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本科教育学专业设置的探索.docx
3页对木科教育学专业设置的探索摘要:教育学专业是以教育学知识体系为核心,在多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构成的专门从事教 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的职业本文通过对安庆师范学院08、09级教育学专业本科学生的 随机访谈,了解到在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和就业前景等方面中存在不足,在分析了问题原因 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及调整课程体系等建议,以提 高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教育学 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学学科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十一大学科门类之一,迄今为止以形成了开放性的人才 培养质量目前主要有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以及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并以前者为主体 本科教育学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师范院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不可否认曾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师教育的变革,加之自身历史问题 的累积,目前已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为了能够清楚的了解本科教育学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 认识的现状,探索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本 文特意对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部分学生和老师的随机访谈一、本科教育学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一) 课程内容方面1、理论知识多且晦涩,实践知识少且空。
重理论轻实践,甚至忽视实践性教材的理性 知识太多,感性经验太少且经验的获得仅靠一两个月的实习,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2、课程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内容包含不够,一些课程内容之间交叉重复现象严 重,没有广泛涉猎相关性的其他学科知识,造成师资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二) 课程安排方面1、低级课程安排过轻松,高年级课程安排又过紧张,且课程相关联度低2、课程体系 的时间安排上存在者一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破坏了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连续性3、 理论学习的课程安排占了大学的3/4,实践时间严重短缺三) 就业前景方面通过对部分老师的访谈加之网上查询的数据了解到: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20世纪 80年代不仅顺畅,甚至供不应求上世纪90年代,虽已出现问题,但也比较顺当本世纪 以来,随着社会对教育学专业人才需求的饱和以及大学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教育学专业 本科毕业生就业不仅已没有对口专业,就是硕士毕业生就业也存在严重问题调剂生占了教 育学本科专业的相当比例,即使免费师范生也难改变专业选择和就业对路问题二、本科教育学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 培养目标过狭窄、空洞就本阶段教育学培养目标而言,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的师资培养、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 及教育科研人员等。
从中小学的教师培养目标来看,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校主要学习教育理 论知识,而事实上仅掌握教育理论而不具备具体学科知识的人,很难同具体学科的专业学生 相竞争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里讲更是不合适,因为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 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教育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结合,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全面掌握从培养 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目标来分析也是更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要想真正做好科研,非有对教育实 践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不可,再者大学本科教育对专业的涉及只是基础性的,它涵盖的专业理 论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二) 培养模式单一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即单一的“招收高中毕业生,四 年一贯制”,学生的考核侧重学术标准4年本科期间,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占了 3/4,仅有 两个月的实习期这种严重不平衡的培养模式,势必会造成学生缺乏深入探讨理论知识的原 动力,也缺少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经验加之大学本科的教育既为初始性教育,又为终结性 教育,所以现行的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三)课程设置不合理1、从课程结构上看,课程类型单一,以必修课为主,选学课很少或者仅仅停留在教 学计划上活动课程更少,以教育学的理论课程占主导地位,教学实践技能课程 相对缺乏,教育实习和见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
2、课程开设方面:一部分课 程开设顺序不合逻辑,主观性较强一些基础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未能按教 学需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致使课程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再者就是教育学需要 借助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而我们现在的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心理学和生理学的一些课程,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课程相 对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宽厚的专业基础三、本科教育学专业设置的思考(一) 重新定位和明确培养目标在新世纪的改革中,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理应与时俱进,涉及多种类型新的培养 目标要拓宽人才的社会服务范围,着力培养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社会教育 机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和媒体开发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编辑、 教育咨询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员具体来说就是就是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教育学及相关 学科的教学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新闻工作者、教育咨询人员、人力资源开发及管 理人员等二) 改革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对本科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至少可 以分为两类:1、就业类就是教育学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领域的职业,主 要以为中小学培养优质师资为目标。
对该类学生可采用“2+2”模式,即学生在接受完两年 的教育学专业教育之后,再利用两年时间学习相关教学学科的教育,教育过程中更强调学生 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掌握、2、升学类就是指教育学本科生毕业 后不直接进入社会求职,而是继续考研求学,为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输送高质量的生源, 从而充实国家教育事业研究队伍对该类学生可采用“ 3+1 ”模式,即学生用三年时间学完 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再用一年时间学习一门学科专业的主要课程毕业生教育学专业的硕士 研究生三) 调整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1、 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依据《全国硕士研究生统 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大纲》,可以将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科 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教学论、课程论、教师论等课程 因其较强的专业性也可列入必修课程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经济学等 课程也可因其较强的应用性列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社 会需求为依据教育学本科生在升学和就业竞争中的重要保障就是不仅要有扎实 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所以应开设灵活 多样的选修课。
2、 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安排上:一方面应在保证专业必修课程学时的情况下,加大 对一、二年级学生在全校进行跨专业、跨院系选修通识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多以 讲座的方式增设选修课程,诗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掌握多学科知识另 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考研率,对三、四年级学生扩大专业必修课中有关考研 方向的学时和学分,为学生提供未来继续升学或者研究所需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储备3、在实践方面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学 校应该加大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学时,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训练平台学院专业负责人 应进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四) 加强就业方向指导针对部分有直接就业倾向的学生,可以进行就业方向指导据调查具有就业倾向的学 生一般都愿意流向小学做学科老师,可是就业又相当勉强和困难,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专 门学过所教学科,难以胜任学院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该类学生成为以学科专 业为主,以教育学专业为辅的“学科一一教育学”复合型人才参考文献:[1]周佳,董向宇,关于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的思考[J].黑 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 24.[2] 麦克.扬著.谢维和王晓阳等译.未来的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 刘捷.建构与整合:论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3,(4).组长:郭月兰组员:徐春兰徐梦颖崔婷曹金龙傅逸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