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组成、.pdf

10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6411791
  • 上传时间:2018-06-2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91M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书书书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 组成、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张宏福!" 周新华!" 范蔚茗!" 孙敏#" 郭锋$" 英基丰!" 汤艳杰!" 张瑾!" 牛利锋!%&’() &*+,-.!,%&/0 12+&.3!,-’( 45262+,!,70( 62+#,)0/ -5+,$,89() :2-5+,!,;’() 83+:25!,%&’() :2+!,(90 <2-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国香港$=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AB>!! "#$#% &%’ ($)*+$#*+’ *, (-#.*/0.%+-1 23*45#-*6,76/#-#5#% *, 8%*4*9’ $6: 8%*0.’/-1/,;.-6%/% <1$:%=’ *, "1-%61%/,>%-?-69 !>>>#?,;.-6$#! @%0$+#=%6# *, 2$+#. "1-%61%/,A.% B6-3%+/-#’ *, C*69 &*69,C*69 &*69,;.-6$$! 85$69D.*5 76/#-#5#% *, 8%*1.%=-/#+’,;.-6%/% <1$:%=’ *, "1-%61%/,85$69D.*5 @!>AB>,;.-6$#>>@E>@E#C 收稿, #>>@E>AE!C 改回!!"#$% &’,!"() *&,’#$ +,,-)$ ,,.)( ’,/0$% 1’,2#$% /1,!"#$% 1 #$3 40) 5’6 78896 4#:);<,=(>?(@0:0($,<$;0="><$: ?;(=<@@<@ #$3 0:@ ><="#$0@> (A :"< ,<@(B(0= C0:"(@?"<;0= >#$:C< D<$<#:" :"< @():"<#@:<;$ 4(;:" E"0$# E;#:($6!"#$ %&#’()(*+"$ ,+-+"$, 7F (G) : F7HF IF7J8KD@:;#=:" " ;D2E F3F5G 32HE I* J*+EIG32+ ID5 +3I.G5 3+K J*HF*E2I2*+ *L ID5 65E*M*2J N2ID*EFD5G2J H3+IN5 O5+53ID ID5 E*.ID53EI5G+(*GID PD2+3 PG3I*+ *+ ID5 O3E2E *L 3 EQEI5H3I2J G5R25S *+ ID5 I5HF*G3N 3+K EF3I23N K2EIG2O.I2*+ 3+K ,5*JD5H2J3N L53I.G5E *L 65E*M*2JH3+IN5TK5G2R5K H3,H3I2EH 2+ ID5 G5,2*+,3+K I* L.GID5G .