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四万亿投资的认识与思考.doc
6页对四万亿投资的认识与思考摘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增加了银行信贷规模,在此分析此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成效与弊端以及由此对经济现状的思考!关键词:四万亿投资、三驾马车、民生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挤出效应 一、 4 万亿投资计划出台背景与内容概要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和出口构成了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 GDP 的增长,消费严重不足,在 08 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也未能独善其身08 年连续三季度经济增长环比下行,CPI 与 PPI 走势如过山车一般,剧烈动荡,同期进出口量大幅下挫,为了继续保持 GDP 平稳增长,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元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将惠及诸多行业领域四万亿投资的具体构成主要包括,近一半投资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总额 18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投资 1 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 3700 亿元;生态环境 3500 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 2800 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 1600 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 400 亿元。
后来又多次对 08年四季度提出的四万亿元保增长投资计划进行了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节能减排投资明显减少, 分别由 18000 亿元和 3500 亿元降低为 15000 亿元和 2100 亿元, 其比重分别由 45% 、875% 下降为 375% 和 525% ;保障性住房、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事业)的投资则有较大幅度增加, 分别由 2800 亿元、1600 亿元和 400 亿元增加到 4000 亿元、3700 亿元和 1500 亿元,其比重分别由 7%、4% 、1% 上升到 10% 、925%、375%;灾后重建和农村建设则没有调整, 仍分别占 25% 和 9经过此次调整,投资分配格局有了明显的改进,特别是政府减少了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投资力度有所增强,也增加了创新与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二、4 万亿投资对稳定经济的积极成效大量资金的投入对稳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的一些大型基础建设尤其是铁路、钢筋、水泥还有一些新型的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四万亿投资在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失业以及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包括关注低收入群体)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而这四万亿的投资对稳定我国经济形式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我国 GDP 在金融海啸余波尚存的 09 年仍然能够保持十个百分点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4 万亿大规模投资措施产生的弊端效应从四万亿投资的投向看,真正启动消费需求的较少:基础设施建设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地方政府公布的投资方案中,更是直接地投向了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巨额政府投资直接造成民间投资的“巨大挤出”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因为当政府增加投资时,政府投资恶化了投资环境(利率上升) ,促进了私人投资的减少——大量通过国债刺激经济,在一定程度减少民间资金的供给,挤出了私人投资从投资来源看,我们要反问:中国银行业能否托起四万亿之累?08 年经济刺激计划产生的不良贷款将冲击中国的银行系统中国政府应为巨额的银行业不良贷款承担责任,因为这些贷款大部发放给了地方政府借贷机构巨额不良贷款的产生将对中国的银行业的市场化经营造成不良化的影响项目规划不合理,资金投入后成效不是很理想地方政府大搞特搞 10 项措施相关建设,而不管有没有需求这种情况下出现了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并且难以制止而且强调以基建搞活经济,亦容易形成倾斜发展,令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国家的 4 万亿投资中用于铁路、公路、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钢筋水泥的生产面大约能占到 50%,有了这么大的投资各地就开始大量建造高铁、生产钢筋、水泥,却并没有对社会的需求加以考虑,最后 GDP 数量上虽然是增长了,可是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这样做无疑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消费之所以能增长那么多主要是这些产业拉动的,居民消费的增长并没有这么大投资用于民生和医疗卫生及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只有 17这一块也是为什么我国居民消费为什么总是比例太小的原因所在居民要消费得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钱,另一个就是要敢花钱国家用于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投资幅度不大,加上这些方面的社会保障本身就不完善,致使人们仍然有后顾之忧,不敢放心的消费这就导致消费动力不足,经济的发展也会后劲不足保增长与调结构的矛盾性更加凸显而显得不可调和结果调结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名义上还在提,但实际操作中已经顾不上了完全没有利用金融危机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契机四万亿投资计划还影响节能减排目标的整体实现,负面影响仍将持续!四、对今后大规模投资型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方向与领域的思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之所以陷入增速下滑的困境,恰恰是由于多年以来过度依赖出口和政府投资,再加上制度建设的滞后以及关键领域改革的停滞不前,技术进步缓慢,产业低端,一些产业只有产能的扩张而没有技术的进步,导致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收入分配改革的僵局又导致消费不断萎缩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瓶颈。
我们应该思变,应思考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规模投资型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方向与领域:(一)政府投资应着力于民生工程带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萧条时期要使经济尽快走出低谷, 恢复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极为重要只有改善民生, 恢复信心, 才能激发消费需求和启动民间投资虽然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投资力度有所增强, 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政府投资以改善民生、增加收入和拉动内需为出发点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低是制约消费和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增加居民收入并拉动内需的方法有多种, 如一些国家政府直接发放消费券, 给予各种补贴; 政府投资着力于劳动密集型、能解决更多就业并增加居民收入的产业,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保障)的建设等等政府投资民生工程和扩大消费是确保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政府投资民生工程可以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解决我国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C= C0+ C1Y 揭示, 居民的收入水平对于消费有直接的影响,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增加消费的前提, 解决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能够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扩大消费需求目前, 国际经济形势不利直接影响我国进出口, 拉动经济增长更多要依靠投资和消费。
