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磐安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防治对策.docx
11页磐安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防治对策 磐安县国土资源局顾忠良磐安县地处浙江省中部,地理位置:东经120° 17’24”-120°46’02”,北纬280 49’44”一29°19’21”,总面积ll96km2.中、低山和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94%以上,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区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我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截止2010年末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92处,因地质灾害已造成死亡人数3人,直接经济损失590.30万元自2002年以来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搬迁避让等系列防治措施,目前已有101处灾害点处于相对稳定,尚余91处灾害点稳定性差或较差,潜在威胁人口1926人,威胁资产9599.5万元,是全县今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一、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以中、低山地貌为主,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县域内有海拔lOOOm以上的山峰60余座,以南部清明尖为最高峰,海拔1314m,北侧夹溪海拔最低,仅190m县域内山峰绵延,沟谷深切,地形坡度一般在45°-50°之间,夹溪峡谷两侧边坡达650以上,东西部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小水文气象)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3-17℃,平均降水量1550mm,3-5月细雨绵绵,7-9月台风季节,雨量大,来势猛。
境内河流发源于大盘山脉,属钱塘江水系地层岩性)主要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两个地层单元,上侏罗统有高坞组(J3g)、西山头组(J3x)、茶湾组(J3c),岩性以灰紫色块状流纹质含砾晶屑熔结凝灰岩或玻屑晶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岩石致密、坚硬下白垩统有馆头组( K1g)、朝川组(K1c),岩性为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砂岩、砂砾岩,岩石软硬不一第四系地层有上更新统(Q3)残坡积、坡洪积、冲洪积层和全新统(Q4冲积层地质构造)属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丽水一宁波隆起范围内,构造形迹以新华夏系构造发育为特征,次为华夏系构造和北西向构造,区内主要构造单元为壶镇一回山新华夏系构造带和窈川帚状构造,耒见明显的褶皱构造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小于0.05g,抗震基本烈度小于VI度,区域稳定性好水文地质条件)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个大类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为主,也有含水层之间的相互补给,径流条件较差,地下水一般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形地貌、地层时代成因及岩土工程地质特征,总体划分为4个岩组类型:即中、低山块状坚硬火山岩岩组;低山高丘块状、巨厚层状、次坚硬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岩组;丘陵岗地层状软质红色碎屑岩岩组;河谷山前坡地松散状低压缩性砂砾、粘土类混合岩组。
人类工程活动) 随着磐安县经济建设的发展,公路修建(诸暨—永嘉高速公路横穿磐安县境)、扩建以及康庄大道、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村镇改造、村民建房等大多需在山坡上削坡平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地质灾害基本类型全县有地质灾害91处,19个乡镇均有分布灾害种类主要为滑坡、潜在滑坡、崩塌、潜在崩塌、泥石流、潜在塌陷等,其中滑坡和潜在滑坡38处,占41.76%,崩塌和潜在崩塌19处,占20.88%,泥石流、潜在泥石流33处,占36.26%,潜在塌陷1处,占1.1%(表1)根据中国环境地质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地质灾害规模划分标准,有大型3处、中型12处、小型76处,以中小型为主,危害程度主要为中等(较大)和轻微(一般)级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1)从地域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安文、仁川、新渥、深泽、方前、尚湖、尖山等12个乡镇,有地质灾害点69处、占总数的75.82%.以新渥镇一安文镇最发育,有地质灾害点26个,占总数的28.57%.总体呈西南—东北向分布于县域中部和南部两个条状地域2)从地形地貌上,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过渡的坡麓地带,地形坡度相对较陡(25°-35°),残坡积层和基岩风化带厚度大,是滑坡地质灾害多发地带。
而在高陡边坡(大部分为人工边坡)或断裂带附近,地形坡度在40°-70°之间,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泥石流则分布在沟窄坡降大的沟谷或沟口3)与灾害性天气密切相关,大部分集中在3-5月梅雨期和7-9月的台风期,特别是台风暴雨使土体重度增加,粘聚力降低,下滑力急剧增大,当下滑力超过极限抗滑力值时引发地质灾害(表2)4)地质灾害的发生还与矿石开采,挖基建房,道路、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据统计91处地质灾害点中有85处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占总数的93%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1、划分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地质灾害的致灾因素出发,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考虑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及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损失影响程度为原则2、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的计算将磐安县行政区域图,用网格统计法按坐标方里网以2×2km2划分成327个单元,通过对地质、地理并结合实地调查收集的各类信息资料,提取每一单元各类评价指标以后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1)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计算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是反映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和规模的依据,采用袭扰系数法(R)进行判别计算:Ti分别为控制评价单元内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条件(D)、地形地貌条件(X)、气候植被条件(Q)、人类活动条件(R)的判别分值.ATi分别为各形成条件的权值。
