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漫爱情背後的不浪漫公式.docx
24页浪漫爱情背后的不浪漫公式「婚前睁大双眼,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美国著名科学家历经「小猎犬号」历史性航行的数年后,年方二十九岁的达尔文(Charles Darwin),开始把心思转回到终身大事上他应该结婚吗?达尔文拿了一支铅笔,在一张小纸片的顶端上,写下:「这是一个问题」然后,他把这个问题分成两栏,就像是资产负债表一样,并且列出赞成及反对婚姻的理由结婚的理由孩子(如果可能的话)、白头偕老的终生伴侣(晚年老伴),只会对一个人感兴趣,也是相爱与玩耍的对象,不管怎样,总比一只狗的陪伴来得更好家庭,有人可以照料房子,还有音乐以及和女人聊天的吸引力,这些事情都有益于一个人的健康被迫拜访和接待亲戚,但实在是太浪费时间我的天哪!如果像一只工蜂那样,每天不停工作、工作、再工作,然后一无所获,终老一生,那简直令人无法忍受不行不行,这样行不通,设想一个人孤伶伶的,终日生活在伦敦那间烟雾弥漫、脏兮兮的房子里,就觉得让人受不了唯有想象你自己和温柔贤慧的妻子,坐在沙发上,壁炉里燃着温暖的火苗,边看书边听音乐,这种景象与现实中阴暗肮脏的马尔布罗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结婚的理由没有小孩(没有第二种人生),老年的时候,无人可以照料自己︙︙可以自由前往任何喜欢去的地方,可以选择参加社团,但选择只有一点点可以到俱乐部与聪明的男人交谈不用被迫去拜访亲戚,或是为五斗米折腰而且也不必养孩子、为孩子操心,或许还会吵架养小孩会浪费时间,晚上没办法看书,会变得又肥又懒,常会感到焦虑,而且要负起责任如果要养活一大堆孩子的话,买书的钱也会变少(但是,工作太多的话,对一个人的健康不利)也许我的妻子不喜欢伦敦,这无异于宣判我将被放逐,或者变成一个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傻子达尔文的结论是,他应该要结婚,并且在结婚的字段写下:「结婚、结婚、结婚,证明完毕」当意识到结婚可能对他的自由带来不好的后果,达尔文在纸张的背面,补充了一句个人见解:「结婚是有许多快乐的奴隶」来年,达尔文就与表姐韦奇伍德(Emma Wedgwood)结为连理,最后两人总共生了十个孩子达尔文是如何决定结婚?究竟是基于他所设想的理由,像是终生的伴侣、比一条狗还好,还是没有小孩,会变得又肥又懒?达尔文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决定结婚的一个好理由达尔文达成结论的方法可能有两种:极大化策略和经验法则在这里的极大化策略,意味着估算婚姻的每一个好处有多么值得(指效用),以及预估这些好处实际发生的机率。
然后,把每一个好处的机率乘上效用,再把所有的数字加总起来针对不结婚的缺点,也可以重复相同的步骤最后,选择具有最高预期效用的解决办法这个方法也称为「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the maximization of 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在世界各国的大学中,经常作为理性选择的本质,传授给学生这是奠基于我们已知或者能够估算风险的理想状况下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富兰克林对于决定是否结婚,也有自己一套如同簿记的方法然而,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不知道权重与机率时,整个计算过程犹如建立在沙滩上,一点也不牢靠另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使用经验法则,可能足以产生良好的决策有一种经验法则是「单一理由决策法」(one-reason decision making):找出最重要的理由,并忽略其他因素在这里,决策是完全基于一个原因,而且没有经过计算的过程事实上,在达尔文立即「证明完毕」的前几段文字中,言下之意就只有一个决定性的理由,也就是结婚能够拥有一个可以白头偕老的终生伴侣:「设想一个人孤伶伶的,终日生活在伦敦那间烟雾弥漫、脏兮兮的房子里,就觉得让人受不了唯有想象你自己和温柔贤慧的妻子,坐在沙发上……」研究显示,人们做决策,往往仅根据一个好理由。
