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添毅历史组高考总结.docx
6页评2013江西省历史高考选择题九江三中历史组 程添毅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但力求稳中有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2013年试题结构题量、题型、分值不变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相比较2012年课表卷,此次试卷结构方面基本平稳,经济史板块比重略有增加,并且涵盖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尤其重视对世界现代史部分的考查各模块具体分值分配见下表:板块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选修题量10题(选择6题,非选择题1题)6题(选择4题,非选择2题)2题(选择2题)4选1分值36分41分8分15分 三大板块中政治史和经济史平分秋色,基本延续去年特色,其中政治板块中中国史和世界史比重相当,主观题的40,41题都涉及到中国政治史的相关内容;经济史部分体现时代性,考查周年事件和热点知识,以世界现代史考查较集中,如美国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下的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等;文化史部分考点较少,中国史和世界史各一个,中国史部分考察的依旧是近年来的热点知识即宋明理学,世界史主要考察的是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
考查知识点具体分布 《必修一》考点分布考点题号教材分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4第一单元P8古代希腊民主政治26第二单元P2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7第三单元P36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潮流29国共的十年对峙30第四单元P70两极世界的形成34第八单元P118 《必修二》考点分布考点题号教材内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31第六单元P8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32第八单元P10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33第七单元P9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35第四单元P54 《必修三》考点分布考点题号教材内容宋明理学25第一单元P12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28第四单元P52选择题方面,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选择题有5道属于中国史,有7道属于世界史,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 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等二、选择题解析与反思 以下笔者就选择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讨教与同行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关键:A项,东方六国严格执行分封制并非因为经济发达,而是因为这样做符合分封制的规定;秦国君王之下级差不明显,说明秦国没有严格执行分封制B项分封制凸显了君主集权,与史实及材料本意不符;D项东方六国遵循分封制度是不是“严格”姑且不论,从解题的角度看,本项以偏概全,没有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核心意思,忽略了秦国,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答案:C对今后教学的反思:本题用排除法是最简便的方法同时熟练掌握选修一《商鞅变法》也能很快得出答案(今后要提高对选修课本的重视程度,毕竟学生手上最普遍的还是必修三本和选修六本课本)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考点:儒学及其演变的历史、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宗法制度、仁政、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其中周孔之道是命题者为学生提供的新考点,它的基本含义隐含在汉唐以前的儒学发展的史实当中。
解题关键:题干设定了汉唐儒学发展为宋代以后儒学变化的场景,要求学生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在四个选项中,A选项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中国的宗法血缘关系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维系统治的主要纽带而不是逐渐瓦解;仁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能说明儒学的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而不能说明它的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人性观)被程朱演绎成“天理”而大加推崇,从而使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统治思想,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含对《孟子》的解释,因此C选项正确;陆九渊的心学产于南宋,陆王心学作为一个学派兴起于明代,所以D项晚于这个变化对今后教学的反思: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时间(宋朝),四个选项都紧密联系时间,紧扣宋朝答案就迎刃而解在今后教学中历史教师督促学生背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将是一件任重道远的重要任务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解析】考点: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解题关键:“政治领袖”是“演说家”,或者“演说家”容易成为“政治领袖”这显然与演说家口才好,善言辞,具有煽动性,容易得到大家的选票有关。
而这些都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相关联本题很好地把必修一和必修三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答案:A对今后教学的反思:新课标和考纲都反复强调历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何为综合历史素养,笔者一直在苦苦追寻之中,但有一点所有历史教师那是很明确的,在高三总复习中,把散落在必修三本教材和四本选修教材中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那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自己动手的积极性(也可以很好地贯彻学校的三三制原则),则必然能够很好地训练他们的总结能力和归纳能力本题学生只要抓住古希腊雅典城邦实行的“直接民主制”(此考点散落在几本教材中)就能很快得出正确答案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光荣革命解题关键:题干以英国光荣革命的具体史实为情境,要求学生分析英国议会发动光荣革命的目的A项显然不是英国议会的迫切要求;B项的表达与题干中的事实不符,也不是此时英国议会的主观需要;C项既不符合史实,也非英国议会的需求。
英国议会赶走了詹姆士二世之后,需要一种合法的力量填补王位空缺,既是体现政变的合法性,也是为了维护英国革命的成果,所以D项是符合议会主观要求的对今后教学的反思:本题是最近几年来历史高考难得的简单题,熟悉课本后再排除错误选项,正确答案毫无悬念但是此题却也是一个很明白的信号,高考有回归课本的迹象那我们今后教学中也同样要紧扣课本,大部分学生手上最重要的历史资料集还只是课本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解析】时间早和(美国)从(英国)旧体系中脱离是《独立宣言》的两个特点在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这两个方面特征,B、C、D三项不能兼顾两个方面的特点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 考点: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解题关键:现代化的含义,主要指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机械化);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属于政治民主化范畴C项属于战争,D项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从整体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AB比较,辛亥革命显然优于清末新政答案:B对今后教学的反思:高中历史课本只是阐述了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靠这几本课本去参加历史高考还远远不够,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补充一些历史理论,历史观点来更好地理解课本,同时象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这么多年已经和高考结合得非常紧密了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解析】此题要求学生理解当时中共中央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特征从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城市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在1928迎接全国胜利,从这里面我们学生很容易判断是“左”倾错误占主导的“城市中心论”的思想。
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排除A、C、D三项,而选择B项对今后教学的反思:答案直接出自课本,重视课本知识的巩固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解析:本题貌似考察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实则考罗斯福新政因为江西省选用的人教版并没有详细地介绍胡佛的举措,所以一批学生直接采用罗斯福新政相关的知识可以直接选择正确答案 对今后教学的反思:此题看似超纲,但是运用考题转换的原理(题眼中“借鉴“就是隐含着双方共有的知识点),其实饶了老大一圈还是考热点“罗斯福新政”,今后讲解试卷除了讲解知识点和答案外,更要剖析题眼(或题目中的关键词)代表的深层次含义,文科生最可悲的地方是题目字全看懂了,但是出卷者想表达的“画外音”却完全无法体会,此题明显是隐含着出卷者对此次(2008年来)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从历史上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思考其次,对于课本知识点特别是和社会热点息息相关的重点知识点可以打破教学常规的束缚,反复讲反复考反复抽背。
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单一,就是欧洲的联合本题以史实陈述为情境,要求学生理解欧洲联合原因的相关解释对今后教学的反思:熟悉课本,此题更是体现出对课本的深度理。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