乱,神志不宁,脉来细弱者是,此节之癫,即属之” ,应在治法上, “治宜养心血安神志,如酸枣仁、生地黄、当归身,红枣肉、小麦、茯神、甘草,远志、菖蒲、牡蛎、菊花,莲子心、灯心、竹茹之类,一为阳盛之狂……难经第二十难所谓重阳者狂,即指此,治宜重用生钱落、胡黄莲、洋芦荟,灵磁石、龙胆草等,大苦大寒之品,折其上盛之威” ,这是一个类型,还有一类就是, “阳气衰之狂,目妄见,耳妄闻” ,就是我说的幻视、幻听, “善呼,或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是,此节之狂,属于后者,治宜用桂枝、甘草、高丽参,五味子、白茯苓、龙眼肉,龙骨、牡蛎等味,振其心阳补其心气” 我觉得李今庸老师,在文字学上的考证,再加上黄树曾老师给的提示,治法上,癫有二,狂有二,学习本条,我说在这课堂里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剩下的时候,我想说一下在第十一篇里面,它提到了三焦辨证举例,时间的关系,我只能给大家理顺条文,19 条:“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在第七篇我们已经讲过了,有虚热肺痿,虚寒肺痿,热在上焦的肺痿应当指虚热灼肺,肺气痿弱 “热在中焦者,则为坚” ,是指的大便坚,大便的秘结, “热在下焦者” ,则为“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请大家注意, “热在下焦” ,尿血的原因有实热,也有湿热,所以,在十三篇里面讲小便不利,其中有湿热为患造成的尿血,热灼伤及阳络,它也会出现尿血,但是,临床我们常见的湿热下注这一类,它讲的“则尿血” ,特别它又提到“亦令淋秘不通” ,有的人讲“?秘不通” ,应该讲小便的淋涩不通,大便的秘结不通,我们《讲义》在[词解]上解释,请大家注意,什么叫“淋秘不通”?淋是指小便滴沥涩痛,在《中医内科学》里,也讲了淋病有五淋、六淋之分,那个“淋” ,一定得是有尿道的一系列刺激症状,特别是得有疼痛,而且小便不畅,或者滴沥,或者有尿不尽的感觉,都属于淋病,在《中医内科学》里面,有血淋,气淋、膏淋,砂石淋,包括劳淋等等秘,当作“闭”字解释,小便闭塞不通,在那个时候,张仲景特别注意,小便不通叫癃闭,为小便闭而不通,我为什么叫大家注意这个呢?因为将来讲到十三篇的篇名,要有争议的,那现在来讲对于小便的滴沥,包括尿道疼痛,是为淋病范畴,这个“秘”字讲的是,小便不通的癃闭,这是三焦病证的举例。
下面涉及的,是小肠、大肠的病证,“大肠有寒者,多鹜溏” ,我们讲了,里虚寒证下利清谷不止,鹜溏,它提到了是鹜溏,象鸭子粪似的,水粪杂下,也是属于大肠有寒所致,严格来说,应该是虚寒所致,这样是鹜溏, “有热者,便肠垢” ,如果有热,是肠中的粘液垢腻,这就是大便表现为湿滞,或者不畅,湿热胶结,粘滞不畅,这是肠垢,它给理解就是有粘液,有垢腻之物,小肠如果有寒, “其人下重便血” ,刚才提一个“下重” ,为什么有人提出,除了下身的沉重乏力以外,下重还可以标志是,清气下陷,脱肛,这提到要便血,而且要出现类似脱肛的情况,有热,就是湿热下注到小肠,再影响到广肠,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肠,那就引起痔疮了,我觉得这些举例都是比较零散的,但是,至少对于寒热致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应当引起注意,有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前、后二阴的病证,在这里面说得比较透彻,现在临床也是这么来辨证的问曰: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关于第 20 条,积、聚和? 气之辨,因为是属于复习的内容,从讲《中医基础理论》 ,就开始讲,积为有形之块,一定是痞块,癓之类的,病在脏,而且病位比较深,在血分,在局部的积的病灶上来说,它固定不移,所以比较坚硬,推之不移,聚为无形之气,所以它是一种气聚的情况,病位相对轻浅,在气分,因此,在治法上较积病来说容易一些,不是说它易治,容易,是跟积病相对而言,作为目前临床上来说,推之有移动感,对肿瘤的鉴别诊断,良性、恶性的诊断上有意义, 《内经》 、 《难经》 ,特别我们《中医基础》 , 《中医内科学》反复强调,现在让我们来看,张仲景在《金匮》 “杂病”里面,他把这样的一些难治之症,从鉴别诊断上重申一下,有形之状,我们前面已经讲过,比方说疟母,是肝、脾的肿大,这就得看,如果是属于脾大性肝硬化,它在软、硬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