这样的决策,比起斟酌过所有的因素后再做决定,可能还要更好斟酌不同的原因,需要把所有的原因归纳后,转变成一种普遍接受的共识那么达尔文就必须估算一下,要与聪明友人交谈多少次,效用才会和拥有十个孩子一样;或者被迫拜访亲戚要达到几个小时,才足以换取在沙发上软语温存的时光妥协是数字的一种特性,对人类心理来说,并不一定是必要的实际上,让步有时候会被视为是不道德的行为真爱、友谊、军中荣耀以及博士学位,则被视为无价之宝,和可以出售的物品无法相比仰赖一个好理由,并不是达尔文可能使用的唯一经验法则社会经验法则也是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例如「社会模仿」:当你的同辈中,大多数都已经成婚时,你就结婚吧毕竟,达尔文已经二十九岁了,在这个年纪时,和他同龄的人很可能大多数都已经找到老婆了根据长期观察,因社会压力而决定结婚的模仿行为,会随着一个人的社会网络中已婚夫妇的人数,以及年纪增长而增加不过,如果达尔文结婚是受社会模仿所影响,那他一开始就没必要写下婚姻的利弊得失理性算出你的另一半富兰克林曾经建议他的侄子,针对结婚,做出理性的决策:一七七九年四月八日如果你心存怀疑的话,在一张纸的两个字段中,写下所有的理由和优劣得失然后,花个两、三天思考这些理由,再以类似代数的方法进行计算;观察每个字段中的理由或动机之间的分量是否相等,是一比一、一比二,或二比三等等。
当你把这两个字段里所有相等的部分删掉之后,就会知道哪个字段的效益比较高在至关重要但不确定的大事上,我经常实行这种道德代数法虽然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并不太精确,但我觉得非常有用顺便一提,假如你不学会这个方法的话,我认为你将永远不会结婚你挚爱的叔叔,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一位多产的发明家、作家、艺术家和政治家,对于婚姻的看法向来直言不讳他和妻子德博拉育有两名子女,另有一个私生子如上所述,直到今日,依然有人传授富兰克林这套方法,这种效用期望值的最大化,又称为理性选择的方法你也是用这个方法选择另一半吗?我曾经问过专门指导这个方法的朋友,假设他们的确有另一半的话,他们如何做决定所有人当中,只有一个决定论者说,他曾经运用过富兰克林的方法「当你选择老婆时,你有做过计算吗?」我问道「你以为我是到舞厅买醉,然后迷上一个随便遇到的女孩子吗?当然不是,我的确有计算过」他皱着眉头,回答我的问题「你可以解释一下怎么计算吗?」我试探问道「我坐下来,并列出所有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我心想问他有多少个办法是很不礼貌的「然后,我开始思考所有重要的不良后果」他继续说道「譬如像是……?」「度完蜜月之后,彼此之间是否还会有感情;结完婚后,她是否会听我的。
她是否会让我安静地工作,并照顾孩子,以及其他所有重要的事情接着,针对每一个女人,我估算这些结果发生的机率,以及每一种结果对我的效益然后,把效益乘上机率,并且计算出具有最高期望效用的女性是谁后来,我就跟她求婚」「那她怎么说?」「她接受了!现在,我们已经结婚了」「对于这种计算、衡量过的浪漫,她有什么看法?」「我从来没跟她说过」约会网站也是使用相同类型的算法,来配对出适合的情人,并且对上百种的性格特征加权计算后,找出最完美的约会对象尽管这些服务美化了数学的影响力,让你能够找到约会的对象,但并没有证据显示这种演算方法带来的浪漫关系,会优于寻找另一半的传统方法事实上,最近我又遇到喜欢用计算来解决问题的这名友人,结果发现他现在已经离婚了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富兰克林的这种方法毫无用处我的想法是,富兰克林的计算方法是专为大量的已知风险而设计,而不是为了大量的未知因此,大多数的专家并不会把他们竭力鼓吹的方法付诸实行问题是,他们在教导这个方法时,却让人以为这彷佛适用于真实世界的所有决策然而,挑选另一半的真正决定,大部分都是采取不同的方法;不是根据计算,而是凭直觉,有时这种感觉是基于一种无意识的经验法则,例如:试着找到你同辈的人也渴望拥有的另一半。
