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述论.pdf
6页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述论 云南工 业 大学 杨正权 云南各少数民族 , 从事农耕的历 史已源远流长 , 但各民族进人农耕历史的时间却相差很大 , 有的民族先民 进人新石器时代中 、 后期就已发现农耕文明的遗迹 , 有的民族则一直到二十世纪才踏人农耕社会的门槛 跨 人农 业社会是人类文明的一 大飞跃 , 云南各民族进行农耕社会的历史相差很大 , 时间跨度很大 , 因此各民族的 农业生产水平也差参不齐 , 直到二十世纪 尚保留着极为原始的农耕文化 , 成为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中颇具 特色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一 、 游耕文化 游耕是进人农业社会后的最原始业的农耕方式 , 有固定范围内的游耕和非固定范围内的游耕 最初 的游 耕是非固定范围内的游耕 , 游牧和游猎经济是游耕农业 的极好补充 游耕是相对于定居农业而言 , 以刀耕火 种 为手段 , 一般选择一个地方进行刀耕火种 , 待粮食收割后 , 又选择新的地方继续进 行刀耕火种 , 其迁徙时 间 、 地点都不固定 在云南民族地区即使进人畜耕农业 阶段 , 仍然没有摆脱游耕文化的民族也很多 , 如苗 族 、 瑶 族 、 拉枯族等 游耕可分为固定地域游耕和随意游耕两大类 。
固定地域游耕其 耕种 的范围仅仅是在 村落地 域范围内的 近距离短程移动 随意游耕即指不受 村界约束的任意选择林地的刀耕火种 固定地域游 耕方式 是适应横断 山脉峡谷 的特殊生产方式 峡谷山高坡陡 、谷深 水急、行路艰难, 故选择 随地走 的游耕方式 随意游耕的耕种 类型有懒活地 、 牛犁地 、 锄挖地以及三种方式混合使用 的游耕 从事固定地域游耕的民族主要 有独龙族和怒 族 ; 从事随 意游耕的民族有苗族 、瑶族、哈尼族、 拉枯族等 懒活地游 耕并不十分重视村落林地的规划和管理 , 当环境的 自然生态趋于恶化 , 他们便分一部分人 或者全寨搬迁 , 去寻求新的居地 牛犁地比火耕地而言早涝 保收 , 但较吃力 牛犁游耕民每迁到一个新的地方 , 便伐木烧山挖树根 , 力 求在短期 内将森林地转 变 为草地 , 从而为方便牛犁创造条件 而当地力衰竭之后 , 便又移住他山 , 主要寻求适合于牛犁 的缓坡地 作为游耕对象 无论是哪一种游耕方式 , 当遇 到人口增多 , 聚落膨胀 , 耕地 紧张的时候 , 采取分寨迁徙 的方式以解决生存危机 游耕民在土地 上的定着年 限因民族因地区而异有二至三年迁移一次的 , 也有 十余年移一次者 ; 其迁移距 离有 在方 圆儿 十里内打转转者 , 也有一次搬迁远达几百里者 。
游耕民其迁 徙因素有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 也有环境 因素 , 但其根本目的是解 决人与环境 的矛盾 即当原生地人与环境矛盾恶化时 , 即迁 移到新居地去寻求新的 希望 , 去适应人与环境矛盾相对缓和的环境 独龙族是一个保留游耕文化比较完整的民族 现以该族为例 , 阐释其游耕文化 独龙族居 住在封闭狭长 的独 龙江流域 , 长期以来与外界联 系不频繁 , 内部交通仅限于崎 岖曲折的羊肠小道 , 与 外界联 系倍受限制 , 因 大雪封山 , 每年有半年 时间无法与外界发 生联系 千 百年来 , 一直从事着原始古朴的游耕农业 独龙江峡谷 山高 、坡陡、谷 深、水急, 交通不便 , 由于受相 对恶劣 的生态环境的制约 , 独龙族便采取随地走 , 就 地而耕的劳作 办法 , 即在村寨所内不超 过本村寨土地范围内进行游 动耕作 直到近现代这 种生产方式仍被沿袭 清人 ·夏 瑚在《怒休边隘详情》中说 , 独龙人 “ 农器亦无犁锄 , 所 种之地 , 惟以 刀伐木 , 纵火焚烧 , 用竹锥 地成眼 , 点种包 谷 若种荞麦 稗黍等类 , 则只撒种于地用竹帚 扫匀 , 听其 自生自实 。
