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儿童教育概论.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1798579
  • 上传时间:2017-09-0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0.3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儿童教育概念:1、儿童: 儿童是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 ;儿童是指 18 周岁以下的身心发展变化迅速的活动主体2、儿童教育: 狭义的儿童教育仅指学校儿童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多方面启蒙的, 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 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 广义的儿童教育还包括家庭儿童教育和社会儿童教育原理:1、儿童教育过程中儿童特点 :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2、儿童教育的特点 :启蒙性、基础性、发展性3、 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吗?独生子女有什么特点? 独生子女教育有什么要求?第二章 儿童与环境概念:1、 社会化 :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2、 家庭教育 :是父母或家庭成员中的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有意识地对子女所进行的教育原理:1、大自然的作用 : ( 1)大自然可以改变儿童的性格,陶冶儿童的情操 —— 性格决定命运( 2)让儿童多接触自然风光,可以增长知识与才干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学校对儿童的作用:学校对儿童的社会化功能 :a.传授知识技能, 培养认知能力 b.传递社会价值观, 指导人生理想c.教习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行为 d.培养社会角色,指导职业选择学校对儿童的个性化功能 : a 教师的个性品质 b 课堂教学 c 班集体3、 当今学校教育的误区4、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作用 :家庭教育的特点 : 早期性和针对性;连续性和终身性 ;天然性和权威性;感染性和灵活性。

      家庭教育的作用: 德 —— 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 ; 智 —— 开发儿童的智力; 体 —— 增强儿童的体质;美 —— 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劳 —— 养成儿童的劳动习惯5、 家庭教育的误区6、社会对儿童的影响、作用 :a、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同的 b、 社会对儿童的影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c、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第三章 儿童教育价值观(重点)概念1、 儿童教育价值: 即为儿童教育这一课题对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2、 儿童教育价值观: 儿童教育价值观是对儿童教育价值及其关系的根本看法,是人类价值观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儿童教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原理1、儿童教育价值观的意义:a.对教育认识活动的导向作用 b.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c.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调控作用2、中外儿童教育价值观的发展( 1)古代儿童教育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工具价值方面,侧重于教育的政治功能 2)近代儿童教育价值观:在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同时,开始注重经济功能,也出现了注重个人发展的儿童教育价值观3)现代儿童教育价值观 : 现代儿童教育 —— 不仅满足政治的需要,还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在发挥其社会、 经济功能的同时, 关注儿童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儿童教育价值观的多元化。

      3、 新时期儿童教育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名解、 内容、 为何提出、 如何在实际中看待等)( 1)儿童教育的未来观 —— 儿童教育的价值不只是满足儿童现实发展的需要,还要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包括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儿童教育观 2)儿童教育的生命观 —— 儿童教育的价值不只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要促进儿童生命多方面的发展它包括开发生命潜力和指导儿童生命的儿童教育观 3)儿童教育的社会观 —— 儿童教育的价值不只是个体的身心发展,还要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它包括促进儿童社会化和儿童教育社会化的儿童教育观第四章 儿童道德教育概念1、品德的心理结构 :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一般认为由知、情、意、行四要素组成 任何一种品德, 都是在知 (道德认识) 、 情 (道德情感) 、 意 (道德意志) 、 行 ( 道德行为 ) 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2、道德两难问题: 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原理:1、 儿童品德教育的发展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2、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模式 :3、 (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由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柯尔伯格等人创建。

      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 而后者的贡献还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道德教育模式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第 1 水平 :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第 1 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第 2 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第 2 水平: 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第 3 阶段:好孩子道德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第 4 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第 3 水平: 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第 5 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第 6 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评价: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向世人提供了一种重视理性思维的德育模式,还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应用的研究模式◆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文化背景下的人根本没有出现阶段 5 和阶段 6 的道德发展特征科尔伯格对这两个阶段的定义很可能带有西方的文化偏见◆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强调道德判断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然而,对美国中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他们道德发展水平多数已经达到阶段 4, 但之后的调查又发现其中不少人回到了阶段 2◆还有不少人批评这个模式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2、体谅模式 :是由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克费尔 (P. McPhail) 等人创建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评价: 体谅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都建立在大规模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教育界对其实践部分 (围绕《生命线丛书》的教材、教法和教育目标 )给予了充分肯定,其特色与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其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其二,麦克费尔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学也试图揭示社会反应的年龄特征但是,他只建立在对 12岁一 18 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 2 岁以前儿童的实证研究3、社会学习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为班杜拉 (A · Bandura)和米切尔 (W· Mischei) 等人创建他们强调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社会环境里,人类通常是直接通过 “ 观察 ” 和 “ 模仿 ” 他人行为模式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

      观察和模仿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有关社会行为的学习,因而也称 “ 社会学习 ” 评价: 首先,提出了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认为通过观察也能获得知识和行为,这些与行为主义不同的观点进一步开拓了学校道德教育研究的领域其次,揭示和论证了示范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强调自我调节对品德形成的影响,对学校德育实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不足:忽视了儿童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判断水平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与儿童品德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片面强调环境的强大作用;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等4、 当代我国道德教育模式 (谁提出、提出了什么)( 1)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戚万学( 2)情感性道德教育模式 朱小蔓( 3)主体参与道德教育模式 魏贤超5、儿童道德教育的误区 你认为儿童道德中存在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六章 儿童科学教育概念1、 科学教育: 是一种通过现代科技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育教学,让儿童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择,是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小学科学素养: P124 3、科学三位一体说: 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态度、科学探索过程及方法、科学探索的成果(科学知识体系) 。

      儿童的科学 —— 从儿童对周围的环境好奇 (出声或不出声的)发问、观察并对现象进行解释,这一过程有的学者便认为是 “ 儿童的科学 ” 原理1、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1)科学的功能 2)一些思想家对儿童科学教育必要性的认识3)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 儿童科学教育的理念◆儿童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儿童主 体发展◆儿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儿童科学教育应具有开放性、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求◆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应重在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功能3、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P123 图4、 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 儿童科学课程的教学 儿童科技活动5、 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 科学方法:观察、猜想、交流与思考科学精神:求实、创新、协作、献身6、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第七章 儿童艺术教育概念1、 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是掌握美的世界的方式艺术教育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原理1、 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1、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2 、促进儿童智慧的生长3、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4 、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2、 儿童艺术教育的理念:◆儿童艺术教育要体现儿童性 ◆儿童艺术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世界 ◆儿童艺术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相融合 ◆儿童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关注个性 ◆倡导生态式综合艺术教育3、 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 艺术素养—— 艺术能力 人文素养4、 儿童艺术教育的途径: 儿童艺术课程的教学 课外艺术活动5、 儿童艺术教育的要求:保护儿童的艺术天性 处理好艺术自由创造与技巧训练的关系鼓励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 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6、 儿童艺术教育的误区 :第九章 儿童权益概念1、 儿童权利公约: 1989 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 《儿童权利公约》 规定了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普遍法律标准,包括儿童免遭歧视、虐待和剥削,即保障儿童拥有基本人权,儿童的生存、发展和充分参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以及他们个人成长与福利所必需的其他活动的权利。

      在保护儿童这个领域里, 《儿童权利公约》是迄今为止历史上规范儿童保护内容最丰富、 最全面、 最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项公约 1992 年 4 月 1 日该公约对我国生效2、 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 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21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使我国保障儿童权益进一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已将未成年人保护事宜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