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隆阳区发展和改革局.doc

2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893351
  • 上传时间:2018-06-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1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隆阳区隆阳区发发展和改革局展和改革局关于隆阳区改革开放关于隆阳区改革开放 30 周年回周年回顾顾与展望的与展望的报报告告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改革开放 30 年来,隆阳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区生产总值由 1978年的 1.21 亿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71.52 亿元,财政总收入由 0.13亿元增加到 5.49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 601 万元增加到 44.7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 126 元增加到 2714 元一、改革开放 30 年的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按改革开放历程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第一阶阶段:(从段:(从 1978 年到年到 1984 年)年)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隆阳在全国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逐步形成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冲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模式的共识,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责任制由包产到队、到组,发展到到户、到劳,2又从包产到包干,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在此期间,1980 年 9 月,原保山县革命委员会改为保山县人民政府1980 年 10 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保山县视察,提出了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设想,使保山的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县委县政府及时对全县城镇建设作了全面规划1982 年 1 月,根据中央和省、地委指示,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好,中共保山县委决定对农村经济体制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在全县农村全面推行了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改变了农村面貌1983 年 9 月,保山县改为保山市(县级市)第二第二阶阶段:(段:(1985 年到年到 1991 年)年) 这一阶段改革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经济发展开始从以单纯的粮烟种植业为主转向以多种经营和乡村企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是在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双层经营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市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及时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确定了“确保粮烟全面增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重点突破乡村企业”的指导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乡村企业为骨干,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种养加系列经营,农工商全面发展”的农村工作思路。

      重点开发粮食、甘3蔗、烤烟、畜牧、林果、蔬菜六大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以畜牧、林果、蔬菜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开始了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1984 年,党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经济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首先改革企业机制进行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又实行了以承包经营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其次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这个时期,加快全市工业发展才是摆脱经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出路的认识开始确立1991 年,市委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巩固、发展现有企业,搞好工业结构调整,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力量上一批骨干项目;发展外向型经济,千方百计搞好流通 1991 年 12 月,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农村经济改革步伐,决定把板桥列为农村经济改革试验区,初步实验内容是:(一)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 70%的土地种粮饱肚子,用 30%的土地挣票子二)改国家订购粮缴实物为现金折征三)财政包干改“虚”包为“实”包,收支一次性包死,超收节约自己留用四)改按比例纳税为核定征收保税,防止和避免偷漏税现象。

      五)改政府无偿划拨建设用地为有偿使用土地农村建房除应缴纳耕地占用税外,镇、办事处收取一定比例的土地使用费,用4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农村兴办各类企业的用地审批权限,3 亩以下的土地市政府授权镇政府审批 第三第三阶阶段:(段:(1992 年到年到 1997 年)年) 这一阶段,以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全面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也是保山抢抓机遇,打好基础,加快发展的时期保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比较保守,这已成为制约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点摒弃“坛坛罐罐”、“土里刨食”、“小富即安”、“妄自菲薄”、“固步自封”等陈旧观念,解决思想不够解放,开放意识不浓的问题,打开市门,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农村改革发展方面,主要是围绕促进农业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大力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经营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全市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市场农业开始起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蔬菜、林果、畜牧、甘蔗、烤烟五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流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龙头带基地、联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雏形开始形成。

      在种植业内部,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有了大幅度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第四第四阶阶段:(段:(1998 年到年到 2001 年)年) 5这一阶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保山是典型的农业大市,长期围绕农业做文章,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一直处于欠发达状态这一阶段,保山的干部群众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与云南其他发达县市的差距,差就差在工业上,差就差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缓慢上,只有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载体,才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市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围绕实现突出工业带动、城市化、外向带动、民营经济、农业产业化等重点,努力在招商引资、科技兴保、劳务输出、发展旅游方面寻求突破,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和“一把手工程”,重点扶持骨干企业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五是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保”战略,全面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2001 年 6月,保山撤地建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为隆阳区人民政府。

