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设计csh.doc
9页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设计 陈素华 厦门市松柏中学一、概述电解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鲁科版)第2章第2节内容本节内容分为“电解质及其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两部分,共安排三课时本节课完成第一部分为第一课时,主要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酸、碱、盐、电离等概念,物质的导电性,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本节课从溶液导电性实验提出化合物还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并指出溶液导电的实质是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从电离的角度还可将电解质分为酸、碱、盐,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体会到它也是化合物的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学好这一对概念对《选修4》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将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同时离子反应又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学好本节课,必将为离子反应、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起到奠基性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一)、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并且刚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体会到它也是化合物的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本节课主要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酸、碱、盐、电离等概念,物质的导电性,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故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二)、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做几组对比实验,引出电解质的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HCl、NaOH、NaCl等的电离方程式中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猜想、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故确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电解质导电的原因2、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尊重课标和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学的最高立意是“育人”.我们尊重课标和教材的“育人”功能学生具有活泼的性格,喜欢沟通,好奇心强,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故确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3、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1、学生是厦门松柏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2、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并且刚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些内容对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学生基本上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物质,由此过渡到具体的电解质,对学生来说应该难度不大3、学生整体对高中课程和学习还不适应,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未达到较高的层次,他们还习惯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未向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转轨。
4、学生具有活泼的性格,喜欢沟通,好奇心强,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有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经过高一将近两个月的训练,学生善于质疑、主动思考、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已有明显的提高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基于学生的状况、教材内容的安排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实实在在的实验,对所产生的现象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体会科学概念和人类知识的建构过程,认识知识的本质遵循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形成概念理论,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整个设计力求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处理:①教材知识顺序: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离的概念(导电的实质)→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从电离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电离的表示法)→ 酸、碱、盐的概念(电解质电离出离子的共性)从实验开始,由实验现象引发并围绕电离这一概念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以达到教学目标。
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便于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自觉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再次,就是易于突破疑点如碳酸钙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在未达到熔融状态前早已分解,但它是电解质②在实验中加入醋酸溶液是为了对照实验,使实验具有全面性,防止学生认为有机物溶液都不能电离不能导电的误区③书写酸碱电离方程式时既设计了简单的又设计了复杂的阴阳离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所有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达到对本节课难点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实验,多启发,多比较,多讨论,多延伸,讲练结合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注重课堂细节的设计,如课堂引入的设计,展示百度搜索的一个网友的问题“为什么我的惠普笔记本CQ40-506在我流汗或是洗了澡之后,按方向键会触电?疼死了发麻”学生非常兴奋,感兴趣教师设问汗液和自来水从混合物的分类来看属于哪一类?你能回答该网友的问题吗?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从而自然引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有利于和学生在情感上拉近距离,从一开始给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也有利于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切身感受来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从而产生对后续知识学习探究的强烈愿望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一)学生准备1、复习 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中酸、碱、盐概念及复分解反应反应完成的条件2、预习 第2节 电解质重点联系P 40的“联想·质疑”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与思考3、事先收集运动饮料的标签(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学生用的学案;一个截图:来源于百度知道两个动画:来源于中学化学资料网的课件两段视频:一段是新闻30分的有关视频(黑龙江七台河隆鹏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新闻报道),一段是电解熔融状态氯化钠的(均来源于中学化学资料网)一个课件:独立制作一个学案:独立制作2.相关演示实验器材及药品(铝、铁、铜、NaOH固体、NaCl晶体、KNO3晶体、BaSO4固体、HCl溶液 、NaCl 溶液、H2SO4溶液、 NaOH溶液、KNO3溶液、CH3COOH溶液、酒精、蔗糖(C12H22O11)溶液;电解导电装置)3、可能的话现场录像学生的实验过程,好的或是有待改进的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加深印象。
六、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情况设计意图【问题引入】汗液和自来水从混合物的分类来看属于哪一类?你能回答该网友的问题吗?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出汗后体表有更多的盐分,这些盐分在汗中起到导电的作用人体剧烈运动流汗后,体内的Na+和K+、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很多,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到底什么是电解质呢?【板书】第2节 电解质一、 电解质及其电离【探究活动1】:分组实验: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下列各组物质哪组能导电、哪组不能导电?①铝、铁、铜②NaOH固体、NaCl晶体、KNO3晶体、BaSO4固体③ HCl溶液 、NaCl 溶液、H2SO4溶液、 NaOH溶液、KNO3溶液、CH3COOH溶液④酒精、蔗糖(C12H22O11)溶液[探究结果]:(幻灯展示)第①组 (填物质的状态及类别) (填“能”或“不能”)导电;第②组 (填物质的状态及类别) (填“能”或“不能”)导电;第③组 (填物质的状态及类别) (填“能”或“不能”)导电;第④组 (填物质的状态及类别) (填“能”或“不能”)导电;[分组讨论]:以上实验中能导电的物质有 ,不能导电的物质有 【探究活动2】:为什么上述有的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它与金属导电又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推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分组讨论1]: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教师分析】那么固体的氯化钠为什么不能导电呢?我们来看一下氯化钠的晶体的结构(动画展示):其中Na+ 、Cl- 已经被束缚住了,我们知道:导电必须有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NaCl晶体虽含Na+ 、Cl-,但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 [分组讨论2]:为什么NaCl溶液导电呢?(观看NaCl晶体溶于水动画演示)【教师分析】若将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NaCl溶液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离解过程叫做电离[分组讨论3]:还能用什么方法使其产生自由带电的粒子呢?[探究结果]:除了在水溶液中,加热NaCl至熔化状态也会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定向移动亦可产生电流播放熔融NaCl导电的视频)许多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探究活动3】:现在我们就不同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表示的不同,究其实质能否对化合物重新分类[分组讨论1]:结合实验及电离的概念设定标准给化合物重新分类[讨论结果]:象NaCl、 KNO3这种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象蔗糖、乙醇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板书】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蔗糖)【板书】2、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分组讨论2]: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能导电? ①金属铜 ②固态NaCl ③H2SO4 ④ KOH ⑤熔融的KNO3 ⑥蔗糖 ⑦CO2 ⑧BaSO4 ⑨ 石墨 ⑩盐酸【教师分析】辨别电解质的要点之一为化合物本身;其次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