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5杜甫诗三首.pdf
10页肖海滨专栏: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35杜甫诗三首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 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
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10 页 -肖海滨专栏: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3令人振奋。
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人被这大自然的声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生命的旋律本来,55岁可能正是人生的金秋,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可是对于长期漂零在外、体弱多病的杜甫来说,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过早地结束人生的旅程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独自登高,以切实的体验感受这“风急天高”“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的秋天!至此,诗情达到顶点,似乎无以为继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急管繁弦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又归于和缓的理性思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然而,三年之后的秋天,诗人58 岁时,却再也不能登高赋诗了那年冬天,他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二、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3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为:“他日”即“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解“他日”为“向日”(从前)或“来日”在训诂上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4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10 页 -肖海滨专栏: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3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
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5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关于练习一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这两句是清人仇兆鳌的评语(见杜诗详注),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了“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对作者情怀的理解,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二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咏怀古迹”中寄托的情感,并注意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答案: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三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设题意图: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参考答案: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对学生的分析,可参考上面古人的意见评判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四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做一些比较分析设题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写一点鉴赏文字,并就某一方面的问题作深入探究参考答案:略教学建议一、参考“课文研讨”,介绍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
简介律诗的格律特点,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相反)等,为朗读背诵做好准备二、要切实抓好朗读和背诵读律诗和读古体诗有所不同,律诗音律更优美,节奏更鲜明,表意更细腻,在整齐的形式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情色彩以登高 为例,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10 页 -肖海滨专栏: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必修3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诵读可以强化诗的感染力,也是检测理解水平的重要方法三、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诗,如望岳春望石壕吏等,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所选三首诗的特点;还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中所附杜诗,作横向比较,了解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的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四、参考“课文研讨”,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诗歌鉴赏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解说、讨论、评点等诸多形式,就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等作广泛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鉴赏短文,进行总结交流。
有关资料一、作家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