      第五第五阶阶段:(段:(2002 年至今)年至今) 这个阶段是各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迈进的时期,是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2 年 4 月,中共隆阳区委在全区集中开展解放思想的教育活6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坚持用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工作思路是坚持以跨越发展总揽全局,紧紧抓住观念、人才两个根本,全力营造体制、科技、环境三大优势,努力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四大进程,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近 30 年,隆阳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1978 年以来,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长、稳定性好1978 年隆阳区生产总值仅有 12118 万元,到 2007 年全区生产总值已突破 70 亿元大关,达到 715168 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 1978 年增长 14 倍,年均递增 9.58%。

      生产总值总量居全省 129 个县市区中 14 位人均生产总值跃上 1000 美元大关2007 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 8117 元,人均突破 1000 美元,达 1040 美元,人均比 1978年的 189 元增加 7928 元,增长 41.9 倍,年均递增 13.8%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978 年为 57.8:21.1:21.1,2007年为 32.0:29.8:38.2,产业结构正向协调、合理方向发展,为全区7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财政总收入增长 40 倍2007 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达 54874 万元,比 1978 年的 1327 万元增加 53547 万元,增长 40.35 倍,年均递增 13.6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32741 万元,比 1978 年增加 31414 万元,增长 23.67 倍,年均递增 11.68%人均由 1978年 21 元提高到 2007 年 372 元,人均增加 351 元,增长 16.7 倍,年均递增 10.4%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切实加大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很多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了西山“3+2”扶贫开发的投入,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企业利税保持高速增长2007 年全区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27754 万元,比 1997 年的 2033 万元多 25721万元,增长 12.65 倍,年均递增 29.8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连续 10 年高速增长,10 年年均增速近 30%,企业利税大幅度的增加,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将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二)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投资消费关系协调性增强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1978 年以来,全区经济结构调整逐年出现了积极变化农业生产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总量排列全省前茅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1978 年为 10803 万元,2007 年达 3166868万元,在全省县市区居第 3 位按可比价计算,比 1978 年增长23.4 倍,年均递增 4.1%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 2007 年达33648 万公斤,居全省县市区第 2 位比 1978 年的 19367 万公斤增加 14281 万公斤,增长 73.7%甘蔗产量由 1978 年 13.18 万吨增加到 2007 年的 72.71 万吨,位居全省县市区第 8 位,比1978 年增加 59.53 万吨,增长 4.5 倍,年均递增 6.06%。

      全区支柱产业烤烟、香料烟从无到有,烤烟 1986 年开始试种,当年烤烟产量 3.15 万公斤,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到 2007 年全区烤烟总产量已达 907.3 万公斤,产量居全省 38 位,比初种植 1986 年增加 904.15 万公斤,增长 287 倍,21 年平均每年递增 1.31 倍香料烟 1993 年开始发展,当年种植 5285 亩,香料烟产量 17.91 万公斤,经过短短 14 年的迅速发展,2007 年种植面积已达 25638亩,产量达 372.75 万公斤,比 1993 年增加产量 354.84 万公斤,增长 19.8 倍,14 年平均每年递增 24.2%蚕桑由 1978 年面积3772 亩,蚕茧产量 6.2 万公斤,发展到 2007 年面积 64450 亩,产量 185.12 万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 60678 亩、178.92 万公斤,分别增长 16.1 倍和 28.85 倍特别是区委、区政府 2004 年对西山扶贫实施“3+2”模式以来,核桃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面积由 2004 年的 6.75 万亩发展到 2007 年的 31.6 万亩,增加24.85 万亩,增长 3.68 倍。

      咖啡产量 2007 年达 797.5 万公斤,比1980 年的 1.89 万公斤增加 795.6 万公斤,增长 421 倍,年均递9增 25.1%2007 年末大牲畜存栏总头数达 19.21 万头,居全省第5 位,比 1978 年增加 6.38 万头,增长 49.7%肥猪出栏由 1978年的 7.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