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居民企业积极所得、消极所得.docx
5页一、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原则、重点基于所得性质的不同,其征税规则完全不同将非居民来源于我国的所得大体分为两大类:积极所得和消极所得积极所得,主要表现为来我国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经营活动而取 得的所得,具体包括承包工程作业所得和提供劳务所得参考文件:《非居民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19号令):类同于居民企业的管理(实行按纳税年度计算、分季度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并在工程项目完工或劳务合同履行完毕后结清 税款的管理办法该类非居民企业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当 如实报送纳税申报表,并附送税法要求的相关资料)税率(25%)消极所得,主要表现为在我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 于我国境内的所得,具体包括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 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或其他所得参考文件:《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9】3号):源泉扣缴(预提所得税)税率(20%,10%,协定规定的优惠税率)扣缴义务人:以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为, 从支付或到期应支付(未实际支付但已计入成本费用)的款项中扣缴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非居民企业涉税政策规定,两类所得的课税规则完全不 同。
二者比较:(一) 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规定不同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境内的劳务所得和承包工程作业所得据 实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方式1)设置有完整的账簿,能准确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的,应据实申报纳税2)若会计账簿不健全等原因不能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采取 收入总额核定法、成本费用核定法、经费支出换算法核定征收对消极所得应纳税所得额:(1)对于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的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 许权使用费所得,不得扣除税费支出,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2)对于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的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 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消极所得以实际征收率作为 扣缴税率(10%或协定税率)注意:如果境内企业与非居民企业签订合同时,凡合同中约定由 境内企业负担应纳税款的,应将非居民企业取得的不含税所得换算为 含税所得后计算征税二) 税务登记要求不同1•对于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境内的劳务所得和承包工程作业 所得,19号令要求强化这类积极所得的登记管理,具体包括非居民 企业自身的税务登记(含合同签订时的税务登记和项目完工登记)、 扣缴义务人的税务登记以及发包人的税务登记2•对于非居民企业只取得来源于我国的消极所得,不需要向税务 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但是,扣缴义务人与非居民企业首次签订与股息、红利、利息、 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有关合同的, 扣缴义务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如果合同有修 改、补充、延期的,应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合同 备案登记表》等资料需要注意的是,股权转让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 企业且在境外交易的,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在依法变更税务登记 时,应将股权转让合同复印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三) 适用的税收协定条款不同如果非居民企业居住国与我国签订了双边税收协定,则非居民企 业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可以适用比国内法更优惠的税收协定条款 来缴税但是,两类所得适用的协定条款不同对于来源于我国境内 的劳务所得和承包工程作业所得,适用协定的常设机构条款和营业利 润条款也就是说,对于非居民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我国的此类积极所 得,税收协定都称之为营业利润,我国对营业利润征税的前提是对方在我国设立常设机构,所以,判定是否构成常设机构成为我国对这类 积极所得有无征税权的关键而对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境内的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 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分别适用于协定的股 息条款、利息条款、特许权使用费条款、财产收益条款。
这里应注意, 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我国的租金并没有专门的租赁条款,而是一并 适用特许权使用费条款一般来说,对这类消极所得,协定规定缔约 国双方都有课税权,所以不存在征税权的判定问题这与营业利润条 款的征税规则截然不同四)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备案手续有别于审批手续参考文件:《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国 税发[2009]124号)的规定,办理相应的审批或备案手续,否则不得 享受有关协定待遇根据国税发[2009]124号文件的要求,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境 内的劳务所得和承包工程作业所得,如果对方在我国不构成常设机 构,对这类积极所得需要享受税收协定免税待遇的,非居民企业要按 规定进行备案,并提交《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备案报告表》、税 收居民身份证明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而对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境内的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 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需要享受税收协定优惠税率的,非居民企业要按规定提出审批申请,并提交《非居民享受 税收协定待遇审批申请表》,《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身份信息报 告表》,税收居民身份证明,与取得所得相关的产权书据、合同、协 议、支付凭证等权属证明或者中介、公证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以及税 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