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式采足跟血方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操作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ocx
10页改良式采足跟血方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操作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探究改良式采足跟血方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势 方法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8月出生的新生儿27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采足跟血方法采集血斑;观察组选取2020年9-10月出生的新生儿29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改良式采足跟血方法采集血斑,比较两组方法的采血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斑直径、采血标本合格率高于对照组,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新生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瘀斑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改良式采足跟血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标本的合格率,缩短采血时间,降低新生儿疼痛评分,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返院复采率和耗材成本,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改良式 采足跟血方法 血标本 新生儿疾病筛查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advantages of modified heel blood extraction in neonatal disease screening, select 273 newborns from July to August 2020 as the control group to collect blood spots and 290 newborns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2020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compare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iameter of blood spot and the pass rate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collection time wa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eonatal pain scor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idence of newborns (P> 0.05), no.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heel blood collectio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fied rate of neonatal disease screening, shorten blood collection time, reduce neonatal pain score,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reduce recovery rate and consumables cost, wort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 modified heel blood collection method of blood specimen screening for neonatal disease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在新生儿期即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1],由接产医院采集出生满72小时,正常喂哺8次以上正常新生儿的足跟血,在标准Guthrie卡上制成滤干的血片,递送至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统一筛检,筛查出新生儿是否患有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多种遗传代谢性疾病,以期早发现、早治疗,预防患儿出现智力低下等不良后果,是我国是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疾病筛查程序中的血标本采集是保证筛查成功的关键[2],采集的血斑质量直接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常规采新生儿足跟血的方法采集血斑时护士不能直视血滴大小,不易控制质量,造成直径偏小、血斑叠加、血片污染等各类不合格标本,影响筛查结果本研究采用改良方法进行新生儿足跟血的血斑采集,将我院2020年6月-10月出生的563例新生儿列为研究对象,对比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年7月-10月出生的563名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纳排标准(1)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7-41+6周);(2)出生体重2.5~4kg(3)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8-10分;(4)出生满72h且每日哺乳≥8次;(6)无出生缺陷;(7)新生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晓并同意参与此项研究;(8)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病理性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等不良并发症转儿科治疗者1.2方法1.2.1 操作前准备 人员准备:所有操作人员经规范化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清洗双手并佩戴无菌、无滑石粉的手套环境准备:调整室温26~28℃,沐浴水温39~41℃,将沐浴后新生儿穿好衣服,置于安全的操作台上1.2.2 常规采血法 新生儿取仰卧位,采血前进行热敷,或者把手搓热对新生儿小腿及足跟进行按摩,使得足跟的末梢血管扩张[3],保持足跟向下,利于局部血液循环;用75%乙醇消毒足跟外侧部皮肤,待乙醇完全挥发后,使用一次性塑柄方形采血针刺入,深度小于3毫米,用干棉球拭去第1滴血,从第2滴血开始取样。