这个简单的策略完全不需要分析利弊得失这同样是一种社会模仿,而且很可能奏效,倘若这个方法可以引发社会骨牌效应,那么或多或少可以保证你的朋友也会喜欢你挑选的这个人,并且会羡慕你与对方结为连理当富兰克林还年轻时,他曾经提议一种「自相矛盾」的经验法则,来挑选爱人:在感情韵事中,你应该宁可挑选年纪大一点,而非年轻的女人富兰克林并不缺乏理由证明这项法则根据他的说法,年纪较长的女性经验较丰富,而且更谨慎;谈话内容比较有建设性,对小孩也无害最后,富兰克林期待这样的女人会心存感激之情不吃回头草,也能抱得美人归的「嫁妆问题」富兰克林的计算方法,把所有已知的对象都视为理所当然但除了在封闭的小型小区,这种例子很少会发生我们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认识、结交新朋友,所以当我们决定另一半之后,不可能知道哪一个人也许会出现但是,如果永远都在等待,可能会拒绝掉其他人,这些人也许会继续向前迈进,然后就跟别人结婚了因此,问题在于何时该求婚?这个问题的经典版本,即是所谓的嫁妆问题(DowryProblem):苏丹萨拉丁正在找寻一位新的智者当他的宰相为了测试应试者,萨拉丁出了一道难题,要求这名应试者只要能够在一百个美女当中,找出苏丹国内拥有最多嫁妆的女人,作为苏丹王的妻子,就可以担任宰相。
如果办不到的话,就把他扔给野兽吃美女们一个接着一个走进房间里当第一位美女走进房内,智者可以询问她的嫁妆问题,并且必须立即决定是否要选她假如不选的话,下一名女子就会再走进来,如此持续进行下去,直到智者挑中一位美女为止这个智者并不知道嫁妆的范围是多少,也不能回头去找他已经婉拒的女子究竟什么样的策略,让他有最佳的机会,选中拥有最多嫁妆的女人?有人可能会同情这名智者,因为他想要名利双收的希望注定失败不过,只要有一点点的智慧,他可以利用以下这个策略,做出较好的选择:三七%法则:放弃前面三十七位女性,并且记住到目前为止的最多嫁妆是多少然后,挑选拥有比这个嫁妆金额再高一点点的女人即可这个法则可以增加从一百人中挑对一人的胜利机会虽然这不是有把握的做法,但现在这名智者有比较高的机会,最后既能够挑到苏丹王想要的妻子,又可以得到一份工作三七%法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数学模型,因为放弃掉选项的数字等于N/e,N是可供选择的数字(一百人); e ≈ 2.718,是自然对数然而,当遇到选择伴侣的问题时,大多数人早在三十七位应试者出现之前,就已经做了决定7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是,这些人太心浮气躁了?我并不这么认为,理由如下:一般人的思维会随着现实世界配对游戏的不确定性做调整。
嫁妆问题是有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且找到这个正确抉择的机会是可以经过计算的但我们没办法直接问每一个人,请对方说出他们的「配偶价值」,关于你所得到的配偶价值,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且你可能在数年后才会找到对象有些人寻找心理方面的优势,例如智慧、幽默;也有人从身体外观寻求线索,像是男性下巴大小、女性腰臀比等8最终,一段关系能够维系成功,将取决于双方彼此的行为你的另一半有多么完美,端视于你自己有多么完美因此,与其梦想理想的伴侣,你应该纯粹找一个「够好」的人,并且善待那个人「够好」法则,帮助你选择所有重要的事物有趣的是,当把嫁妆问题应用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就根本没必要调查三七%的对象,大约只要一○%就已经足够因为追求「最优秀的」三七%,可能会产生更糟糕的结果,而且需要花更多时间运用经验法则,可以缩短寻找另一半的时间,这种结果和人口学家观察到的实际择偶模式,其实是一致的既然如此,那么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少也可以是多不论百分比是多少,我们再次发现一个一般性的规则,可以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