名为刀耕火种 , 无不成熟 是 书又说 : “今 年种此 , 明年种彼 , 将住房之左 右前后土地分年 种完 , 则将房屋弃之也 , 另结庐居 , 另砍地种 其已种之地 , 须 荒十 年八 年 , 必侯其草木畅茂 , 方行 复砍复种 ”所说 即独龙人从事游耕的情景 268 独龙族 游耕农业系固定地点游耕 , 即在独龙江峡谷 范围内 有时 则以一个村庄为 中心 , 在其四周进行游 耕 解放后 , 村界堪定居 , 主要在 本村所辖范围内游 耕 如在独龙江河谷北 部 , 人们一般有两处居所 , 一处在 江西 , 一处在江东 , 房屋以圆木 垒叠或以木板装围的木楞房为主 耕种江 东之地时 , 居江东 , 西江林地休闲期 满又往江西 间隔4一5年迁 徙一次 河谷南部独龙人就 地而居 , 迁移频繁 , 2一3 年即迁 房屋多为 “ 千脚落 地式 ” 干拦建 筑 , 系草房 、取木 易 、 简陋 、 寿命短 , 搬走即弃 部分 独龙人也似怒族 , 有两处居所 , 一在高山 , 一在 江边 , 夏居高山 , 冬人深谷 , 从事垂直 游耕生活方式 独龙族游耕地大致可分为四类 , 一是刀砍地 , 二是人工栽 培水东瓜树轮作轮歇地 , 三是锄挖地 , 四是牛犁地(即固定耕地) , 尚有部分水田 。
独龙族游耕过 程的刀耕火 种却有其特殊的办法 农历 5月为砍木烧 荒季 节 , 届时 , 各家各户祭祀 完鬼灵 后 , 便到山上挑选树稀 、 易砍 、 土质好 、 向阳 、 石头少的地方 砍大树要在玉米熟时砍 , 以保证晒干 , 砍小树可晚 些 , 在桃花 盛开时砍也不迟 , 易晒干 砍法 : 小树仅砍一半 , 砍倒大树 便可压倒小树 所砍大树要 留下树干过 根部 , 待以后抛荒时让其从树桩上重新长出新树苗 , 树干高矮视山地陡斜程 度和树木大小 而定 大树根干高 度要与人体齐腰或肩高相当 , 树根干要留得短一点 , 防止日后老鼠之 类的动物在庄稼成熟季节顺着树干爬上 来盗食 若遇到天晴 , 砍下的草木搁置2 0 天左右 , 从下往上点火烧 , 烧不透的 , 零架 成一逢逢 再烧 点种 庄稼 时 , 男 女皆用一根 削尖了顶端的一米左右的竹竿或木杆点种 ; 在播种鸡脚稗 、小 米时, 要让有经验 的人用小竹 背箩撒好 , 其他的人用两边并列的树丫跟在后面耙土复盖 种子出苗时 , 要 防止雀鸟吃苗 方法是在烧山地 及四周 、 中间 , 纵横牵系上 数根的麻线 , 距地面约五十公分 , 风起时摆晃不止 , 可惊吓着 雀鸟 , 保护 幼苗 。
包谷 成熟时主要是 防熊 、 猴 、鹿 等灾害 , 在 地边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和必经之路 , 设陷坑 、 下索子扣 、 竹签 、地 弩 等 若地的周围都是原 始森林 , 且离树子远 , 兽灾严重的情况下 , 地中搭盖草棚 , 留人看守 或设以伪装草人 、 牵以 绳索 , 时刻拉动以吓兽 , 或 者 白天把树砍到仅留三分之一 , 深夜起来 将树掀倒 , 以树声惊兽等 在长期的游耕农业生涯中 , 独龙人摸索出 了混种锄耕法和栽种水冬瓜进行轮作法 这两种耕 作方法比纯 粹的游耕的经济有进步 , 但尚未完全脱离游耕农业 混种锄耕法 也叫经 营 “百 宝地”, 即对所耕种土地不再进 行轮歇 , 而是继续耕种 , 方法是按作物成熟期先后 , 将包谷 、 土豆 、豆 类 、 瓜类和小菜等近十种作物有规律 地混 种其间 由于其行 为充 分考虑到了各类作物早 、 中 、晚之成熟期, 因而可先取食早熟作物 , 中 、 晚熟 作物留至往 后取食 , 这样就形成并达到了缩短饥荒月的目的 此外 , 独龙族地区多产 鸡脚稗 , 这种粮食可放 至r o年 左右 不腐 烂 、 发芽 , 故独龙族在食物安排上有一套办法 。
