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docx
16页《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乡土中国》对中国乡村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向世人展示出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中国社会,尤其是乡村的面貌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乡土中国》费孝通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1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云南乡村中,有一所聚集了全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学府,名曰西南联大在联大里教书的,都是各个科目的顶尖专家费孝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教授乡村社会学十四讲的乡村社会学讲义结成册,就成了我手中这本《乡土中国》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并不算是极佳的典范,逻辑性也有待商榷,但是其中蕴含的许多思想,经过了七十年的沧桑变迁,仍然历久弥新 首先提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他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而这一说法,即便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生产劳动力向城市显著迁移的当今,仍是正确的新闻联播里总提到“走基层”,领导人走的便是农村农户小作坊小工厂,可见中国的基层便是乡土社会城市里的人,多半也都是由农村迁移而来,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具乡土性,总想去寻找土地譬如说我的父母亲,他们便来自湖南的小村庄里,现在在北京享受着城市的各种便利,却总想去整一块地种,喜欢去近郊的田野山区,最爱的大概是回老家吧。
提到中国人具有以土地为根基的文化思想,一点不错,我认为这是因为土地给人安全感现在许多人期望在城市里买一套自己的房,明明只是租一套房可以省下更多钱、甚至有更好的居住环境,人们还是乐意住在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五十平米的小屋里,这便是因为安全感这种对安全感的渴望,来自于农耕民族的文化根基若是天天东奔西跑,住在蒙古包里的游牧民族,恐怕也不会这么地对“房子”有追求鄂尔多斯能成为鬼城,除去规划的不合理外,游牧民族的文化也是重要的因素蒙古族的人往往爱花大价钱买越野车,恐怕也是祖上遗留的文化基因吧 也提到了乡土社会是长老社会,也一点不错在我的老家,人去世后,葬礼是异常重要的乡下人办丧事,有很多习俗要遵循有的人,儿孙都到城市去了,西去之后还能按规矩办事,便是靠着村里“长老”们的帮忙该请多少桌,做什么菜,进行什么仪式,长老们都谙熟于心,他们是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不过,国家发展到现在,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早已不再是几亿人生活的唯一依靠,没有多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农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也就诞生了“农民工”一词领导走基层,见到的多数是留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青壮年很少农业工业化,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未来的逆城市化,则是我国步入发达国家的重要一步。
所以说,乡土中国面临着消失的局面当农业不再需要很多人拿着锄头牵着黄牛的时候,乡土社会也便消失了 如若费先生在此,必会哀叹传统的消失,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一方面,人类的文化是随环境、生产力而产生变化的另一方面,人类的发展的方向是多元、高效,也即物理中的熵增焓减论两相结合,不难看出乡土社会的慢慢消失是一种自然就如同北京的城墙,当年梁思成先生竭力主张不要拆除,却还是被国家拆掉了这其实很正常,我们的社会由君主专制转向民主集中,从封建主义变为社会主义,安能保留那象征封闭的城墙?政府最终留下紫禁城作为文化单位,选择在旁侧的中南海办公,与明人焚毁元朝宫殿相比,好得太多 有人曾表达过自己对乡土社会的向往:“我想闻一闻村口的垃圾,听一听村头老汉的争吵,我相信那一定是真实的”不错得很,村口的垃圾真的很脏很臭,裹同着牛羊鸡豚的粪便味,变质腐烂的猪饲料味,真实的无可附加村头老汉的争吵也真的无聊至极,无非就是昨天你打牌少给了我两块钱这类事情罢了乡土社会,绝不是什么理想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愿小国寡民,但那时没有工厂,没有汽车,没有计算机,没有互联网,没有核弹头,也没有高效的农业技术,两千多年以后拥有这些的我们,自然对这个世界应该有不同的期许。
但不管怎么发展,乡土社会“无争”的思想,都会为世人所铭记,老子渴求的和平,也永远不会被人忘却因为世界上,最宝贵的永远是和平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2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我进入大学后课余读的第一本书可能是由于第一次涉足人文社会科学,对这一大类学问很是陌生,书读得不是太顺利,加之日常学习和时间的安排上不合理,一个学期快结束了,我总共才读完了前3章对此,我感到非常羞愧,费孝通老先生的“差序格局”都还没有读到,真是惭愧万分不过,我还是会利用课余时间把全书看完 然而,只这前三章,就已让我获益匪浅读完以后,我对中国的乡土社会有了基本的了解,也认识到世代生活在乡村的居民身上的一些性格和特质,这是我以前不曾知道、也不曾想过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大师的著作没有资格做评论,在这里仅就《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47年根据所讲“乡村社会学”写成《乡土中国》本书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关于“乡土中国”这个概念,费先生在书中指出:“这里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换言之,“乡土中国”是中国特具的一种体系,它包含在具体的百姓生活里,老百姓遵循它而生活 在第一章开篇,费先生开宗明义的提出:“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为“乡土中国”下了定论——中国社会的基层(基本)是土生土长的乡村人 在这一章,先生着重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即乡土的本色是什么我把它总结概括为下面的四点 首先,在习俗上,乡村人和其居住的乡村有着很强的传统性,而且这种传统性很难被改变也就是说,在乡村居住的人都有一个“根”在身体里边这个“根”,这种传统性是源于人们世世代代和泥土打交道而形成的比如费先生讲他妈妈给他一包家里灶上的泥土,让他在想家的时候煮一点吃这种方式现在看来很荒谬了,但对世代与土分不开的农村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就像余光中先生在《乡愁四韵》中写的那样:“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想到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乡土的芬芳,乡土跟母亲又紧紧联系在一起,泥土是母亲,母亲就像泥土从中可见从农村走出去的中国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对踩在脚下的泥土的强烈依赖和深厚感情我们常说“落叶归根”。