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何洋托美次仁-嘉绒藏族锅庄“博巴森根”的屯兵文化.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f****u
  • 文档编号:110545471
  • 上传时间:2019-10-3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37M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 文化月刊 66 CULTURAL HERITAGE 嘉绒藏族锅庄“博巴森根”的屯兵文化 文 ︱何洋托美次仁 张建国 张瀚宇 “博巴森根”锅庄舞是纪念嘉绒地区的藏族屯兵在鸦片战争期间赴东南沿海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而创作的大型叙事性群众 锅庄舞,距今已流传了一百多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巴森根” ,该锅庄巧妙地运用了歌舞的形式,再现了当地的 藏族屯兵在百余年前的行军与战斗场景,并融入叙事性的演唱, 诠释了歌舞背后所蕴涵的屯兵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研究该锅庄 舞,不仅可以了解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人文精神,也可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观察到屯兵制对当地历史发展、生产劳作、精神审美 等诸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极具研究价值 ●藏族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 - 博巴森根 67 文化月刊 CULTURAL HERITAGE “博巴森根”在当地的藏语中读作: ber ba sen gei 其汉语大意为: 狮子般勇猛的藏人该锅庄运用嘉绒藏族 “五屯地区”流行的“四土锅庄”舞蹈为表现手段,巧妙 地融入叙事性的演唱,再现并讴歌了当地的藏族屯兵在 鸦片战争期间响应清政府的号召,赴广东与浙江抗击英 军保家卫国的英勇战斗事迹。

      作为嘉绒藏族锅庄舞蹈的 “博巴森根” ,2007 年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2008 年经国务院批准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博巴森根” 的生存环境与屯兵制历史 “博巴森根”锅庄舞是生活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甘堡 藏寨的嘉绒藏族所独创独有的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 “嘉绒”是藏语 “xia er jia er mo cha wa rong”的音译 ●“博巴森根”舞蹈的特色动作“扭”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 文化月刊 68 CULTURAL HERITAGE 简称,汉语大意为:藏区东部女王统治的温暖农区关 于 “嘉绒”这一称谓的由来,在学术界争论颇多从民国 初年到 1953 年前的文献都将嘉绒地区的民族称为 “嘉绒 族” ,直到 1954 年在民族识别中将原有的“嘉绒族”归 入藏族后才出现 “嘉绒藏族”的称谓作为本次田野调 查地点的甘堡藏寨被誉为 “嘉绒藏区第一寨” ,是创作、 演绎、流传 “博巴森根”的唯一区域该藏寨地处国道 317 路旁,距省会成都市 192 公里,距理县县城 8 公里, 海拔 1800 米,是一个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的大寨子。

      在 藏语中甘堡藏寨读作 “gan pu jia qiong”, 其大意为 “山 坡上的百户大寨” 全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 比、气势恢宏,取材于杂谷脑河中 的鹅卵石和巨型石包垒出的建筑群 古朴、厚重,处处透露着这座 “嘉 绒藏区第一寨”2500 多年的历史底 蕴背靠绵绵青山,面对千古河水, 典型的汉、藏、羌结合地区独特的 文化资源,为 “博巴森根”锅庄舞蹈 的创作与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 理环境与人文背景 “博巴森根”创作流传的甘堡藏 寨,从明代开始属杂谷脑土司领地, 公元 1752 年清政府对当地实行改土 归流的政策后成为甘堡屯据《理 番厅志》记载: 乾隆十七年,杂谷土司苍旺率领人马袭 击劫掠了棱磨、卓克基两地土司的部众,并“利制枪 炮,谋为不法” ,四川总督策楞派四川提督岳钟琪率 兵进剿,苍旺战败被杀从此以后,理番县(今理县) 杂谷脑土司苍旺原辖的地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其中五 分之三的百姓设为五屯,即杂谷屯、甘堡屯、上孟屯、 下孟屯、九子屯,并将原有的土司制改为屯兵制,所以该 地区也被称为 “五屯地区” “屯兵”意为聚集军队屯 兵制最早的记载与实施在汉朝,是指把军队常驻在某个 地区,有战即兵,无战为农。

