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pdf
3页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家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 互相吸收,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 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 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崇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 《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道学,此其一 《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 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 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 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 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 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论, 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朱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 陆王良知良能说等, 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 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 人性不能臻于完美, 如荀子所说, 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得礼义然后治”( 《苟于·性恶》 ) ,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如冯 友 兰 在《 中 国 哲 学 简 史 》中 指 出 : “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 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文献①— 209页)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淡朴素论, 苗康性清高自适论, 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 《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 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 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 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 《骈拇》 )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 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 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 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2)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 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 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达则兼善天厂, 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 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 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 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既反对心为形役, 透外物面不反, 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 只要各自顺应自然之性而不相扰, 必然自为而相因, 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保全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如冯 友 兰 在 《 中 国 哲 学 简 史 》 中 指 出 : “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文献①— 16页)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3) 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 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后者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 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
孔孟的仁学, 荀子的礼学, 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 陆王的心学, 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 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 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 所谓 “ 内圣外王之道 ” 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 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 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点各有差别, 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如洪 修 平 在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一文中: “ 从历史上看,儒家对现世现生的重视,在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 )的话语中就已得到了清楚的表达;而儒家对人的重视,在孔子“问人不问马”的态度中也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献②— 2页)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已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 就是对于人的探究, 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 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如冯 友 兰 在 《 中 国 哲 学 简 史 》 中 指 出 : “ 老子这才把话说穿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第十三章 )这种大彻大悟之言,《庄子》有许多地方加以发挥,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
文献① — 103页)儒家重养性, 道家重养生 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 是人与天的矛盾, 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 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人道, 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道, 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 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精神境界, 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 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道,形似而实异 如邸永君在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尊重甚至鼓励人生的肉体与精神的各种感受,并提供旨在延长生命过程(尽管大多或是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养生之道文献③ — 3 页)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的两极, 因而可以互通有无、 双向吸收, 两家又是在中国这块共同的文化土壤上发育生长,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 人类来源于自然, 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 两者息息相关连, 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 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 还要“资天地之化育” ( 儒 ) , “辅万构之自然” ( 道 ) 。
在人际关系上,儒道皆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睦共处,“和为贵” ( 儒 ) ,“安其居” ( 道 ) ,“善战者跟上刑” ( 儒 ) ,“夫兵者不祥之器” ( 道 ) ;在人生态度上,儒道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反对沉湎于物欲私利之中,“君子忧道不忧贫” ( 儒 ) , “圣人被褐而钎玉” ( 道 ) ; 在治国问题上, 儒道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反对暴政, 重视民心的向背, “民为贵”、 “保民而王” (儒 ) , “以百姓心为心” ( 道 ) ;在真善美的追求上, 儒道都希望达到三者的高度统一, 并特别强调要求真知的过程变成人生乐趣, 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儒 ), 疤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午,乃中经首之会” ( 道 ) ; 在辩证思维方面,儒道都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主张随时调整矛盾关系,以保持统一体的适中和谐,避免向极端偏落,“时中”、“过犹不及” ( 儒 ) ,“守中”、“去甚去奢去泰” ( 道 )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儒道都不热心于鬼神祭艳,而与之保持距离, “敬鬼神而远之” ( 桶 ) , “以道苍天下, 其鬼不神” ( 道 ) ; 在对待阴阳五行学说的态度上, 儒道皆借取之而为宇宙论的基石, 一阴一阳之为道” ( 儒 ) ,“阴阳合而万物生” ( 道 ) ;等等。
上述共同点说明儒道两家并非处处对立,它们有着共同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 如邸永君在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就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强可为儒,弱可为道;智可为儒,愚可为道(事实上可能往往相反,亦未可知)而就某一具体个人而论,进可为儒,退可为道; 攻可为儒, 守可为道; 成可为儒, 败可为道; 表可为儒, 里可为道 ” (文献③ — 4 页)第二,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中期儒学已经渗入道家成分,如孔子称赞舜“无为而治” ( 《论语“卫灵公》 ) ,对于自己的前途作了打算,“用之则行,舍之则蘸” ( 《论语·述而》 ) ,“隐居以求其志” (《论语·季氏》 ) 汉代各学开始大量吸收道家学说,如杨雄的太玄之学借置于老学, 王充的古文经学融治了黄者之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和南方的儒家经学有以考庄注解五经的风尚,何县的《论语集注》和皇侃的《论语义疏》便是代表唐初《五经正义》中,魏晋玄学家何县的《论语》注本,王拐、韩康伯的《周易》注本,都将其定为标准本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推崇形而上之道, 陆王心学推崇自然本心, 皆以本体与功夫的合一为目标,其受启于道家哲学亦不为少。
再看道家, 先前老庄之学排挤儒学, 然而老学之“爱民治国”, 庄学之“安然顺命”,莫不是接受了儒学的影响 秦汉以后,道家主流派转而肯定宗法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不改变自身基调的前提下,对于儒学公开予以接纳,如《淮南子》就是以老庄之学为哲学基础,博采墨、法、阴阳各家思想而成书的书中大量引证儒典, 《主术训》、《犯论训》、《泰族训》数篇,宣扬以仁为经,以义为纪,以礼乐化民成俗魏晋玄学更兼容道儒, 以孔子为圣人, 王田郭象皆以扶树儒学为己任 如洪修平在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一文中指出: “道家思想既深刻影响到诸子百家学说的发展, 同时其本身也不断融合吸收着儒墨名法等不同的思想, 特别是与儒家互黜而互融, 乃至到魏晋时期,出现了道、儒相合的玄学,力图从哲学上把儒、道两家的人生论结合起来文献②— 5页)可以说, 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 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我们说“儒家精神”、“道家精神”就是各自的主要、 独特成分而言, 是一种理论的抽象概括, 若说到具体的儒家学说, 都多少有着道家精神, 具体的道家学派则也多少具有儒家精神,都不那么纯粹玄学使道家更接近于儒家, 道学使儒家更接近于道家。
越到后期,儒道的互渗性越强儒道合流,彼此推扬,推动着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 文献 】1. 冯 友 兰 , 《 中 国 哲 学 简 史 》 , 新 世 界 出 版 社 , 2004 年2. 洪 修 平 ,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社会科学战线, 2003 年第 5 期 42-49 页3. 邸永君 . 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2004(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