政府投资民生工程, 能更直接快速地扩大消费,同样有利于确保经济增长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表明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由 K = 1 / ( 1- b)可知, 当 b(边际消费倾向) 越大, 投资乘数(K )越大, 投资带动作用越大, 投资的效果越好 可见,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最终依赖于消费如果消费的增长速度不能跟上投资的增长, 会导致社会产品积压, 投资不能回收并实现其效益; 投资收入减少又会使消费增长进一步趋缓, 使经济发展呈现恶性循环根据投资乘数原理, 如果政府投资偏重民生工程, 增加居民的收入和消费, 可以提高政府投资对其他主体投资与消费的带动效应, 促进经济发展二)政府投资应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直视经济发展中具有根本性的制度性束缚问题,努力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服务于终极目的的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说不仅是一项政策,而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深刻的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提出到现在十几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原因到底何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对转变发展模式迫切性认识不足,在经济过程中重短期轻市场,重 GDP,轻长期可持续性;二是落实措施出现偏差,重政府轻市场,重正式规划轻企业和民众在市场中的自发创造力欲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一系列弊病,单靠政府行政管理没有用真正需要的,是制度变革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以消费投资失衡为例说明体制变革对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传统的发展方式投资过重、消费过轻,现在的情况是外部需求疲软,国内产能过剩,由投资和出口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这条路已经走不通提升消费比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更重要选项但是我们过去一直在单纯追求GDP 数量上的增长,而对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发展关注不够,经济增长变成了目的本身,造成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财富的积累向国有部门倾斜度却越来越大,出现所谓的国富民穷,致使构成三架马车之一的消费严重不足但是如果我国的经济构成中,消费所占的比重较大,三架马车的比例均衡,现在的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力度将更小一些!提升消费,抑制投资,需要制度变革,因为投资过重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根源,如 GDP 挂帅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除此之外,还有人为压低土地价格、资金价格和能源价格,鼓励大家上项目,降低资本、要素成本,鼓励投资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体系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对投资乐此不疲,多多益善企业赚不赚钱没关系,但政府只要有税收就行了过渡投资在传统增长模式下已经变成了一种制度病,单靠政府发文限制和严格审批是治标不治本,真正能够抑制这种过度投资的是综合性的制度改革传统增长模式中,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服务业的落后中国的服务业占GDP 不到 40%,同样是体制和制度造成的体制中危害最大的是政府管制,重要的服务业如交通运输,电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等能创造大量就业的、提升中国经济素质、效益的服务业都处在政府严格管制之下,人为制造壁垒因此政府要放松管制和解除管制,依靠市场的力量,使我国服务业取得尽快发政府投资应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将调整结构与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业、整合生产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增加效益和持续发展相统一, 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因此,今后政府投资计划中用于调整经济结构的资金应立足于解决以下问题:1、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协调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几乎处于卖方市场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重视需求的买方市场初步建立。
但是,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转轨时期存在的特殊情况, 政府和企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一些行业的产品供过于求, 另一些行业则供给不足, 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投资和需求的结构性差异使产品不能顺畅地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 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难以实现, 造成资源浪费, 投资效益欠佳在经济不景气时期, 政府投资应重视结构问题, 将结构调整与发展生产力、淘汰落后产业结合, 使有限的政府投资既能在短期内达到启动经济的目的, 又能使经济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2、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建立市场济体制, 中央政府给予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虽然有一致的国家利益, 但是各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利益导致了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使地区经济发展失去了合理分工的比较优势, 加剧了市场的过度竞争因此, 政府投资应着力于贫困地区的薄弱产业, 政府投资应着力于带动性强的行业三)政府投资应着力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协调四万亿元保经济增长的投资计划中, 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是占比重最大的部分,这是由政府投资的特点和主要任务决定的政府投资是为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发展结构合理化以及弥补市场缺陷, 而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或政府委托的企业投资于投资额大、周期长、效益低的公共部门, 政府投资的领域往往是私人无力或不愿进入的行业或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性、支柱性产业。
政府投资作为政府实现其经济职能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