      甘堡地区在实行屯兵制后, 多次响应清政府的调遣,远征出战曾征战准噶尔、廓 尔喀,也曾跨越海峡,抵达台湾,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 整进行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 公元 1840 年清道光二十年元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 发,英军一路攻陷了舟山、宁波、定海,随后又占据了吴 淞,逼近南京城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兵马,决定在 广东和浙江与英军交战四川抽调了嘉绒屯兵与将领数 千名,历经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于 1842 年 2 月抵达浙江, 同年三月投入战斗在抗击英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嘉绒 屯兵与英军进行英勇斗争,特别是在大宝山战役中,嘉 绒屯兵在与英军近十个小时的激战中越战越勇,最后与 ●传承人走进电子科技大学讲授“博巴森根”舞蹈的特色动作“解” ●藏族屯兵 69 文化月刊 CULTURAL HERITAGE 英军展开了肉搏战,英军伤亡惨重据记载英国军队对 这次战役的评论为:“自入中国以来,此创最深” 但是 在收复宁波的战役中,嘉绒屯兵因指挥失误而中了英军 埋伏,屯兵虽英勇反抗,但最后由于中了埋伏以及武器 上的差异,导致大多数嘉绒屯兵壮烈牺牲事后,曾有 英国军官记载:“他们的尸体厚厚地乱堆在四旁 ”在本次 田野调查中,我们采访了当地末代守备、原四川省政协 常委桑梓候的后人,理县甘堡乡小学语文教师候崇贵先 生。

      据他口述介绍,他的祖辈们在参加这场抗击英军的 战斗中,立下了 “不战胜即战死”的誓言战后由于宁 波地区气候炎热潮湿,生还的甘堡屯兵仅有几十人,又 加上两地距离遥远,大批烈士的遗体无法运回,生还者 只好通过将牺牲者的发辫剪下并连同腰牌一同带回家 乡的亲人们将烈士们的辫子与腰牌埋葬在故乡的山坡上, 让这些为国牺牲的英烈们魂归故里,世代守护着故乡的 青山秀水,凝视着心爱的亲人们在和平的歌声中翩翩起 舞,这就是今天犹存于甘堡乡山坡上震撼人心的“辫子 坟” 战后余生的甘堡屯兵们为了纪念牺牲的战友,铭记 和传承抗击英军的爱国主义事迹,他们将当地流行的 “四 土锅庄”的舞蹈动作与叙事性的演唱相结合,创作了大 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 “博巴森根” 民俗舞蹈专家杨莉 老师曾写道 :“体态符号”是 “体现”的载体,一个民族 的 “体态符号”可以承载的信息含量是非常丰富的,通过 “体态符号”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 形成与嬗变,还可以从中探寻属于这个民族独有的人文 精神内核嘉绒藏族地区作为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区域, “博巴森根”正是巧用 “体态符号”作为 “体现”的载体, 用舞蹈和演唱的形式展示了甘堡地区在屯兵制度影响下 形成的独特的“尚武精神” ,讲诉了当地的嘉绒藏族屯兵 远离家乡前往东南沿海抗击英军侵略者的英勇事迹,记 录了当地人文风俗的嬗变,传承了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精神内核。

      舞蹈与唱词中蕴含的屯兵文化 在嘉绒藏族地区,锅庄舞分为 “大锅庄” 与 “小锅庄” “大锅庄”在当地藏语中叫 “da er ga di” ,表现形式庄 严肃穆,曲调深沉洪亮,一般以颂扬祝福为主,步伐沉 着稳健 “小锅庄”在当地藏语中叫 “da er ga ren” ,表 现形式活泼多样,曲调灵活多变,内容诙谐幽默,动作 轻松随意 “博巴森根”作为叙事性祭祀锅庄舞蹈,属于 大锅庄,其厚重的舞步与深沉的演唱,无不透露着屯兵 文化所独具的“尚武美学” 首先,该锅庄不同于其它自娱性锅庄舞蹈,不可随 时随地即兴而舞它只能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小麦将要收 割前的端午节期间表演,所以当地又将其称之为 “端阳锅 庄” 表演当天,甘堡的嘉绒藏族居民都要举行盛大的祭 奠 “辫子坟”的活动,吊念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祖辈们 的英灵,然后回到寨子中央的练兵广场,在空旷的广场 上牵手起舞,追思英烈表演开始前,作为嘉绒地区 “四 土锅庄”舞蹈风格的“博巴森根”遵循嘉绒地区 “大锅 庄”的表演形式,即在广场的中央放置一坛或者两坛青 稞咂酒,由寨子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开坛仪式 老人经过诵经、祈福、喂桑后,众表演者依次走向酒坛, 并用竹竿插吸饮酒,随后由老人带领大家跳起祭祀英烈 的 “博巴森根”锅庄舞。

