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职的称谓.docx
11页作者: 日期: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 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 辅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贰卿:侍郎的别称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 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少卿:太仆卿的别称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 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为便于节制辖区 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 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 设东三省总督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 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青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 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清代于山东、陕西、 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 为便于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吏,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一般又通 称为抚台、抚军、部院、中丞巡抚官阶虽较总督略低,但与总督一样,都是直 接对皇帝负责中丞:官名清代对巡抚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两丞即御史丞和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掌 管兰台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诸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因其负责察举非法 故又称“御史中执法”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中丞即为御史台之长。
历 代多沿置或为御史大夫之副或为御史台之长明初置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的职责 与前代御史中丞基本相同青代以右副都御史为巡抚的兼衔故将“中丞”用作对 巡抚的别称御史中丞: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秦始设 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 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汉御史中 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 时需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 常务的长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东汉以后至南北朝,御史中丞正式成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独立行使监察之权 由于御史中丞执法殿中,接近皇帝,所以在两汉时期御史中丞位要权重为表示对 御史中丞的尊宠,东汉光武帝特命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 坐,号称“三独坐”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御史中丞直接由皇帝领 导,其地位进一步提高当时,御史中丞不但可以纠举百官,而且连尚书、王侯 皇族有失也要纠察,其权限甚至扩大到可以“风闻奏事”的程度御史中丞的权 限在这一时期的不断扩大,与皇权要通过御史台同门阀大族斗争有很大关系。
唐 代复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为其副宋代虽设御史大夫,但常缺位, 又是加官,不管御史台事务,而由御史中丞代行其职元丰改制时,废御史大夫, 以御史中丞代行御史大夫之职,为御史台长官,但往往不委以专任,而多由其他官 员兼任,甚至缺人也不增补,故而大大削弱了御史中丞作为监察官员的作用元 代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副长官,但官秩却提高到正二品,为历代最高明代改御 史台为都察院,废御史中丞之名,副都御史可与御史中丞相当布政使:布政使又称“藩台、藩司”清制各省设督、抚为最高长官, 布政使隶属于督、抚,主管一省的财政、民政和人事,从二品每省设布政使一 人,只江苏二人(一驻江宁、一驻苏州)方伯:明清时代对布政使的别称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为一方之长, 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称呼清代定布政使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 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166 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人按察使:按察使又称“臬台、臬司”,清末改称提法使清代设按察 使,隶属各省督、抚,主管一省的司法,正三品廉访:清代尊称按察使为廉访宋徽宗政和年间设“廉访使者”,元代 有“肃政廉访使”,皆称廉访提学使:官名1 7 26年设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派 往各省专掌生员之考课黜 。
学政均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等官中进士出 身者选派,三年一任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平行,有“学 台”之称清末改称提学使,隶属督、抚,辛亥革命后撤销学使:是省里主管教育的官员清代省一级主管教育的官员(主持院试的官 员),各省称:提学道、提督学政、督学使者(简称:学道、学使、提学,俗称“学 台”,又称宗师)道员:官名道员别称道台俗称“道台”明太祖取鉴元末地方势重而尾大 不掉的教训,废行中书省,以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同为一省长官由于布 政、按察二司辖区广大,遂把一省划为若干区域称为“道”,由布政司佐官参政、 参议,分守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也简称为守道;按察司之下设按察分司,有按 察司的佐官按察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也简称巡道,这是道员 称谓之初明代道员是差使本身无品级,其品级视其带衔而定清乾隆十八年(175 3)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专设分守、分巡道,其职掌也逐渐不分, 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和府州之间得一级行政区划,道的长官,叫做道 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官此外,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置巡警、劝 业二道,各司其专职观察:为清朝道员的俗称。
