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高一语文11月试卷汇编.doc
5页富源二中2016——2017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制卷教师:杨能辉 审卷教师:周永行 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每小题3分)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
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关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⑦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壬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封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过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鸿门宴》 司马迁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通“切”,意思是急切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项王未有以应C.其意常在沛公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1分)(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一分,共6分10、补出横线处的名篇名句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樊哙曰:“___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青衣花旦 海飞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