有粮食时先吃米 、 包谷等不宜久存的粮食 , 待饥荒 时就吃 鸡脚稗之类的食物 这 种办法利于渡过饥荒 栽种水冬瓜树进行轮作的传统 是将水冬瓜树林砍倒 一片 , 连续 耕种三年休闲五年 水冬瓜 树是落叶乔木 , 生长迅速并能有效地增 加土壤肥力 独龙江地区雨量 充沛 , 只需 五年左右 , 水冬瓜 树即可从幼苗长成 大树 附在水冬瓜树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很强的固氮作用 这对于经过焚 烧缺少氮素的土地而言 , 可以有 效地改 良土壤成分 , 大大提高土壤肥力 加之水冬瓜树落叶量大 , 肥地效果明 显 独龙人栽 种水冬瓜树是土地耕种 的第二年同时栽种水冬瓜树苗和作物 , 将水冬瓜树籽和农作物籽种混在 一起撒播 四年左右即可再次砍种 这种人工种植水冬瓜来缩短轮歇周期 和更新的地力 的方法 , 是适应生态 环境 的一种有效的生存手段 在独龙族社会 中 , 虽尚无出现较精 确的历法 , 但建立在 游耕 农业的基础上的物候历已经形成 这 种历法 对天空气候质朴的观察 、形 成物侯历 , 把从当年大雪封山到次年大雪封山算为一年 , 一年 中划分为长短不一的 1 2个月 : 过雪月 、 出草月 、播 种月 、 花开月 、烧 火山月 、青 黄不接月、 山草开花 月 、 霜降月 、 收获月 、 降雪月 、水 落 月 、 过年月 。
过年月大致相当于农历正月 年节 “ 卡雀哇 ”一般选在 农历十二月中下旬 即水落月与过年月之 间 其中的播种月到烧火山月 、 青黄不接月 、 收获月则构成系统的农耕活 动 出现原始历法 , 说明游耕文化已 经逐渐摆脱其低级形 态 , 逐渐向较高形 态迈进 二 、梯 田农业 梯田农业是云南民族地区的一 种独特的农业生态景 观 , 是山地民族将坝居民族的犁 耕农业 移植 到山上 的结果 , 也是山地民族进人定居生活后所从事的较高形态 的生产方 式 , 从事 梯田农 耕 的民族已进人精耕细作 269 的农业文明阶段 梯田农业的主要创造者是居住于滇南亚热带哀牢山 区的哈尼族 、彝族 等民族 梯田农业是 一种 良性的农 业文化生态系统 , 它被居住在云南亚热带大山原 特殊地理环境 中的哈尼族等民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 哈尼族人民每迁到一处建寨 , 都要种植大量的树木 、 竹林 , 哈尼山寨多建在 向阳的山坡 地 , 周围即为 梯田 环绕 , 唯有通过林木 的作用 , 才能保持水土 , 使其不致流失 哈尼地方 “ 山有 多高 、水 有多高 、 田有 多高 其 村 寨一般建在半山腰 , 从村寨 边到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都是层层梯田 。
哈尼人依着山势利用每一 寸土地 , 每 一个角落 , 使得梯田每层大小不一 , 错 落有致 , 大者数亩之广 , 小者形如澡盆 , 重重叠叠 , 直挂山腰 , 呈长条环状 的水田绕山而行 , 从山脚至山顶 , 埂迥堤转 , 重重迭 迭 , 包裹着重重大山 , 犹如万链银蛇缠绕大山 哈尼人在梯 田间修 有道路 , 行走方便 , 易 于耕作 在村寨 周围 、 房前 屋后开辟菜园 , 道路与各村寨 连接 以高山森林为源 泉 , 引水人村 , 人畜饮水充沛 所居山腰气候适宜 , 冬 暖夏凉 , 利于 生存 , 既可山上打猎获取副食 , 又易于下地 干活 , 收 获粮食 在长期进行梯田农耕活动中 , 哈尼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梯田文化为 中心 的生产 、 生活以及 意识形 态的文化体系 哈尼人的梯田农业有着较高的科学性 , 是哈尼人数千年来长期从事梯田农耕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出来 的经验 , 是一种以亚热带山区自然生态系统相吻合的原始生态农业 哈尼人原始梯田生态农业 需要把好以下 jL个关 : 开挖梯田 开挖梯田的最佳时间和季节是每年的阳春三月 此时 , 气候宜人 、 土质干燥 , 易于发现渗 水 , 补漏加 固 。
田埂是开挖梯田时挖下的大土饼层层垒起 , 每放一层 , 脚踩牢夯 实 从山脚越往 上开田 , 山势越 陡 , 故越往高处田埂越厚 低山 、坡 山 , 坡度和缓 , 田埂较低 、较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