采集者估计血滴符合要求时,将滤纸片在新生儿足跟下方接触血滴,勿接触足跟部皮肤,使血液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采集3个血斑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采血部位止血,用一次性输液贴固定[4],1h后去除1.2.3 改良式采血法 新生儿取侧卧位,采集人员首先评估确定采血部位:先按压足跟外侧部,检查末梢循环恢复时间,找到血循环较好的部分,确定好采血位置从膝盖下适当用力向足部方向反复按摩3-5次,使足部充血操作者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呈“O”形握新生儿足跟,露出采血部位轻轻紧握足跟部片刻,放松再轻轻紧握,反复1-2次将新生儿腿部沿腘窝倾斜再抬高,使用一次性塑柄方形采血针以30-40°角斜刺快速进针,穿刺深度1.5-2mm,即:针头斜面全部刺入,然后快速拔针,轻轻挤压,让血液自然涌出;用消毒干棉签拭去第1滴血,取第2滴,等血滴够大(目测血滴直径约5~6mm时)用滤纸片从足跟上方轻触血滴,让血滴自然吸入滤纸并滲透至背面,切勿接触足跟部皮肤采集3个≥8mm的血斑后,用棉签压迫止血,用输液贴(带小纱布的)固定,1h后取掉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标本的合格率和采血后瘀斑发生率,采血所用时间,以及新生儿疼痛评分。
以采集3个血斑,晾干后测量每个血斑直≥8mm,血滴自然渗透,滤纸正反面血斑一致,血斑无污染,血斑无渗血环等等为合格血标本[5];由专人采血24 h观察 , 足底指压部呈暗红色视为瘀斑[6]采血后24h内新生儿足跟发生瘀斑表明存在瘀斑;记录护士采血时间:从穿刺针刺入新生儿足跟部皮肤起至采血后贴好一次性输液贴止计算用时;根据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评估新生儿的疼痛情况并记录评分,评分项目有:张口、舌呈杯状、下颌颤动、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等等,无上述症状者计0分,有一项症状者计1分,最高计10分,得分越高表明新生儿疼痛程度越深[7]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被广泛认为具有明显区分新生儿有无疼痛的面部反应[8 ]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数据的基线资料比较本研究以2020年7~8月出生的273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以2020年9~10月出生的290名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结果见表1.两组资料在新生儿出生孕周、体重及出生后喂哺次数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研究总数563)组别出生孕周(周)出生体重(g)喂哺次数(次)观察组n=29039.10±1.123301.00±334.0022.11±1.54对照组n=27339.29±1.143339.00±307.0022.26±1.51P值0.0570.1710.2462.2 比较一次性采血标本合格率和采血时间、疼痛评分和足跟瘀斑发生率 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标本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跟瘀斑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别不大(P>0.05),详见表2表2 两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血斑直径、采血时间、疼痛评分和足跟瘀斑发生率对比 组别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例,%)血斑直径(mm)采血时间(s)疼痛评分(分)足跟瘀斑发生率(例,%)观察组n=290290(100%)9.90±0.9163.20±4.785.05±1.029(3.1%)对照组n=273241(88.3%)8.97±0.9183.56±9.385.57±0.8812(4.0%)P值<0.001<0.001<0.001<0.0010.5073 讨论 新生儿血液循环的特点表现在:血液集中于躯干及内脏部位,肢体末梢血液量相对较少[9],不容易一次性采集到充足的血量。
常规的采血方法是将新生儿足跟向下,使足部位于最低点,由于重力作用回心血量减少,使得下肢静脉血运丰富,足跟更易充血,护士估计血滴大小,持滤纸从新生儿足跟下方轻触血滴收集标本此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护士估计血量不准,血滴过大易滴落导致血片污染;过小则导致筛查血斑偏小、反复多次采集致血片重叠等情况,直接影响筛查结果多次采血还会延长采血时间,增加新生儿疼痛(根据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评估新生儿的疼痛情况并记录评分,两组对照P<0.001,具有明显差异)血片采集后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判定血片质量不合格,通知家属到接产单位重新采血,家属因孩子出院、心疼孩子、交通不便等原因不愿意再重新采血造成不合格血片召回管理工作困难[10]经过多次的观察试验,我科采用了改良采足跟血方法,即:采血前先评估找到新生儿足跟部血循环较好的部分,确定采血部位;从新生儿膝盖下适当用力向足部方向反复按摩3-5次,辅助足跟部的按摩或热敷,使足部充血;以30-40°角快速将针头斜面全部刺入,然后快速拔针,轻轻挤压,让血液自然涌出采血时新生儿足跟向上,护士可直视血滴大小,待血滴足够大(直径约5~6mm)时,持滤纸从新生儿足跟上方轻触血滴,让血滴自然吸入滤纸并滲透至背面,很快即可完成三个合格血斑的采集。
此法的重要环节是我们采用了逆向思维,改良了传统的新生儿足跟向下,滤纸在足跟下方轻触血滴,护士盲采的方法;将新生儿足跟向上,护士在直视下操作,将滤纸在足跟上方轻触血滴,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采集血标本的成功率找到原因和改进方法后,我科对全体护士进行强化培训[11],人人掌握改良采血方法,实施后标本合格率达到且维持在100%,充分说明该方法切实有效与此同时缩短了护士实际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因标本不合格复采给新生儿带来的二次伤害和新生儿父母的心理压力;降低了不合格滤纸等耗材成本以及新生儿返院复采等各类交通成本,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可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改良法操作简便易掌握,能迅速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标本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各母婴医疗保健机构中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苗静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