+K5GEI3+K ID5 I5HF*G3N 3+K EF3I23N 5R*N.I2*+,5+G2JDH5+I FG*J5EE5E 3+K 2IEH5JD3+2EH *L ID5 N2ID*EFD5G5 IDG*.,D ID5 J*HF3G2E*+ S2ID ID5 65E*M*2J N2ID*EFD5G2J H3+IN5 O5+53ID ID5 J5+IG3N,-! %= <.MD*+, G5,2*+=7GT(KTUO 2E*I*F2J L53I.G5E *L H3+IN5TK5G2R5K G*JVE 2HFNQ ID3I 3FF3G5+INQ I5HF*G3N 3+K EF3I23N D5I5G*,5+52IQ *L ID5 65E*M*2J N2ID*EFD5G2JH3+IN5 5W2EI5K O5+53ID ID5 53EI5G+ (*GID PD2+3 PG3I*+,ID5 H3+IN5 .+K5G ID5 J5+IG3N (*GID PD2+3 PG3I*+,2= 5 ID5 <.MD*+, G5,2*+ S3EK*H2+3+INQ EN2,DINQ 5+G2JD5K 3+K ID3I .+K5G ID5 E*.ID53EI5G+ (*GID PD2+3 PG3I*+ E.JD 3E <.W2 3+K :23*K*+, G5,2*+ S3E X6#TN2V5(YC7GZYA7G2.F I* >= C!!B) = 9I 2E 3NE* 3FF3G5+I ID3I ID5 65E*M*2J N2ID*EFD5G2J H3+IN5 O5+53ID ID5 E*.ID53EI5G+ (*GID PD2+3 PG3I*+5R*NR5K S2ID I2H5= ;D5E5 ,5*JD5H2J3N L53I.G5E *L H3+IN5TK5G2R5K G*JVE 3+K J*HF*E2I2*+3N 3+K I5WI.G3N JD3G3JI5G2EI2JE *L ID5 O3E3NITO*G+5H3+IN5 W5+*N2IDE (F5G2K*I2I5E 3+K FQG*W5+2I5E)3+K W5+*JGQEIE (*N2R2+5 3+K FQG*W5+5)K5H*+EIG3I5 ID3I ID5 65E*M*2J N2ID*EFD5G2J H3+IN5O5+53ID ID5 E*.ID53EI5G+ (*GID PD2+3 PG3I*+ S3E E5R5G5NQ 3LL5JI5K OQ ID5 E2N2J3TG2JD H5NIE= [53JI2*+ O5IS55+ N2ID*EFD5G2J F5G2K*I2I5 3+K2+L2NIG3I5K H5NI S3E J*+E2K5G5K I* O5 3+ 2HF*GI3+I IQF5 *L N2ID*EFD5G2J G5J*+EIG.JI2*+ 3+K IG3+EL*GH3I2*+,SD2JD N5K I* ID5 IG3+EL*GH3I2*+*L ID5 U3N5*M*2J D2,DT6,\F5G2K*I2I5 I* N3I5 65E*M*2J N*ST6,\F5G2K*I2I5 3+K FQG*W5+2I5= 9+LN.W *L H5NIE 2+I* ID5 N2ID*EFD5G2J H3+IN5,SD2JD D3K ID5 ,5*JD5H2J3N JD3G3JI5G2EI2JE *L F3GI23N H5NI2+, *L ID5 N*S5GZ H2KKN5 JG.EI,G5E.NI5K 2+ G3F2K 5+G2JDH5+I *L ID5 N3I5 65E*M*2JN2ID*EFD5G2J H3+IN5 O5+53ID ID5 E*.ID53EI5G+ (*GID PD2+3 PG3I*+= [5N5R3+I EJ25+I2L2J 2EE.5E E.JD 3E ID5 I2H2+,,FG*J5EE5E 3+K 2IEH5JD3+2EH *L 65E*M*2J N2ID*EFD5G2J ID2++2+, 3+K G5J*+EIG.JI2*+ *L ID5 53EI5G+ (*GID PD2+3 PG3I*+ D3R5 3NE* O55+ K2EJ.EE5K=L