3)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计算把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与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进行叠加,即可求得各单元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 Zw).计算公式为:Zw=ZI.Al+Zq.Aq式中:ZI-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Al-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权值,取0.3;Zq-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Aq-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权值,取0.73、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 Zw)是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要条件,指数越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越高,反之,易发程度越低根据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 Zw)值的大小,共分四级:当2w≥3.5时: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级).其中≥4.5的地区为强易发(危险)区;当2.5≤Zw< 3.5时:中易发区(ll级);当1.5< Zw< 2.5时:低易发区(Ⅲ级);当Zw≤l.5时:不发育区(IV级)按照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 Zw: 1.5、2.5、3.5)值绘制等值线图,得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各8个(图1),其中高易发区面积11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28%,中易发区面积263km2,占22.0%,低易发区3个,面积674km2,占56.35%,不易发区4个,面积148km2.占12.37%。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及防治目标1、地质灾害危险性根据调查统计,全县72%的地质灾害点处于不稳定状态,有重大、特大危害的地质灾害点25处,占总数的17%,其中以滑坡和潜在滑坡为主,从图中可看出,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磐安县中、南部各乡镇所在地,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相对较发达,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一较强烈,对学校、村庄和厂矿企业的人员危险性大一中等在低易发区或不发育区,虽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但随着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甚至造成较大的损失2、防治目标因磐安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根据地质灾害稳定性和危险性不同,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为:建立起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制度和基础调查、群测群防、应急处置,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与损失,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脱险1)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深入开展易发区内联网道路沿线和水库岸坡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对县内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夹溪、高姥山、花溪等重点旅游区及重点工程建设区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2)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完善覆盖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和有灾害点行政村的县、乡(镇)、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
健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3)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以满足突发地质灾害时,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速度赶赴现场指导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4)加大地质灾害勘查、治理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危害程度、防治难度以及经济合理性等情况分别实施应急排险、勘查或治理规划期内完成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好地质灾害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治灾意识,建立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完善地质灾害预防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化、信息化2)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查明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危险性大小、治理难度.初步估算其治理费用,并根据当地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搬迁费用进行综合比较磐安县仁川镇方山滑坡体积1.5万m2,地形坡度500,坡面已产生裂缝和滑塌,前缘居住村民22户81人,初步估算滑坡治理费用40万元以上,且治理过程中容易危及村民及房屋建筑物的安全,而搬迁补偿总费用仅10万元,既节省费用,又不留隐患。
3)地质灾害防治与政府工作规划相结合,磐安县是一个山区大县,由于交通和信息闭塞,山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平原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差,磐安县政府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下山脱贫战略和政策磐安县高二乡小柘坑滑坡方量达8.5万m2,危及小柘坑村30户10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村庄地处700m中低山沟谷区,房屋都是破旧泥土房,耕地少,村民生活贫困2003年磐安县政府和国土资源局领导及有关专家通过对滑坡治理的必要性和山区经济条件分析对比,作出了村庄整体搬迁的决定,仅用了不到20万元搬迁费,在乡政府附近的平地上建起了新房村民下山后,路通了、信息灵了、交通方便了,生活条件明显得到了改善和提高4)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磐安县在近几年共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50多项,大的有磐安县深泽新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面积达17.6km2.小至数千平方米厂房或库容仅1.2万m2、装机容量为2×160kw的岭外水电站,将地质灾害隐患消除在建设项目开工之前,有效地遏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5)在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或其它原因突发地质灾害时,及时启动应急防灾预案,将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撤离至安全地带,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2002年3月28日凌晨2时,磐安县仁川镇初级中学北侧乌燕山山体突然发生滑坡,1 0000多m2滑坡体前缘已至综合楼走廊,山体裂缝在不断扩大,并出现多处涌水现象,全校500余名师生安全和综合楼面临重大威胁仁川镇政府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防灾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边组织全校师生撤离,边报告磐安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组成调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基本生活保障组、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组等迅速赶到现场,组织落实师生撤离和安置工作为确保全校师生安全,金华市市长、浙江省省长都亲自作出重要批示,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地质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明滑坡引发原因、发展趋势,提出应急防治措施2005年8月6日第九号台风“麦莎”袭击磐安县中部地区,晚上10点墨林乡东川村监测人员发现后山坡正在下滑,监测人员和村领导一边组织人员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