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政 胡茹葵老师 国际关系史课件 第四章.ppt

36页
  • 卖家[上传人]:tian****1990
  • 文档编号:68830771
  • 上传时间:2019-01-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93.81KB
  • / 3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及战前 各大国的对外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 重大变化 三、雅尔塔体系与欧洲霸权的终结,目 录,,(一)二战的起源及性质,(二)二战前各大国的对外政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及战前各大国的对外政策,二战的起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留下的后患 传统的国际关系均势原则遭到破坏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空前加剧战争的性质 自始自终是一场反 法西斯的正义战争,2,大萧条影响了国家的政策,它强化了西方国 家在经济上的民族主义 大萧条严重影响国家的军备政策和对外政策, 在法西斯国家实行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政策 大萧条引起了军事扩张主义的新浪潮,征服 邻国领土成为解决国内经济、政治问题的替代 办法一)二战的起源及性质,,英法“绥靖政策”及其根源,主要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社会背景是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 英法的衰落是导致其采取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欧洲传统外交惯例是造成绥靖政策的重要因素。

      对苏联的敌视态度促使这些国家采取绥靖政策英法采取绥靖政策的根源,美国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抬头的原因,美国的孤立主义与《中立法》,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第一个中立法案(1935年8月) 第二个中立法案(1936年2月) 第三个中立法案(1937年5月) 新《中立法》(1939年10月和11月),规定对一切交战国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的强制禁运,并禁止美国船舶向交战国运送军火禁运的有效期为6个月经过修改后的《中立法》除了重申有关武器禁运条款外,还增加了两条:一是禁止贷款给交战国;二是武器禁运不适用于拉丁美洲不确定有效期,即具有永久性; 明确了发生大规模内战的国家适用中立法; 提出“现购自运”,即美国可以同交战国进行除武器之外的任何货物贸易,条件是须付现款,且不得由美国船只运输3,美国的《中立法》,1933年11月16日苏美建交给苏联以巨大信心面对德、意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对苏联造成的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苏联清醒地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去制止侵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爱好和平力量的统一战线来共同努力阻止德日的侵略扩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提出了集体安全政策和加入国联的主张。

      1934年9月18日,国联以38票的多数通过苏联加入国联并担任国联理事国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一)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三)全球战略主导权的转移与 二战结束,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化,德意日三国有着基本相似的历史传统 德意日三国都对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严重不满 三国在资本主义列强中都是后起的综合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需要相互“借力”来达到扩张的目的 战略配合的需要德意日三国结盟的原因,,英美联盟 《大西洋宪章》的签订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反法 西斯战争的进程,鼓舞了世界各地人民战胜法西 斯的信心和勇气,为战胜轴心国集团奠定了良好 基础 但是,联盟内部的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作战目 的也不完全一样英美集团企图在打败德意日的 同时,严重削弱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因 此,在反法西斯联盟内部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1,(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二战战略态势的根本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 北非战略态势的扭转 亚太战场战略态势的扭转,(三)全球战略主导权的转移与二战的结束,,对形势估计失误。

      战备不足和军事失误 国内斗争特别是肃反扩大化,使国家和军队的战争准备遭到严重损害战争初期苏联遭受严重损失的原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根本转折的重要标志 苏军的胜利狠狠打击了纳粹德及其仆从国的反对气焰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和地位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国际影响,北非战役是英法军队由防御走向进攻、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战役的胜利不但振奋了盟国军队的士气,还积累了登陆作战的经验,为后来的诺曼底登陆作了一次演习盟军控制北非和地中海南岸,为进一步进攻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提供了基地和跳板北非战略态势的扭转,开罗会议(1943年1月):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就远东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发布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肯定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使中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树立起来但是,罗斯福为了说服斯大林对日作战,趁机要求蒋介石开辟大连港为自由港,蒋介石表示愿意考虑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商讨结束战争和战后世界的重建问题议题有: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关于苏联对日作战问题、战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关于波兰问题等2.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国首脑会议,,,,,会议名称,(地点),时间,参加国及政府首脑,会 议 内 容,卡萨布兰卡会议,1943.1.14-25,美(罗斯福)英(丘吉尔),协调全球战略部署,发表《大西洋宪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1943.11.22-26,1943.11.28-12.6,1945.2.4-12,1945.7.17-8.2,美(罗斯福)黄(丘吉尔)中(蒋介石),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杜鲁门),英(丘吉尔、艾德礼),苏(斯大林),对日作战及远东问题,发表《开罗宣言》,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未来的国际组织,战后处理德国、波兰疆界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发表《德黑兰宣言》,战后德国处置,波兰政府与疆界,对日作战等问题,发表《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占领德国之原则,波兰问题,对日作战问题,以及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签署《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与美国霸权地位 的确立 (二)美苏争夺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核心 (三)冷战的终结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三、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与欧洲霸权的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美苏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与美国霸权的确立,,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得到迅猛发展。

      欧洲霸权的终结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2、盟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组建联合国共同维护战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宰战后国际经济秩序;通过给苏联提供美国贷款拴住苏联,从而建立以美国主宰的战后世界新秩序美国,,尽一切力量保住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希望恢复和加强英国在欧洲的地位;通过与美国建立“特殊关系”,使英国仍能成为决定世界事务的大国之一英国,,恢复苏德战争前已取得的领土和权益,在欧洲和远东建立苏联的安全利益范围区,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大国之一苏联,布雷顿森林会议和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经济领域) 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货币金融体系,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政治领域) 草拟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基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雅尔塔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 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问题 波茨坦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 设立五国外长会议、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原则、德国赔款、波兰西部边界、控制黑海海峡、对意大利的政策、对罗匈保的外交承认和参加联合国等问题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也称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按照各自实力瓜分世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确定了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和主要标志积 极 作 用,对于迅速结束二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消除法西斯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而为战后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它的建立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是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处的 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的革命成果3.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美苏以各自的实力为基础划分势力范围,以践踏和损害一些中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大国的利益需求,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它人为划分边界、分裂国家,成为世界不稳定的祸根 造成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立,成为战后局势紧张、动荡的根源消极作用,美苏争夺的阶段: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 美苏争夺的实质:军备竞赛和势力范围的争夺 美苏争夺态势:美攻苏守;苏攻美守;互有攻守,,(二)美苏争夺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核心,,遏制政策——理论依据 富尔墩演说——信号 杜鲁门主义——全面开始 柏林危机——高潮 苏联解体——结束,冷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冷战遏制,和平演变,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军事,针锋相对,反和平演变,,在整个50年代,世界格局的特点就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

      尽管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但当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限;从美苏关系来看,尽管在50年代后期,双方的全球战略有所调整出现过短暂的缓和,但就全球范围来看,全面对峙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美苏缓和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与冷战的终结 美国霸权与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三)冷战的终结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外围层 全球范围内两 大制度的斗争,两极格局(雅尔塔体制)的三个层次,支柱层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 在欧洲的严重对峙,核心层 美苏两强在全球 的对抗与激烈争夺,,两极格局 的终结,东欧剧变,解散华约,苏联解体,1989年之后东欧剧变,随后,华沙条约组织宣布解散,1990年月10月,两个德国宣布统一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之后苏共解散,苏联国家分裂,到12月26日,苏联不再存在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苏联至此彻底解体,宣告了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转换的时期 世界进入新旧格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