      幔源岩石的 7GT(KTUO 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 其中心部位如鲁中地区以弱富集地幔为主体;而东南部如鲁西南和胶东地区则为类似 X6# 型地幔(YC7GZYA7G2可高达 >= C!!B)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随时间的演化特征也很明显这些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玄武岩中地幔岩!>>>T>@A?Z#>>@Z>#! (>B) T!#C!TY><1#$ F%#+*4*9-1$ "-6-1$" 岩石学报!国家 ?C$ 项目 ()!???>C@@>B)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P1!T>C) 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B>##@>>?) 联合资助成果=第一作者简介:张宏福, 男, !?A# 年生, 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幔地球化学和岩石圈演化研究,XTH32N: DLMD3+,^ H32N= 2,J3E= 3J= J+ 捕虏体(橄榄岩和辉石岩)和捕虏晶(橄榄石和辉石)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皆证明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曾受到过富硅熔体的强烈改造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是该区岩石圈改造和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 从而造成古生代高镁橄榄岩转变为晚中生代低镁橄榄岩和辉石岩。

      进入岩石圈地幔的熔体具下" 中地壳物质重熔的特征,从而导致该区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快速富集有关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时限、 过程和机制等问题也进行较详细的讨论关键词# # 中生代;幔源岩石;橄榄岩!熔体反应;岩石圈地幔;华北克拉通中图法分类号# # $%&’( )# # 我国华北东部(太行山及其以东地区)克拉通因其显生宙以来的再度强烈活动而有别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古老克拉通克 拉 通 内 部 如 山 东 蒙 阴 和 辽 宁 复 县 中 奥 陶 世(’*% +,) 含金刚石金伯利岩和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的出现以及对橄榄岩捕虏体、 地幔矿物捕虏晶、 重矿物和金刚石固体包体矿物组合的温压计算结果和橄榄岩捕虏体的 -.!/0同位素资料皆揭示华北东部古生代时期存在一个古老的、 冷的、 厚达 122 公里的岩石圈, 其岩石圈地幔主要由主量元素亏损(指玄武质成分如 34,5,,67 等)的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组成, 即具有典型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征(范蔚茗和 +.894.0, )&&1;:;4<<48 !" #$( , )&&1, )&&=;+.894.0 !" #$( ,)&&>;+.?.; !" #$( ,)&&’;@,;;40 !" #$( ,)&&’;池际尚等,)&&*;+.894.0 ,8A BC,)&&=;郑建平,)&&&;BC,122);D,8E ,8A :,0F,;4G, 122);:,H !" #$( ,1221) 。

      然而, 对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的主、 微量元素和 3;!IA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和现代地球物理资料却表明新生代华北东部岩石圈相对薄( J=2 公里) 、 地温梯度高, 且岩石圈地幔具有饱满的主量元素和亏损的同位素组成, 即具有类似于洋盆或构造活动带地区的 “大洋型” 岩石圈地幔特征(K,8 !"#$( , 1222;LM.8E !" #$( ,122)) ,此时岩石圈地幔年轻, 且地温梯度高这些结论进一步得到地球物理、 古地温的测量结果和 -.!/0 同位素资料的支持(马杏垣,)&=N;:,H !" #$( ,1221;DC !" #$( , 122>;夏琼霞等, 122’) 这说明华北东部显生宙以来岩石圈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减薄作用, 造成至少有)22 多公里厚的岩石圈地幔的消失(范蔚茗和 +.894.0,)&&1;+.894.0 !" #$( , )&&>;邓晋福等, )&&’; )&&*;:;4<<48 !"#$( ,)&&=;+.894.0 ,8A BC,)&&=;BC,122);K,8 !" #$( ,1222;LM.8E !" #$( , 122);O.8E !" #$( ,122’) 。

      同时该岩石圈的减薄作用还导致了岩石圈地幔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K,8 !" #$( , 1222) 现在的问题是该岩石圈的减薄作用是何时?在何地?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岩石圈组成转变是一次还是多次发生的?岩石圈的改造和破坏过程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围绕这些科学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开展了大量地工作, 特别是对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时期: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进行了大量详细的工作, 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K,8!" #$( ,122),122’;:CH !" #$( ,122);P4C !" #$( ,1221;LM,8E !" #$( ,1221,122>,122’,,122%;LM,8E ,8A 3C8,1221;陈立辉和周新华, 122>;Q,8 !" #$( , 122>;LM,4 !" #$( ,122’;5M.8 ,8A LM,4,122>;:CH !" #$( ,122>;BC !" #$( ,122’,RS;5M.8 !" #$( ,122’;:,H !" #$( ,122’;Q,8E !" #$( ,122’;Q48E !" #$( , 122’, 122%;徐义刚, 122’) 本文主要通过我国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来对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和组成以及岩石圈的时空演化规律、 富集过程及其机理进行综合评述。

