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原文及赏析.docx
6页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原文及赏析原文: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译文: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 淮水缥渺不明,天际忽远忽近,岸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 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 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注释:⑴颖( yǐng)口:今安徽寿县西正阳关颖水由颖上县东南流至此入淮,春 秋时谓之颖尾寿州:州治在今寿县⑵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怀⑶长淮:宽阔的淮水⑷低昂:时高时低⑸白石塔:洁白石头砌成的塔⑹棹( zhào):船浆黄茅冈: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⑺软:柔和⑻故人:指送行人苍茫:模糊迷茫的样子赏析:第一句 “我行日夜向江海”, 实写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 言外却有一种 “贤人 去国”的忧愤抑郁之情,有似古诗“行行重行行” ,有似“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 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些诗句中所包含的意蕴来王文诰说: “此极沉 痛语, 浅人自不知耳。
”这领会是不错的 东坡此次出都, 原因是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安石之党谢景温的诬告,东坡不屑自辩,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是政治上遭到排斥、受到诬陷的结果 “日夜向江海”即“相去日以远”意,言一天1天愈来愈远地离开汴都, 暗示了一种对朝廷的依恋、 对被谗外放的忿懑不堪之情 全诗有此起句,以下只是实写日日夜夜的耳闻目见,不再纠缠这一层意思,但整 个诗篇却笼罩在一种怅惘的情绪里这是极高的艺术,不应该随便读过的第二 句点时令东坡以七月出都,十月至颍口,其间在陈州和子由相聚,在颍州又一 同谒见已经退休的欧阳修于里第,颇事留连计算从出都至颍口这段路程,竟整整花去了一个秋天 “枫叶芦花秋兴长”,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行程中间四句是题目的正面文字,其描写中心是“波平风软”四字这是诗人此时此地的突出感受,是审美对象的突出特征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二句是一篇的警策这里没有一个生 僻的字眼和华丽的词藻,更没有什么冷僻的典故,只是冲口而出,纯用白描,言 简意深地表现了一种难言之景和不尽之情,表现得那么鲜明,那么新颖,那么自然。
诗人把自己的 . 亲切感受毫不费力地讲给人们听, 使人们感到这一切都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这种境界, 是那些字雕句琢、 “字字挨密为之” 的诗人永远也达不 到的东坡谈艺,尝言“求物之妙”好像“系风捕影” ,诗人不仅对他所写的东西 做到了“了然于心”,而且做到了“了然于口与手” 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抓住了 此时此地的“物之妙”,而且做到了两个“了然”的例子淮水源多流广,唐人尝 称之为“广源公”诗人沿着蔡河、颍水一路行来,水面都比较狭窄,沿途所见, 不外是枫叶芦花的瑟瑟秋意,情趣是比较单调的一出颍口就不同了,面对着水天相接的广阔的长淮,顿觉耳目一新, 精神为之一振 “忽迷”二字表达了这种情 景交融的新异之感而两岸青山,连绵不断,隐隐约约,像无尽的波澜,时起时 伏诗人此际,扁舟一叶,容与中流,遥吟俯唱,逸兴遄飞,他的心和江山胜迹已融合在一起了究竟是山在低昂,水在低昂,船在低昂,他说不清;他只觉得 一切都在徐徐地流动,徐徐地运行;他处在一种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他完全在 大自然的怀抱中陶醉了。
七个字写出了船随水波起伏,人在船上感觉不出,只觉 得两岸青山忽上忽下;其中“久与”二字写出了“波平风软”的神情,也曲折地 暗示了诗人去国的惘惘不安、隐隐作痛,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的依约心情这 两句诗,看来东坡自己也是十分得意的,他在后来写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写道: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重复用了这首诗的第四、第七 两句,只换了一个“沙”字,一个“孤”字2“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二句振笔直书,用粗笔浓涂大抹,一 气流转,使人忘记了这中间还有对仗寿州的白塔已经在望,要到达那里,还得 绕过前面那一带黄茅冈说“已见” ,说“未转” ,再一次突出了“波平风软”的 特色这里的黄茅冈不是地名,而是实指长满黄茅的山冈,前代注家已经辨明过 了七、八句乘势而下,用“波平风软”四字总束了中间四句描写;用“望不到” 三字引出第八句这个抒情的结尾不说自己急于到达寿州,却说寿州的故人久立 相待,从对面着笔,更加曲折有味后二十三年,东坡尝纵笔自书此诗,且题云: “余年三十六赴杭倅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 象也。
”据东坡这段题记,知至寿州之日当有小雨此诗“烟苍茫”三字就是描写 那“烟雨凄然”的气象的又,诗中所称“故人”不知指谁,翁方纲《石洲诗话》 说“故人即青山也”,义殊难通以本集考之,疑此“故人”或即李定与东坡同 时有三个李定,此李定即《乌台诗案》中所称尝“承受无讥讽文字”者其人此 时在寿州,东坡有《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诗可证这首诗情景浑融,神完气足,光彩照人,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方东树评 之云: “奇气一片”,正是指它的整体美,不能枝枝节节地求之于一字一句间的 赵翼《瓯北诗话》评东坡诗云: “东坡大气旋转,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 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 ”又云: “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 一似全不着力, 而自然沁人心脾 ”“此不可以声调格律求之也 ”参看这些评语,对于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有帮助的从声调格律看,这是一首拗体律诗, 前人又称之为 “吴体”的 许印芳 《诗谱详说》 卷四云: “七律拗体变格, 本名吴体,见老杜《愁》诗小注 ”按杜甫有《愁》诗一首,题下自注云: “强戏 为吴体。
”吴体之名始见于此所谓吴体,是说它有意破坏一般律诗的格律声调,把民歌或古诗的声调运用于律体之中,构成一种特殊的音乐美,以适应特定内容的需要 《杜臆》在论老杜《愁》诗时说: “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因以拗体发之 ”朱熹《清邃阁论诗》称杜诗“晚年横逆不可当” 正是指杜的拗体律诗别有一种“横逆”难当的风格东坡此诗正是把古诗的声调运用于七律, 以表达其郁勃不平之气王士禛《居易录》所谓“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者,东 坡此诗实足以当之3【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原文及赏析】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