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史学史题库.doc
7页07 历史历史1 / 8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 《《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内容,总括 239 件史事,分别列目,各自成篇,并于各篇之间略 按时间先后编次创立了以记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三国志三国志》》西晋陈寿,65 卷,上起东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以魏主为帝纪,总揽三国全局史 事,以吴蜀二主传名而记实,既与全书协调,又显示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这种编撰手法在正史的撰述中为新创 造 《《资治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根据《资治通鉴》的材料,撰成《资治通鉴纲目》59 卷,采用编年纪事,前面立纲, 是史事的提纲;后面设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 《《十七史商榷十七史商榷》》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100 卷,“商榷”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这里包含史书文字方面的考订和史 书所记典制事迹方面的铨解与审核 赵翼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二十二史札记》》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之一的赵翼所著共 36 卷此书的特点是于考史中重视历史评论, 书中所提出的论题,对后人多有启发,是古代史的入门指导 钱大昕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考异》》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钱大晰所著。
共 100 卷 “考异”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以考订、 校勘、训诂见长他对所涉及的史籍及其注释进行了去全面详细的文字校勘,使许多矛盾地方进行了疏通辨析, 为后世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正式本书价值所在 崔述崔述《《考信录考信录》》考信录的作者是崔述,它是先秦故事做系统考证的第一人对于先秦古史的解释,其程序是辨 “伪书”进而辨“伪史” 史才三长史才三长才:写史的表达能力,体裁体例的运用能力;学: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材料;识:对 史事是非曲直的鉴别,认识和判断能力 史德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 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 理,具有史识,还要求了解“史德”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 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章学诚认为“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 杜佑杜佑《《通典通典》》唐代史学家杜佑,字君卿,出身于累世仕宦之家,由于他久任水陆、盐铁等财经方面的大员,对政 治经济等典章制度较为熟悉,这为他编写《通典》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 通史所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全书 200 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州郡、边防,礼、乐、 兵、刑、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子目之下更有细目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这种编纂方法,为典制体 通史开创了先例,它源于纪传体史书的“书”、“志” 北宋司马光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资治通鉴》由司马迁主编,刘恕,范祖禹,刘攽 分撰周秦,两汉;三国至隋;唐,五代,全书 294 卷,编年记事,上限自战国时间韩赵魏三家分晋,下限迄于五 代周世宗显德六年《资治通鉴》记事连贯而丰瞻,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为主,兼及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和重要历史人物司马光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诫者而特意详述,以达到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为现实提供借鉴的目的清人王夫之认为《资治通鉴》 包含了“君道,臣谊,国是,民情”等多方面内容说明它在历史借鉴方面有广泛的作用 《《通志通志》》南宋郑樵南宋郑樵《通志》是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年谱,载记,略,全书 200 卷,其最重要成就 是它的 20 篇略,简称“二十略”, “都邑”,“昆虫草木”,“六书”,“七音”等九略为郑樵首创。
《通志》 进一步扩大了史学对于典章制度和专史的研究包含了无神论的思想,对天人关系提出了新认识;力倡实学 马端临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元初马端临撰分 24 门,起自上古,迄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是继杜佑 《通典》后的又一部典制体通史巨著《文》把《通典》的 9 门发展成 24 门,并增加了通典所没有的经籍,帝系, 封建,物异,象纬等 5 门,马端临强化了杜佑以食货为首的历史件事,表现了他重视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活动 《《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 等人整理、研究,得书 16 种 75 篇其中《纪年》13 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 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 299 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07 历史历史2 / 8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 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 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 5 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 记载了洛阳城内外 55 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 洛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裴松之: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 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 用的书达 200 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史书,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 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
