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转型文献综述.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12963894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5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转型文献综述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本质上是社会转型的一个系统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结构性变动这一现实背景为学术界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研究议题,尤其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毫无疑问,社会转型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科学界的一个热门术语,受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社会转型的本质、内涵、特征、存在问题,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建设,社会转型对于道德的影响和社会转型中价值观的变动等几个方面,以下对此分别展开论述首先是关于社会转型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如社会转型的概念和时间界定、基本特点、内容和类型、动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相关的研究学者有李培林、范燕宁、刘伟、王帆宇、刘玲玲和华兰英等社会转型”是英文“Social Transformation”王帆宇梳理了这个概念的来源和发展演变过程,“‘转型’原本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是指“微生物细胞之间以‘ 裸露的’脱氧核糖核酸形式转移遗物物质的过程,移植到社会学以后,喻指社会的变迁、变化与变革,遂又有‘社会转型’一词”。

      王帆宇,2014)同时,他区分了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看起来‘社会转型’可以用来揭示和描述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但实际上在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发展过程当中,‘社会转型’并不是一个泛泛而论的社会变迁概念一般而言,社会变迁可界定为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成变化的过程不过,它比较注重与强调的是这种变化过程的自然性社会转型当然也是一种社会变迁,不过这种变迁侧重于描述的是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过程,即是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其突出的是社会的‘型’之‘转 ’王帆宇,2014),“是社会系统的序变,是社会结构模式的转换,是社会立体结构的转变”(杨桂华,1988)李培林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对社会结构模式、运行体制和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变革和改造,进而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创造性活动” (李培林,1995)范燕宁总结了社会转型概念界定的5种观点,包括社会学视角的界定、哲学层面的界定、狭义社会结构层面的界定、“后工业时代的界定和发展学角度的界定范燕宁,1997)同时,他发现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起始时间包括三种观点,分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范燕宁,1997)关于社会转型的动力,王帆宇认为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驱动力上,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主要来自于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同时,来自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力量也是推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王帆宇,2014)华兰英总结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具体包括“广度前所未有、深度史无前例、难度十分艰巨和向度非常明确”(华兰英,1998),王帆宇则指出了社会转型的4个结构性特征,包括整体性、形式性、异质性和重叠性王帆宇,2014)关于社会转型的内容,王帆宇认为包括经济形态市场化和经济体制市场化两个方面,“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不仅要完成经济形态市场化的转型,同时还要完成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转型,即要超越阶段、合二为一地同时完成对经济形态市场化和经济体制市场化的双重转型王帆宇,2014)华兰英认为包括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社会资源占有关系、社会分配关系、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政治与公共生活、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和对外关系9个方面华兰英,1998)其次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失范和道德重建道德滑坡现象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多,包括张业清、李 勇、黎民、彪晓红和关健瑛等。

      张业清系统梳理了转型社会中的道德失衡现象,核心表现为人们的自私自利,具体包括重平等而轻效率、重物质利益而轻精神激励、重目的而轻手段、重自我而轻他人、重社会权利而轻道德义务、重人情关系 网络而轻社会规章制度、重利轻义倾向、重国外文明而轻本土文明和爱发牢骚而很少自省等9个方面张业清,1988)同时,他认为导致社会道德失衡的原因包括以下四点:“第一,社会的稳定结构与社会的动态表层发生了冲撞;第二,开放价值流向与封闭价值定向发生了冲撞;第三,物质利欲增生与道德文明约减发生了冲撞;第四,历史的静态自我与现实的动态 自我发生了冲撞冲撞的结果是人们道德心态晃忽不定不平衡的道德状况就是社会转型期道德最突出的表现”(张业清,1988)李勇认为道德失范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主要原因是“第一,社会转型引起了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原有的‘总体性社会’日益被多中心社会取代,中央权力的有效性受到空前挑战,从而引起政治领域道德失范……社会转型造成了社会控制对象以及内容的复杂性,起控制效果的削弱, 从而引起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第三, 面对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复杂形势, 信息总量及流速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而增大,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行为层面也面临诸多复杂选择,增加了道德失范的风险”(李勇,2014)。

      最后,学者们重点探讨了如何在转型社会背景下进行道德体系的重建,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消除道德生活与道德理论脱节、调整道德评价系统、重塑现实人格、回归人的现实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哲学人文主义教育等(张业清,1988、李勇,2014、张文杰等,1997、王守昌等,1996)最后是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嬗变熊哲瑛和于秀艳分析了转型期价值观变化的社会根源熊哲瑛认为价值观念擅变的诱因包括:“第一,体制改革、社会转型,原有的心理秩序被打破,传统的观念体系失去平衡新的生活空间,新的社会实践,要求人们对包括价值观念在内的一系列思想观念进行调整、重组、进行更新,以实现与社会新的协调,这是价值观念擅变的现实基础第二,以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挫伤了人们淳朴善良的情感,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形成了政治理想、社会信念上的‘失范效应’这是价值观念擅变的历史基础第三,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的失误及其导致的负面影响、消极现象,如权力阶层的以权谋私,经营阶层的‘假冒伪劣’,社会下层的偷盗抢劫,等等,激发了人们社会心理上的‘自卫效应’,这是价值观念擅变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四,国际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受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的发展并咄咄逼人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进攻战略,前者的‘剧变效应’和 后者的‘先发性效应’是价值观念擅变的比较基础”熊哲瑛,1996)于秀艳分析了社会转型背景下价值观多元化的内在动因,具体包括绝对价值陨落引起的价值分化;生存方式的变化导致的价值诉求的多样化;政府利益导向、制度导向和心理导向的冲突导致的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于秀艳,2014)阎凤梧、张晓光和熊哲瑛分析了价值观变化的特点,其中阎凤梧和张晓光论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包括:“一、消费取向,承传整合,革故鼎新,讲求质量、品位和个性;二、道德取向,由功利主义、集体主义向社会主义延伸;三、负面取向,生活方式随心所欲,价值取向实用利己”(阎凤梧、张晓光,1988),于秀艳认为价值观念的嬗变表现在价值主体个性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和价值标准相对化(于秀艳,2014)最后是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下,如何确立社会的主导价值卢贵平认为主导价值观的确立不是随意的,它需要遵循社会和个人相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相统一、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和宽容性相统一四个原则。

      卢贵平,1998)陈祥明认为社会主导价值是一个由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组成的价值体系,“首先,在社会政治生活层面,应该确立一种整体有序、动态和谐、足以消解震荡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非激进主义的,又非保守主义的,也不是折衷主义的……其次,在社会经济生活层面应该确立一种追求效率、公正平等、互利互助的价值观……再次,在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层面上,应该确立一种刚健有为、自由超越、具有民族精神的价值观……最后,在个体精神生活层面,要重建一种崇高、博大沉雄、求真崇善尚美的价值观”(陈祥明)参考文献:王帆宇.社会转型:结构性特征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表现[J].广东社会科学,2014(2).范燕宁.当前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7(1).华兰英.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内容和特征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1998(1).张业清.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衡[J].江西社会科学,1988(6).李 勇.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道德失范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4(1).张文杰,蒙本曼.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散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王守昌,王海泉.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1996(7)熊哲瑛.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擅变及导控[J].社会主义研究,1996(1).于秀艳.社会转型背景下价值观多元化的内在动因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阎凤梧,张晓光.我国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J].理论探讨,1988(5). 卢贵平.社会转型时期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及基本原则[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4).陈祥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J].现代哲学,1997(2).李培林. 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研究[J]. 哲学动态,1995(2).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专心---专注---专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