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五色理论对疾病诊断的意义.doc
3页中医五色理论对疾病诊断的意义高丰(四川农业大学 药物制剂,雅安 625014)【【摘要摘要】】 中医五色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常常被人忽视该文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其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利用 【【关键词关键词】】 中医五色理论; 应用五色入五脏是中医色彩疗法的理论基础,故而临床治疗上亦依此为理论依据来制定各种治疗方案和措施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 5 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1 1 理论来源理论来源祖国医学对于色彩及其医疗保健作用的认识及应用源远流长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 5 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 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进一步把不同的颜色与脏腑功能联系起来,并且认为相应的五色入五脏 ,即 “ 白色入肺 ” , “赤色入心” “青色入肝” , “黄色入脾” ,“黑色入肾” 而五色配五脏的理论 ,后世一直卓有成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诊断和用药治疗2 2 应用应用2.1 用于疾病的诊断2.1.1 用于指导望诊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根据五色还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四诊抉微》有言:“天气由脏发,色随气华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现在五色主病的规律是: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淤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淤。
2.1.2 用于推断病情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我们以“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是指应时之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 “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色诊和脉诊相结合时,《医宗金鉴·四诊心法》:“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除此,还要依据色的荣润含蓄和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望诊遵经》说:“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治疗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部色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清代医家汪宏的“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于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可以作为参考2.2 用于疾病的治疗2.2.1 指导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药物的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多入肝,赤色多入心,黄色多入脾,白色多入肺,黑色多入肾。
临床脏腑用药时可依照此理论,比如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以补益脾气,玄参色黑入肾经以滋养肾阴2.2.2 用于辅助疗法美国策勒医生认为环境的颜色能医治神经紊乱的人,他将医院的病房、门窗、墙壁、家具、布单、人工灯光等涂上不同的颜色分别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首创了颜色疗法根据病人的病证特征和体质特征来选相应的环境之色如气虚阳虚的可以选择有兴奋作用的红色;阴虚者用蓝色、绿色等起到镇静作用,蓝、绿色用于治疗失眠、高血压病等;而红色、黄色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我们还可以把环境之色用到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3 3 设想与展望设想与展望目前 ,应用这种色彩疗法,仅限于眼观目睹的直观疗法,只是通过视觉入脑进入身体而发挥作用,这就好象一些外用膏药敷贴在皮肤上通过皮肤的吸收而发挥作用一样这种直观疗法就相当于“外用药”但其能发挥作用的有效利用率太低,若能把需要的色彩变成“内服药”直接全部进入人体而发挥作用,那么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呢?这一点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深研总之,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应当不断地发掘并加以利用参考文献:[1] 单文龙, 陈茹琴. 浅探中医色彩疗法[J]. 甘肃中医, 1994,(02)[2] 韩雨. 色彩疗法[J]. 中国保健营养, 1995,(10) [3] 草苗. 触摸色彩疗法[J]. 中国健康月刊, 2004,(07)[4] 金兰. 有益健康的自然疗法[J]. 金秋, 20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