      这种特定的表演日期与隆重的祭 祀仪式,是屯兵文化特有的烙印,旨在对尚武精神及军 队仪仗的一种传承 其次,在整个舞蹈的表演中 “博巴森根”独有的 “钻、 ●理县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传承研究基地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 文化月刊 70 CULTURAL HERITAGE ●电子科技大学传承研究基地成立了中国首支由外国留学生组成的非遗传承舞蹈队 扭、解”三个特色舞蹈动作,也是屯兵文化的一种艺术 表现手段 “钻”即为: 队伍中的其中两人牵手抬高,形成一个门 洞的形状,其余众人牵手跑跳,依次以连臂穿花的形式 钻过“门洞” 表演者借用该动作形象的再现屯兵们在战 壕里排兵布阵,谋划策略的场景 “扭”即为: 前一位舞者的左手绕过自己的脖子,在自 己的右肩上拉住后面一位舞者的右手整个舞队如同一 座人体搭建的桥梁,伴随着整齐的踏步与胯部的左右摆 动,形象地表现了屯兵过河时搭建人桥的艰苦场景 “解”即为: 众人依次将自己的左手如 “解扣”般绕头 解开,恢复到前面 “钻”的牵手跑跳的动作寓意屯兵 们在战场上亲如兄弟,难分难舍的战友情 这种大型的群众锅庄,将几百人同时聚集在一个固 定的场所进行追忆屯兵行军作战的表演,犹如一场艺术 化、平民化的阅兵仪式,其背景正是当地在屯兵文化的 影响下进行的一场 “集体主义美学的迷思” 。

      同时,该锅庄的演唱伴随着舞蹈的动作同步进行, 演唱的方式为男舞者高声诵唱,女舞者跟唱唱词中叙 述屯兵行军作战的经历,隐颂着屯兵文化影响下特有的 爱国主义精神如舞蹈的第一段,在表演 “扭”的舞蹈 动作之时,众舞者边跳边演唱的唱词为:“ngan zei za si je len bei bu,ga der qiao liang shei shei” 在这句唱词中, “ngan zei za si je len bei bu”为 “即使 是 独 儿子 也 要上 战 场” , “ga der qiao liang shei shei” 为 “ 广 东的 人桥摇摇晃晃” 唱词的前一半歌颂 了当地在屯兵制度影响下形成的一 种“军令如山”的服从精神,以及 军人的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 奉献精神唱词的后一半记录了屯 兵们在广东行军打仗的途中遇到了 河流,屯兵们跳入河水中抱在一起 搭起了一座 “人桥” ,让后面的战友踩着自己的肩膀过河, 再次歌颂了屯兵们崇高的奉献精神与深厚的战友之情 作为大型的群众锅庄舞蹈, “博巴森根”在无乐器的伴奏 下,仅靠舞者自身的演唱,伴随着舞蹈动作此起彼伏,将 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试想,在这种万人空巷的舞蹈队列之 中,任何人面对这种原始粗犷的视听艺术,也难以不为之 动容所以, “博巴森根”锅庄舞不仅是对屯兵文化中军 人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也是屯兵文化中的 审美思想运用艺术形式的再传播 “博巴森根” 锅庄舞蹈的育人功能与现实意义 “屯兵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屯兵制度的长期影响下所 ●赴东南沿海抗击英军的藏族屯兵的雕塑 71 文化月刊 CULTURAL HERITAGE 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将屯兵制度 与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 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相融合后, 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博巴森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不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发展了古老的 嘉绒锅庄文化,更 通过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反映了 厚重的藏族屯兵历史文化细看该锅庄的整 个 表演 过程, “博巴森根”既有娱人的作用,也有育人的功 能,虽讲诉的是战斗历 程,但深层的内涵确是祈祷 和平的意境锅庄表演从头至尾以生动活泼的歌舞 形式讲诉了甘堡藏寨的嘉绒屯兵行军与作战的经过, 但透过表象其内涵所褒扬的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 抵抗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网 络、媒体等新兴 传播平台与时尚文化充实着国人的 大脑,也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但是,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人民情感的纽带、民族认同的前提、 国家统一的基础 “博巴森根”以艺术的传播形式生动地 告诉我们战争的硝烟虽已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