      )#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中基性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 # 华北东南部(包括华北东南缘和鲁中地区)中生代中基性岩浆活动可以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可划分为两大区块:鲁中地区和华北东南缘,包括鲁西南和胶东地区;鲁中地区中生代发育一套以辉长岩!闪长岩为主的中基性侵入杂岩体(LM,8E !" #$( ,122’,) , 如济南辉长岩杂岩体(:CH !" #$( ,122)) 、 邹平辉长岩!闪长岩杂岩体(:CH !" #$( ,122>) 、 莱芜辉长岩!闪长岩杂岩体(许文良,)&&1;陈立辉,1222) 此外, 尚出现少量的中基性火山岩和碳酸岩, 如蒙阴钾质煌斑岩(P4C !" #$( , 1221) 、 济阳盆地玄武岩和煌斑岩, 淄博火成碳酸岩(Q48E !" #$( ,122’)等这些岩浆活动时间非常一致, 集中在 )>2 T))% +,华北东南缘的鲁西南和胶东地区中生代同样发育了大量的中基性岩浆活动, 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K,8 !" #$( ,122);LM,8E !" #$( , 1221, 122’,;LM,8E ,8A 3C8,1221;:CH!" #$( ,122>)和少量的中基和碱性侵入岩(BC !" #$( ,122’,RS;LM,8E !" #$( , 122%) :如发育有巨厚的早白垩世青山组中基性火山岩(K,8 !" #$( , 122);:CH !" #$( , 122>) ,包括 )1%+, 的方城玄武岩(LM,8E !" #$( , 1221)和即墨双峰式火山岩(K,8 !" #$( ,122)) ,晚白垩世的王氏群玄武质火山岩(Q,8 !" #$( ,122>) 。

      此外, 在鲁西南地区还出现一套碱性岩(BC !" #$( , 122’S;LM,8E !" #$( , 122%) ,如早侏罗世铜石正长岩和早白垩世龙宝山正长!二长岩因此,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中基性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很明显: 在空间上中基性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南缘;中基性!碱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华北内部鲁中地区在时间上, 中生代中基性岩浆活动主要有三期: 早侏罗世()=2 T)&2 +,)岩浆活动出现在华北东南缘,为正长岩和偏碱性闪长!二长岩))% T)>2 +, 为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浆活动高峰期, 该期岩浆活动在华北广泛分布 T=% +, 岩浆活动主要分布在胶东地区, 以王氏群玄武岩和基性脉岩为代表,其中部分玄武岩和脉岩含有地幔橄榄岩、 辉石岩和下地壳麻1N1)%&"# ’!"()$)*+&# ,+-+&## 岩石学报122%, 1) (’) 粒岩捕虏体(!"# !" #$$ ,%&&’;!(#) !" #$$!)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中基性岩浆活动的分布特征与岩石圈的时空差异演化密切相关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 +* 方城玄武岩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前已叙及, 华北古生代和新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和组成特征分别是基于对古生代金伯利岩和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研究获得的。

      同理, 华北中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是探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和组成特征最直接的方法然而, 遗憾的是华北东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基本不含地幔橄榄岩捕虏体, 仅在方城玄武岩中含有辉石岩捕虏体和橄榄石、 辉石捕虏晶(,-"#) !" #$$ ,%&&%,%&&./;裴福萍等, %&&.) 尽管早白垩世中基性侵入岩如莱芜辉长0闪长岩杂岩体(许文良, +11%;陈立辉等,%&&&)和金岭辉长0二长岩杂岩体(23 !" #$$ , %&&’)的确含有橄榄岩和辉石岩捕虏体, 但因这些主要出现于闪长岩中的橄榄岩捕虏体是否是岩石圈地幔直接样品还存在很大争论, 如根据这些捕虏体主要是纯橄岩中主要矿物组成特征(如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含量和 4)5, 铬铁矿的 675)对比研究认为这些橄榄岩捕虏体很可能是早期堆晶(张瑾等")和根据其 890:; 同位素特征(如高的 :; 同位素比值)认为代表古老洋壳蛇绿岩(支霞臣, %&&.#) 中生代火山岩就成为研究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和组成的唯一途径因中酸性火山岩如安山岩等成因上的复杂性, 因此在反演岩石圈地幔组成时存在不确定性, 寻找岩石圈地幔源的基性火山岩就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山东方城地区出现的具典型岩石圈地幔源的含大量辉石岩捕虏体以及橄榄石和辉石捕虏晶的玄武岩为反演华北南缘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组成和性质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 #$$ , %&&%) 方城玄武岩形成于 +%< 4"(=0>7 年龄,,-"#) !" #$$ , %&&%) , 属青山组火山岩的一部分, 主要为拉斑玄武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为富 ?(、 4)(4)5@ A< BC%) 、6";贫 = D E"、 F(、 >G;强烈富集 H8II( (H"J !/)E@ ’1$ ’ B.1$ ’)和 HKHI(69,8/,L",M,F-) ;强烈亏损 NO?I(E/,F",,7,NP,F() ;高 ?7(K?7 @C.$ & B Q+$ <) 、 低 ER $ (ER @S+’$ + B S+.$ %)和铅(%&AT/J%&.T/ U +C$ Q)同位素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说明该套玄武质火山岩不同于大陆裂谷型火山岩, 而具有岛弧火山岩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同时方城玄武岩的高的镁值和相对低的硅、 碱含量 (与华北新生代玄武岩相比以及含有辉石岩捕虏体等特征说明其上升过程中未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的影响(,-"#) !" #$$ ,%&&%) 。

