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毕业论文.doc
15页论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摘 要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分层的日益明显,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身具有贫困性和脆弱性的弱势群体,生活压力较大、抗风险能力较低,而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不够、对他们各种权益的保障不足,由此导致弱势群体的处于边缘化的状况,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为此,从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成因、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展开论述,并重阐述了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基本方式和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具体措施关键词: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目 录摘要………………………………………………………………………i目录………………………………………………………………………ii第1章 前言………………………………………………………………1第2章 弱势群体的学理分析………………………………………………22.1弱势群体的内涵……………………………………………………22.2 弱势群体的外延……………………………………………………22.3 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32.4弱势群体的成因……………………………………………………4第3章 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必要性…………………………………53.1 保护弱势群体,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53.2 保护弱势群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3.3 保护弱势群体,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的需要………53.4 保护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5第4章 目前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的问题………………………6 4.1 观念方面……………………………………………………………64.2 法律方面……………………………………………………………64.3 政策方面……………………………………………………………7第5章、完善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建议…………………………85.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85.1.1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85.1.2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95.1.3完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95.2完善司法救济程序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95.3继续完善针对特定弱势群体的专门保护法律……………………9第6章 结论……………………………………………………………10致谢………………………………………………………………………11参考文献…………………………………………………………………12第1章 前 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社会发展过程的隐患。
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隐患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不能不研究并解决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该权利基本地位的确定对于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享有使国家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弱势群体提供享受劳动权,受教育权利的机会,甚至直接提供某些基本需要(如最低生活保障),使弱势群体能够逐步实现经济上的自立,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笔者试从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成因、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必然性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就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社会竞争力、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第2章 弱势群体的学理分析2.1弱势群体的内涵自从2002年,“弱势群体”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与之相关的问题立刻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可以说在中国社会改革中期的政府报告里出现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问题”这样的词句,体现出我们的国家务实的态度和对弱势群体进行有力保护的决心,而由此产生的便是一个法律如何看待,将弱势群体保护纳入法治轨道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弱势群体呢?“弱势群体”的涵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没有统一认识。
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各自的界定有的学者从经济能力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群”有的学者从政治和法律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与另一部分人相比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一部分人”笔者认为,弱势群体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受力的脆弱性和社会政治地位的边缘性,而且他们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2.2弱势群体的外延纵观学者们的论述,可以大致地将下列人员纳入弱势群体的范畴:1.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周岁的自然人,其从生理到心理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自我保护的意识、力量均有限,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属于明显的弱者2.老年人老年人在我国主要是指年满60周岁的男人或年满55周岁的女人,他们的生理机能与此前相比,有很大的下降,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维持生计的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他人或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保护与青壮年相比,他们属于明显的弱势群体3.残疾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们。
他们需要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便利,给予关怀和保护与心理、生理健全的人相比,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他们的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4.妇女妇女由于其生理特点和肩负的哺育人类后代的责任,与男性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在就业方面故应将其归入弱势群体,照顾其特殊性5.失业人员失去工作的劳动者丧失维持生活需要的经济来源,其生命处于受威胁状态,是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弱势群体6.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7.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市倾斜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制度上的藩篱造成社会的进步不能良性互动地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民”成了劣等人的代名词,也成了最底层的弱势群体2.3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1.文化水平低、技术差据有关部门抽查,在下岗职工中,按文化程度分,初中文化占34.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5.3%,高中占20.5%;按技术素质分,初级技工及有技术等级的占52.4%,中级技工占34.2%,高级技工及技师只占13.4%;按工作性质分,一线生产业务人员占49.3%,服务人员占42.6%,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8.1%2.经济生活贫困弱势群体的人员,大部分是中年人,他们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抚养,家庭开支比较大,仅能解决或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3.社会地位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某些私营企业中,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报酬低,并且经常被无端地拖欠和扣发工资4.边缘化这是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使他们作为弱者,经常、长期甚至永远处于社会的边缘,与中心有相当距离在心理上也被人家看不起,即使舆论为他们打气,始终不能成为现实也因此,他们有自卑感,有依赖心,有时会逆化为敌视社会和他人2.4弱势群体的成因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原则体制等的改革,在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平均广义”等的同时,城乡居民亦从普遍贫穷的时代走向了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巨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的全球化之后,城市的失业、农村的破产将可能加剧其一,是由于个体在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异人天生的各种素质不同,加上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自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异某些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有残疾等生理条件、自然条件的限制,他们在社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沦为收入水平低下的弱势群体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曾经说,人的智力和体力不同,赡养的家庭人口多少不同,那么其富裕程度就会有差异其二,是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公平。
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利益的选择中,政府无力保护所有社会成员使其利益免受损失,这样就会使某些社会成员进入弱势群体例如我国长期以来存在不平等的价格制度、不平等的城乡投资政策,对比悬殊的收入差距、不平等的税赋、不平等的受教育权、不平等的医疗保障权、农民身份不平等,等等其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伴生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导致三个效应:第一,导入市场竞争,产生“优胜劣汰”效应结果,既使一部人——一般情况下是社会精英,成为胜者和富裕者,又使一部分人——通常情况下社会大众中的相当一部分混为失败者和贫困者第二,追求效率的正负“双重效应”正是追求效率,一些国有企业在分配体制上开始打破平均主义、消除大锅饭现象,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和差距,合理的差距是社会和企业保持活力所必须的;负效应是因为资源有限、资源的稀缺性,不能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那些在没有前途的产生中工作的职工,在调整过程中被甩出去了所有这些趋势在近期内不可能有根本的转变第3章 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3.1保护弱势群体,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大家知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就在于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中的一部分所以弱势群体如果得不到关注,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无助的窘境,就会直接关系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这又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成功地构建3.2保护弱势群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具体列到我国现阶段、贫困就意味着剥夺了弱势群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这种剥夺是一种隐性的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事实在当前,既要给强势者提供施展创业才能的舞台,又要给弱势者提供相应的生存保障和发展的机会,使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生活,让弱势群体生活得更有保障和更好,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现代化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3.3保护弱势群体,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的需要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的一部分他们当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员并不是不愿工作或没有技能而是由于社会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造成的,是政策性的产物例如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可以激发他们充分发挥其才能和创造力,使这一庞在群体的智力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使用。
这样,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才是平衡的、完整的、没有缺陷的,整个社会也才会是真正有活力的社会3.4保护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的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临界点,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这就使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时,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和群体性这个特点一方面使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如果被忽视或者处置不当,就会出现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采用非理性的方式,从而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的因素,使冲突和矛盾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剧烈地爆发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并得以认真解决只有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第4章 目前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