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粮食价格问题的思考.pdf
2页?、理顺粮食收购价格,合理调剂粮农之间的收益差距,缩 小 平 议差价,建立一个过渡性价格方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就 是在粮食收购中,价格实行统一的综合平均价这个综合平 均价的内涵包括,将现 行 的合同定购价、议转平收购价和市场议价,按各部分在商品总 量中的比重,加权计算出一个综合平均不含税的价格,然后根据市 场价与综合平均价的差异 水平再加 仁农业税,使最 终 形成的含税综合平均价与市场议价的水平相差 在? 以下这个价格再加 上 收 购中“三挂勾”物质的 好处,基本上市场粮价水平持平,以调 节 粮农之间 因合同定 购任务负担不均而产生的过大的收入悬殊目前繁锁的收购价格政策和合同兑 现难的问题 将变为较为简易的收购 部门内部的“调帐”工作这样有利于粮食商品率的提高,特 别是国家 收购部分将有一定 的提高而且,可以缓和 因完成合同定购任务而造成的干群之间的紧张关系使粮食之间收 益 的 调整可在 很大程度上减少种 粮亏损 的现象,特别是有助于历史基础较好的老基地粮农的 收 益增加进一步完善粮食“三挂 勾”制度,将现行的“先发后购”改为“先购后发”,将粮管所、乡政府、村民委 员会、村民小组 层层“过关”,改为粮管所,农民对 手 发放,减少中间环节,防止 层层截留。
具体做法是,以本年实际交售粮食的数量为依据,将 下年的“三挂勾”物资票证,在本年粮农售粮时同粮食价款一起发 给农民,“认粮不认人”‘卜这样挂勾物资 与粮农 的利益直接挂勾,手续简便,卜还有利于 社会空气的净化∀、加强农业# 生 产资料价格管理,扩大管理范围,严格管理制度目前,农民使用 的农业生产资料有∃ % 靠市场调剂今年以来,绝大部分重要农药的价格也被放开,据统计,?&∋ ?年荆 门市农业生产资料 价格管理 品种国家定价的有?∀ ?%多个,而当前不足?%%个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放开,多渠道,多环节的经 营 致使价格总 水平迅速 上升,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因此,国家应逐步 收回某些 重 要农业生产资料品种的价格管理权,恢 复国家对农业 生产资料的 垄断经营理、国家应 加强对商品粮生产的投资近几年来,国家对商品 粮生 产的投资额在急剧下降∋ ∃年以来,国家对商品粮 生产的投资额占全市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仅为∀#?月,比国家因自然灾害而 最困难时期的?&∃ !年的!%#! ,减少? ∃#(个百分点三、对深化粮食价格改革的思路众所周知,我 国 现行的粮食 价格政策是一种过渡性政策,而粮食价格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经济理论界争议很大,我们认为,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放开粮食价格的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
粮食价格的放开,必须首先解决的是粮价倒挂部分如何负担的问题现行的倒挂主要 由国家和农民承担,实践证明这条路已不 能再走了这里我们提出消费者负担的问题∋(年,荆门市粮食商品总量为∃ ?万吨,其中定购部分为! %万吨在 收购 环节,国家收购价与市场议价的差额为∀!∀%万元,除去国家“三挂勾物质”的平议差∋∃ ∋万元,农民实 际承受部分为!∀ ∃!万元,平均每吨?? ∋#? %元对全市农民承受部分,我们分两 部分分析首先是市 内,市区非农业人口消费量 为?#!万 吨,在供应过程中,价格 倒 挂总额为?!%万元,商品调拨 流通费用 为!∃ ∀#∃万元,地方财政合计负担额为( ∋∀#∃ ∗万元经计算,财政负担这部分亏损,全市职工 人平∋ ∀#! ∀元若价格放开后,市区销售商品粮提价总额为 三部分组成一是购销价格倒挂的?! %万元+二 是粮食收购 国家定购价与市场议价的差 额∃?∗#∃ %万元+三是相当于目前市场议 价粮食的商品流通费用?! !#∃ %元,合计总额为?! ?(#! ∗万元对于这个负担可由两个方面承担一方面是国家财政继 续负担?! %万元的购销价格倒挂补贴,补贴方式同时由暗补改为明补+另一方面消费者承担,粮食收购的平议差价和粮食销售的商品流通费用,这两 个部分的总额为(∀ (#! ∗万元分摊到全市职工,年人平为( (#? ∀元,这样职工年人平粮食消费总额达?! ?#? ∀元占工资总额的∀ ,与?&(∋年的! 大体相当,这个 比重仍在 职工 承受能力之内。
粮食价格的放开,将给粮农生产注 入新的活力市场粮价的形成主 要受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制约在我 国粮食供求关系 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对粮食生产各要素的控制可保持有力的手段,如增加生产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控制农业 生 产资料价格水平等等,把因均衡偏差而引起的波动限制在一定的强度范围之内因此,国家物价部门可分年度制汀价格上浮的标准作为吞吐粮食,平抑价格的基本尺度,田于单纯的价格手段对 于生产的调整有 时滞性,并难以周全多元多向利益,这样在市场价格诱导 的作用增强 的同时,应把税收和价格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用税收杠杆 弥 补价格调节功能的缺陷使粮食生产 和粮食价格沿着国家意图方 向发 展一∃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