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哪怕海角,哪怕沧海桑田,心中日夜萦绕着的永远都是故乡,永远也放不下扎在心里的这个“根”这个情结可以说是所有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特质像美国就不行,美国的居民是从世界各地移民过去的,才两百多年历史,没根!所以说,“土”在我们的文化里占着最重要的地位这就是所说的传统性,很难改变的,它源自农民们(当然这是最初的发源、基层,后来扩大到不仅是农民)对泥土的依赖 这个传统性产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两点第一点,农民以种田为业,天天与泥土打交道,自然而然产生了感情第二点,农业是世世代代的工作,从上面不知多少代一直传下来,几千几万年,一直延续下来,不曾断过,是完完整整的一个整体,一个脉络满足这两点,传统性就逐渐产生这是个长久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形成 中国乡村的第二个特征,我总结为不流动性费先生在书中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因为种地的人的地是不容易搬动的,你需要一年四季守着你的“一亩三分地”,有许多农活要去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口不流动的特点一个家族的人住在这里,那么他的后代一般也会在此定居举个简单明了的例子,就是农村的姓氏虽然不断有外来人口的迁入,但这只占少数的比重,微乎其微。
所以看家谱,上面一代一代从上到下,还是同一个姓占主线如果一旦到哪一代的哪一家突然改姓了,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一支断了,没办法再延续下去了农村里现在依然很重视这个所以,你不出去,别人也很少进来,这是不流动——反映到生活起居上就是“安土重迁”这个词 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引出了第三个特性——聚村而居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相互较为孤立、隔膜上面说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上说的,这个是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上说的两者有一定关联,我认为是有点因果的关系因为村子里的人世代定居,不怎么流动,因此导致村与村的交流、联系变少了,村子就孤立存在了这有些像国与国的关系:可以合作,但都自己独立 聚村而居的原因,费先生讲得很明白,也很有道理:“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件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由于大量的聚村而居,因而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即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每个地方有各自不同的风俗即便在同一个省内,也会有所不同。
我是山东人,山东省内一共有17个地级市,各市无论是语言、居民的性格、还是生活习惯、风俗风貌,都有很大不同你要我讲一讲山东话,什么叫山东话?这个问法本身就不对山东话多了,每个市的话都不一样,你叫我怎么讲?要我讲,我只会讲莱芜话,还讲得不好(从小就说普通话,莱芜话一直没学好)莱芜市和泰安市,这两个城市是挨着的,口音上却有很大差异莱芜话音调较平,很少有儿化;泰安话音调起伏较大,儿化音更多一点济南和烟台,口音更是天壤之别这就是非常明显的地方性 第四个特征,我称之为“熟悉”与“规矩”亦即约定俗成这个比较好理解农村正是由于它的不流动性,人口性质很少发生变化,“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因此,许多习惯就慢慢约定俗成,不言自明了,这又叫作规矩规矩不是法律,是‘习’出来的礼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我的老家我回去过一次,在那里我看到,一家结婚,大半个村子的人都跑去参加、去吃酒席;一家死了人,差不多全村人前往悼念这种自发的不假思索的行为完全是源自长年累月的熟悉,这不是规定出来的结果 以上便是我对于费孝通先生所论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的一些理解和想法这四大特征,回答了什么是乡土的本色。
尽管本书我只看了很少一部分,但对乡土社会、乡土文化我已经有了很多想法,对不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我觉得这是个好的开端,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乡土中国》费孝通读书笔记3 在读完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后让我体会到了乡土社会与一般的社会一样,社会与社会之间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费先生的看法是,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实说实话,我个人认为城市人和农村人应该是没有差别的,城市人的先辈们,不也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吗,当代的社会,不论是少了这二者的任何一方,这个社会都无法长久,应为这二者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费先生认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因此,乡土社会里的人们彼此特别熟悉,大家彼此之间往往都能很好的打成一片但是,与由众多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相比,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解释的,因为大家在现代现代社会中生活久了总认为自己或许比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高一个档次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乡”了 在“文字下乡”里,费先生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