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为太守习惯上称知府、知州为太守太守 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秦代设郡守管理一郡政务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 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魏晋冀南北朝时沿丞太守隋代将东汉末年以来的州、 郡、县三级改为州(郡)县两级,州郡没有区别,而州长官称为刺史,郡长官仍称 太守宋代改郡为府为州,知州为长官,但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刺史: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西汉设置,为地方行政长 官之一,其职责为巡察郡县,官阶低于郡守,后改称州牧自三国至南北朝,一 般以都督兼任刺史隋代刺史是州一级的长官,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守唐代沿 置,但刺史地位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常常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兼观察使,又兼所在州 刺史,统制数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宋以后废“刺史”一名,设知州, 管理一州行政事务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通守:官名清代为通判的别称隋炀帝时置,为郡太守之副,不久废通 判,宋代开始在诸州府设置,是仅次于州府长官的要职,有共同处理政务的权力,凡州府公事,和长官连署,并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州监”明清于各府 亦设,掌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清代另有州通判,简称州判知府:官名始置于北宋,为“权知某府事”之简称。
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 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知有主持之意府之本意,为官吏治事之所,引申为政府 的官僚机关宋代府是路之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下领州县,各府领县不一宋代 府有监州之责,其规格高于州,常以卸任之宰相或大臣出任执事于府,这类府官在 官衔上称“判某府事”而不称“知某府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蔡京既 请以太子领开封牧,又请以文臣为尹京府长官牧尹并置中央政府渐不再派京官知 府事南宋知府成为地方官正式定置元代府官称尹或知府,另有达噜噶齐,地 位略高于尹或知府,同领府事明代府取州之地位而代之,中央对府官的人选特 别重视,史称“明世府官”明知府久于任所,不轻易召调,治绩优良者于原任 就地升官至三品、二品明府有160个,分军民府、御夷府、普通府三类,下辖 州、县知府的执掌《明史•职官志》有载:“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 赋役以教养百姓知府的佐属有同知、通判、推官等,掌清军、巡捕、粮道、 劝农、水利、屯田、牧马、刑名等工作清知府秩四品,“统辖属县宣理风化平 其赋役听其狱讼考核属吏兴利除害知府佐属有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 捕、江海防务及农田水利等工作,下属“经历”、“知事”、“照磨”、“司狱” 等吏,另外还有“盐茶大使”、“室课大使”、“营仓大使”、“递运大使”等。
權守(权守):旧指一个地方主官下的次官,称为“权守”清代指知府梁 章钜在《五郡守诗》中云:“道光戊申初冬,浙江大府以各属县催征不力,将绍兴、 湖州、温州、台州、金华、严州五太守,并奏请摘去顶戴,时恭儿以权温州事, 亦与焉,余勉之以诗云……”附录《摘顶记》云:“恭儿權守温州,余就养郡斋 一年矣是时,梁恭辰为温州府知府司马:明清称府同知为“司马”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置除掌军 政外,还兼掌制赋,教军旅等,是治军的最高长官,其佐助称为少司马从隋代 开始,不再设大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隋唐时州府 佐吏有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明清因以称府同知为“司马”大令“令” “大令”即县令①古代对县官的尊称秦、汉县制大县长官 称“令”,由大县之令而有“大令”之名龚自珍《定庵集》续集三《识某大令 集尾》:“大令为儒非能躬行实践平易质直也②东晋中书令的俗称据《晋 书•王珉传》所载,王珉代王献之为中书令时,称其为小令,而王献之为大令 晋之中书令实为宰相之任《文献通考•职官三》:“(晋)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 为宰相之任《册府元龟•宰辅总序》:“晋司徒丞相两不并置中书之署实总 机要是为宰相以毗大政。
中书令职任重大尊为大令年伯:指与父同年登科的长辈明以后,泛称父辈,不问是否同年,都称年伯 《聊斋志异•小梅》:“年伯黄先生,位尊德重农部:户部的别称,户部官员有户部尚书,侍郎,员外郎,主事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曹操以丞相总揽朝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 之名义办事此为简称“参军”之始后直至南北朝时代始正式官名化,凡诸王 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为重要幕僚南朝梁代,于皇子府中置长史、司 马、谘事参军和中录事、中记事、中直兵等“参军”,又有“记事参军”、“正 参军”、“行参军”,以“参军”命名的官颇多隋唐时代仿南北朝制,于诸卫 及王府官中俱置“录事参军事”等官唐代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府置 有“录事参军”、“仓曹参军”、“兵曹参军”、“铠曹参军”等在诸卫中, 于左、右卫置“录事参军事”、“兵曹参军”、“骑曹参军”、“胄曹参军”, 其它诸卫亦同在地方上,于大、中、下都督府均置“录事参军事”及工、仓、 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京兆、河南、太原等府置“司录参军”以及工、仓、 户、兵、法、士六曹参军事在上、中州置“录事参军事”及工、仓、户、兵、 法、士六曹参军事下州仅置司仓、司户、司法三曹参军事。
宋代仿唐制,大都 督府置“录事参军事”,各州于知州事的属官别驾、长史之下,有“录事参军。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