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cbx****17
  • 文档编号:131037871
  • 上传时间:2020-05-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6.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永春一中七年级期末考语文科试卷(2019.07)命题:学校指定命题(本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切勿错位、越界答题!一、积累与运用(20分)1.按课文原句填空①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②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③_________________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⑤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⑥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⑦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⑧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⑨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⑩《陋室铭》在生活情趣上从反面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答案】 (1). 百般红紫斗芳菲 (2). 双袖龙钟泪不干 (3). 会当凌绝顶 (4). 山重水复疑无路 (5). 万里赴戎机 (6). 自缘身在最高层 (7). 独坐幽篁里 (8). 惟吾德馨 (9). 出淤泥而不染 (10). 濯清涟而不妖 (11). 无丝竹之乱耳 (12). 无案牍之劳形【解析】【详解】“菲”“袖”“戎”“染”“形”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B. 《陋室铭》的“铭”和《爱莲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两篇作者都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高洁的志趣C. 从体裁上分,《望岳》和《游山西村》属律诗,《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则是绝句D. 文言文的称谓语中,“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朕”和“孤”都是古代帝王的自称答案】C【解析】【详解】C项有误,《登幽州台歌》是古体诗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中华经典诗词是个广 ① 袤(A mo B xn)、深邃、绚丽多彩的世界这里,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 甲 (A娴雅文静B闲淡宁静),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恢弘壮阔她如甘霖 乙 (A滋润B滋长)着干涸的心田,如花朵点 ② zhu(A缀 B辍 )了寂寞的生活走进这个世界,既能诗化我们高尚的情操,也能陶冶我们多彩的生活1)给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读音,给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①( ) ②( )(2)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

      甲( ) 乙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答案】(1)① A ② A(2) 甲 B 乙 A (3)走进这个世界,既能陶冶我们高尚的情操,也能诗化我们多彩的生活解析】【详解】(1)“广袤”意思是“广阔,宽广”,“袤”应该读mo,故选A;“点缀”指“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缀”是绞丝旁,“辍”读chu,故选A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娴雅文静”一般用来形容人,“闲淡宁静”一般形容环境,所以甲处应选B;“滋润”侧重于浸润,“滋长”侧重于生长,所以乙处应选A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这个句子“诗化”与“情操”,“陶冶”与“生活”搭配不当,应该改为 “陶冶我们高尚的情操”,“诗化我们多彩的生活”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二、阅读(7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营造出一幅广阔无边的画面B. 第二句讲诗人一离开京师,从此便远隔天涯,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绪C. 诗人在第三句中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D. 全诗集中反映了诗人离京时复杂情感和甘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5. 本诗前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不矛盾此诗前两句既有舍也有不舍,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两种情感相互交织起来,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解析】【4题详解】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B项有误,挥响马鞭表现了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而非“离愁别绪”5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需要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前两句表达的情感并不矛盾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吴亮《忍经》)【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老河兵闻之 闻: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_ (3)常枞有疾 疾:________(4)岂非以其刚邪? 刚:_________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B.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C.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D.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8.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岂非以其软邪?9. 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6. (1). (1)闻:听说 (2). (2)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3). (3)疾:疾病,身体毛病 (4). (4)刚:坚硬 7. C 8. (1)(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2)还在啊难道不是因为它太柔软了吗? 9. 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说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此题要注意“物理”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这里指的是“事物的道理、规律”;“岂非以其刚邪”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刚”的意思是“刚硬”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来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停顿应为: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8题详解】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如(依照)”“果(果然)”“岂(难道)”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9题详解】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主要讲述了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最后揭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欤”的道理;阅读乙文,了解内容可知,常枞通过对老子讲述舌存齿亡的现象,把“刚者比暴,柔者喻仁”,通过设喻来说明“刚者易坏,柔者独存”的道理甲: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乙:选自《忍经》 作者:吴亮 年代:元参考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