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方法.doc
18页东沟煤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全风险评估方式方法一、定性评估法也称经验评估法, 是按生产系统或生产工艺过程, 对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 研究、评估,得出定性评估结论的评估方法本方法通常采用安全评估表, 根据经验将需要检查评估的内容以列表的方式逐项列出,现场逐条对应评估安全评估表内容还可根据项目危险程度, 将评估项目内容划分为安全否决项(不可控危险)和可控项(中等或可控危险)两部分,存在否决项时,停止评估,向上一级管理层报告;不存在否决项时, 对可控项进行赋值, 得分不低于规定的临界值,定性为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可控项得分低于临界值, 停止作业, 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进行重新评估本方法适用于简单系统、大型装备,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稳定的区队开工和岗位的评估二、专家评估法是指集体检查分析、 专家综合评估或两者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依据现场条件、检测结果、临界指标,运用类比分析等方法, 对系统运行环境、 设备设施、 工艺和人员技术能力、安全措施、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本方法适用于复杂的系统、工艺、装置以及“四新”试验应用等方面的评估三、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HAZOP)法是通过分析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和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以及这些变动与偏差对系统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出现变动及偏差的原因,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产生的后果提出应对安全措施的评估方法。
本方法主要分析步骤是:1. 建立研究组, 确定任务、 研究对象 一是建立一个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组, 研究组的人员应包括设计、 管理、使用和监察等各方面人员二是明确研究组的任务,如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系统安全问题, 还是产品问题、 环境问题,或者是综合问题三是充分了解分析对象,准备有关资料2. 划分单元,明确功能将分析对象划分为若干单元,明确各单元的功能,说明其运行状态和过程在连续过程中单元应以管道为主,在间歇过程中单元应以设备为主3. 定义关键词表, 按关键词, 逐一分析每个单元可能产生的偏差4. 分析发生偏差的原因及后果5. 制定对策本方法适用于地面生产及工艺作业线、 化工工艺装置等评估四、预先危险分析( PHA)法是在危险物质和装置设计、施工和生产前,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本方法主要步骤:1. 危害辨识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等方法,查找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2. 确定可能事故类型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事故的可能类型3. 针对已确定的危险、 有害因素, 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4. 确定危险、 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级, 按危害等级排定次序,以便按计划处理。
5. 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对策措施本方法适用于固有系统中采取新的方法,接触新的物料、设备和设施的危险性评估五、故障假设分析法( WI)是由熟悉工艺的人员对系统工艺过程或操作过程, 通过提问(故障假设)的方式来发现可能的潜在的事故隐患(实际上是假想系统中一旦发生严重的事故, 找出促成事故的潜在因素,在最坏的条件下,这些因素导致事故的可能性)的分析评估法本方法适用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评估六、“五步”评估法是作业人员按照“停、想、评、定、做”五个步骤,对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和自身上岗条件进行安全评估的方法 本方法中的 “停” 即停止作业, 实施评估;“想” 即辨识、 排查危险危害因素; “评” 即评估危险程度,及时汇报; “定”即制定安全措施,消除或管控危险; “做”即按照规程、措施和“手指口述”进行作业本方法适用于各岗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前的安全评估七、“三位一体”评估法是区队(车间)的跟班人员(值班人员)、班组长、安监员(安全员)三人进行现场安全生产条件评估的方法煤矿单位一般由跟班区队长、安监员、班组长负责,地面生产经营单位由本单位规定的人员负责, 通常采用安全评估表,对作业现场环境、设备、安全设施和工程质量等逐项进行评估。
本方法适用于岗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前的评估八、风险矩阵法风险评估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要确定危险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大小;其次要估计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最后,根据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的期望损失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结合矿井安全管理和生产实际,按风险矩阵分成特别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五种类型:特别重大风险:可能造成多人死亡和生产系统破坏的重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中等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一般风险:不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低风险: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的风险矩阵法是根据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是:风险值 D= p× C式中, p 表示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 C 表示危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九、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LEC法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作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D=L×E ×C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了 3 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 再按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十、作业条件风险分析法修订 ——MES法1、风险的定义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 人们常常将可能性 L的大小和后果 S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明相对差距的数值来表示, 然后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 R的大小,即 R= LS2、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相关病症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 M 和人体暴露于危害(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 E1;单纯财产损失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对于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的状态M 和危害(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E23、控制措施的状态 M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既包含“类型”的含义,如碰伤、灼伤、轧入、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 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 M 的赋值见下表 3-1表 3-1 控制措施的状态 M分数值 控制措施的状态5 无控制措施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3护用品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等,但须保证有1效4、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 E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E 的赋值见表 3-2表 3-2 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EE1(人身伤害和职业相关病症) :E2(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分数值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度10连续暴露常态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每天工作时间出现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出现2每月一次暴露每月一次出现1每年几次暴露每年几次出现更少的暴露更少的出现注 1:8 小时不离工作岗位, 算“连续暴露” ;危险状态常存, 算“常态”注 2:8 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出现”5、事故的可能后果 S表 3-3 表示按伤害、 职业相关病症、 财产损失、 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值表 3-3 事故的可能后果 S分 事故的可能后果数 职业相关病 财产损失伤害值 症 (元)10 有多人死亡 > 1 千万有一人死亡职业病(多100 万8或 多人永久人)—1000 万失能4永久失能(一职业 病(一10 万—100人)人)万2需医院治疗,职业性多发1 万—10 万缺工病轻微,仅需急职业因素引1起<1 万救的身体不适环境影响有重大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有中等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有较轻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有局部环境影响的可控排放无环境影响注:表中财产损失一栏的分档赋值,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6、根据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程度 R=L· S=MES将控制措施的状态 M 、暴露的频繁程度 E(E1 或 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S 分别分为若干等级, 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 风险程度 R 为三者的乘积 将 R 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 M 、E、 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 R 的级别 风险程度的分级见表 3-4表 3-4 风险程度的分级R=MES 风险程度(等级)>180一级90-150二级50-80三级20-48四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