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 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 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 239 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 脉 《《日知录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 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 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传统金石学传统金石学概念:兴起于北宋,清代达到极盛研究的范围包含了诸如甲骨文、封泥、砖瓦陶文、竹木简、古钱 币等等凡不属于写在纸上的一切古文字资料 局限(1)金石研究主要局限于训诂、音韵、文字传统小范畴偏重于著录和考订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和补史的 目的,范围狭窄,内容有限2)金石学者不曾对器物形制和纹饰作深入的分析,也没有进行断代研究,光凭眼 力心识 简牍:简牍: 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一根竹片叫做“简”,把多根简编连在一起叫做“简策”,“策”意与“册”相同一块 木板叫做“板”,写了字的木板叫做“牍”,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
简策一般为长篇著作或文字,版牍的主要用途 是记录物品名目或户口,也可画图和通信 帛书:帛书:亦称缣书,是写在缣帛(丝织品)上的书帛书起源于春秋时期,实物则以 1942 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 为最早战国时代,帛书与简牍是同时并用的三国以后,纸逐渐通行,帛书随之渐少 出土的简牍帛书分为作 为档案的书和作为典籍的书,前者即古代的文书,后者即古代的文献 《《新五代史志新五代史志》》综合梁,陈,齐,周,隋五朝的典章制度.与五代纪传相配合.也称《隋志》是自《史记》八书, 《汉书》 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特 点: A)综合前史内容,是正史志书的一次总结性成果.B)反映撰述者对天道,人事在认 识上的逻辑发展.前五志:讲天道.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后五志:计人事.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C)其《经籍志》是目录学专著,是一次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的总结. 四部分类法形成.史部 二、简答题 1.每个时期史学特点,发展的差异与联系.每个时期史学特点,发展的差异与联系 西汉时期:西汉时期:《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体裁,这种以多种体裁体例相综合的史书表现形式,在一个整体的历史 认识层面反映复杂的历史进程。
司马迁胸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报复,记述了上起远古,07 历史历史3 / 8下至西汉初年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及各个阶层人物群像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 历史编撰,历史内容和历史观点上都大大迈越前人,这不仅使司马迁本人以其著述成一家之言,而且也使史学得 以在意识领域卓然而立而“成一家之言” 《汉书》适应封建皇朝统治的需要,借鉴《史记》的体裁而断代为史,上下恰通,祥而有体,写出了西汉皇朝全 部的历史班固在汉书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皇朝意识和鲜明的正宗思想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并在表志方 面发展了《史记》的成就 ,(艺文,刑法,五行,地理是汉书所创)(原先有律历,礼乐,刑法) 东汉时期:东汉时期:《东观汉记》是最早的纪传体东汉史魏晋年间,与史记,汉书被称为三史 《汉纪》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荀悦处于东汉皇朝摇摇欲坠的年代,使他更着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 结和史学功能的强调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大发展趋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王朝的迭起,对峙和大规模的民族迁移活动以及门阀地主在政治,思想上的活跃和中外交 通的发展等历史特点,史记汉书在传播中不断扩大了史学的影响,史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多途发展 的气象,具体表现在 1.撰史风气旺盛 正史: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兼采众书,作《三国志注》保存了丰富的三国史事。
古史:《竹书 纪年》 2 史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数量剧增 隋书.经籍志分经籍为经史子集四部 由于封建王朝的对峙,迭起,出现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 撰述“正史”高潮 范晔《后汉书》 袁宏《后汉纪》 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学发展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学发展 (一)、经学衰落与佛、道、玄思想的兴起(二)、门阀制度的兴衰(三 )、书写材料的革新与印刷业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学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学的基本特征 (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二)、史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三)、封建政治对史著编撰影响的加剧 (四)、前代史、国史完成由私撰向官修的转变(五)、史评和典制体史著的出现 隋唐时期: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转折隋唐时期: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转折 1.皇家正式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史馆制度 2.史家的自觉意识的增强,史学评论趋于成熟,史学发展进入了更富于理性特色的阶段 3.明确提出了史学的经事致用目的,深化了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4.通史著作的复兴和新的史书体裁的出现 5.历史笔记的勃兴 宋代宋代是在结束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战乱以后建立的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出现一个经济发展、 社会相对安定的环境,为史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宋朝以儒立国,提倡“右文”致治;宋朝科举事业发达,读书人队 伍不断壮大,社会上读史讲史风气浓厚,各阶层士民对史书需求很大,史学收到广泛重视;宋朝学术探讨气氛浓 厚,学派频出,学者治学往往兼容并包,创立新说。
辽宋金元史学发展辽宋金元史学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