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docx
8页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郭 莹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兄弟和”“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
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 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应用于为人处世,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
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6.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C.“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D.“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7.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比,层层展开论述B.“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参考答案:略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2~14题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12.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 )A. 作者在这儿强调只有踏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B. 作者强调做事情不能分心C. 论述何为敬业主义D. 运用不同论据,证明作者自己是一个敬业的人13.本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引证法 例证法 类比 B. 引证法 例证法 比喻论证C. 引证法 例证法 对比 D. 例证法 类比 比喻论证14. 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没有职业的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② 如果我们都有志于做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国就大有希望。
③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④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A. 比喻 比喻 反问 比拟 B. 借代 比喻 设问 比拟C. 比喻 借代 设问 比喻 D. 比喻 比喻 设问 比拟参考答案:12.A 13.C 14.C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之于基督教、佛教影响下的西洋人的生命观念,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超现实、超经验的彼岸存在及其价值的追求和向往并不强烈他们并不曾虚构出一个天堂的愿景诱惑活在世上的人.或是编织一张地狱的罗网束缚人的行为;而是对于死后的世界讳莫如深他们的生死观念表现出对“生”的极大关注和对“死”的回避——这就意味着古人对于人在现实世界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极大关注 孔子以“未知生,焉知死”回避了弟子季路关于“鬼神”的问题他很少和学生谈论伦理道德范畴外的非理性超验世界——死后的天堂或地狱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尽管孔子也说“慎终追远” 、“祭神如神在”,但是与其说孔子的“慎终追远”、“祭神”是出于鬼神崇拜,不如说是他通过这种行为,表达对逝去生命的敬重,并以此来得到伦理道德上的教化目的。
即使是著书“皆空无事实”,以寓言著称的庄子,也未曾离开“生”的大地《庄子》中的“神人”并不是超验世界里的神灵,而是指超越了现实生存的种种限制,达到了“逍遥游”状态的“至人”、“圣人”、“神人” 因此,无论是儒家学派,还是道家者流,在生死观上都表现出贵生重生、始终着眼于现实世界的特点尽管他们都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担心死亡的来临;尤其是贵生重生的生死观,更使得他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和焦虑,对死去的人有不尽的留恋、怀念和哀悼 以庄学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齐生死、与物化,归于自然,这似乎是摆脱了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然而《庄子》书中也借孔子之口说出“死生亦大矣”,他反复陈述人要摆脱、超越死亡,更反映出他对死亡的恐惧因为“一个不关心死的人、一个没有死亡焦虑的人,不可能对人生的时间性有那么强烈的感受,更不可能大谈死生问题……只有怕死的人才会去苦心设计不怕死的策略”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实则是藉以宣泄心中哀痛之情的极端之行 佛教进入中国后,其生死轮回观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并未产生大的影响相反,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禅宗,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同儒学、庄学一样的处世哲学。
因此,崇信佛教的诗人在谈及生死时,也往往不只就生死而言,而是与立身、处世、修身、养生紧密联系如王维诗云“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无生”在诗人心中,毋宁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唐柳宗元就认识到佛教使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他认为佛教与道家一样,都是反映“道”的,因此反对韩愈的毁佛灭佛论中国人的生死观念、生命意识虽处在儒、道、释三教之不同影响之下,却有内在的一致性:贵生重生,哀往悼逝的现世的生命意识 (摘自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超现实、超经验的彼岸存在及其价值的追求和向往并不强烈 B.对“生”的极大关注和对“死”的回避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死观最突出的表现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死后的世界讳莫如深,对人在现世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非常关注 D.基督教、佛教或虚构出天堂的愿景诱惑活在世上的人,或编织出地狱的罗网束缚人的行为,对西洋人的生命观产生了很大影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回避弟子关于“鬼神”的问题,也很少谈死后的天堂和地狱,后人认为这正是源于儒家“生”的核心观念。
B.儒道生死观相同之处在于重生贵生、始终着眼于现实世界,对死亡采取回避的态度 C.孔子“慎终追远”、“祭神”的行为,不是出于鬼神崇拜,而是想表达对逝去生命的敬重,以此得到伦理道德上的教化目的 D.道家虽主张齐生死,内里却未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庄子妻死后的鼓盆而歌正是他对亡妻无尽留念的极端行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更乐意把禅宗看作处世哲学而不是宗教,这说明佛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并未产生大的影响 B.虽然受到儒、道、释三教的不同影响,重生贵生,哀往悼逝的现世的生命意识却一直是中国人生命观念、生命意识的主流 C.崇信佛教的诗人把生死与立身、处世、修身、养生紧密联系,是因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把佛教看作一种处世哲学 D.柳宗元反对韩愈的毁佛灭佛论是因为他认为佛教与道家一样,都是反映“道”的参考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