      因此, 方城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代表其源区的特征这说明方城玄武岩以及整个青山组火山岩很可能直接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动态熔融模拟计算表明其源区含有约

      这说明这些基性岩浆活动皆来自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从而暗示华北东南缘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整体上为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皆高度富集 的 类 似 I4% 型 地 幔(,-"#) !" #$$ %&&.") 该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组成和性质明显不同于古生代岩石圈地幔以及新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证实中生代时期华北东南缘岩石圈地幔至少经历过两次大的组成变动: 从古生代主量元素亏损、 同位素中等程度富集以方辉橄榄岩为主, 转变为主量元素饱满、 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皆强烈富集、 但 NO?I 强烈亏损的以橄榄岩 D 辉石岩为主的岩石圈地幔, 再于中生代末期变为主量元素饱满同位素亏损的以二辉橄榄岩为主的岩石圈地幔;岩石圈地幔在晚白 垩 世 时 期 主 要 为 类 似 于 I4% 型 地 幔这 些 研 究(,-"#) "#R ?3#,%&&%;,-"#) !" #$$ ,%&&.")明确提出大别0苏鲁深俯冲是造成华北东南缘中生代时期古老岩石圈地幔减薄和富集的重要动力来源, 特别是在华北东南缘的’C%+张宏福等: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 组成、 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Z O, !" #$$ E"Y397 "#R 9[\G3Y(\# \P H"Y9 679Y"]9\3; G(Y-\;V-97(]W"#YG9 /9#9"Y- Y-9 9";Y97# E\7Y- 6-(#" 67"Y\#: ]\#;Y7"(#Y; P7\WV9Y7\G\)^ "#R )9\]-9W(;Y7^ \P V97(R\Y(Y(]_9#\G(Y-; P7\WZ‘#"#?-"#R\#) V7\[(#]9, 6-(#"$ ?3/W(YY9R Y\ IT?H$张瑾等$ 华北晚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中橄榄岩捕虏体是岩石圈地幔直接样品?岩石学报,(评审中) $支霞臣等$ %&&.$ 鲁西铁铜沟中生代闪长岩中橄榄岩包体代表?6H4 吗?%&&. 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海口) 摘要(.&C) 鲁西南和胶南地区以及北淮阳地区的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曾受到过扬子陆壳俯冲!碰撞作用的强烈改造。

      扬子俯冲陆壳物质熔融形成的熔体和地幔橄榄岩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是导致中生代火山岩具有岛弧型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原因这些认识进一步得到了地幔岩捕虏体和捕虏晶的研究所证实("#$%& !" #$’ ,())*+) ’ ,- 华北东南缘中生代岩石圈地幔随时间的演化华北东南缘中生代时期出现一套碱性!偏碱性侵入杂岩体, 以正长岩和二长岩为主对其中典型岩体如铜石岩体(./01$,全岩 2+!34 等时线年龄,"#$%& !" #$’ ,())0) 、 龙宝山岩体(.(51$)和洪山岩体(.,/1$) 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铜石岩体高 67((’ 8 9/’ 0 ::;)和稀土元素含量("2<< =..(’ 8 9(5> ::;, (?$@ A+)B= .,’ . 9,)’ 5) , 并具有 1C2D型 34!BE!F+ 同位素比值( (/>34@/834)GH )’ >)*;!BE I );(()8F+@()*F+)GI./) , 该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来源于软流圈地幔("#$%& !" #$’ ())0) 洪山岩体稀土元素含量低("2<< = (/’ ( 9../’ > ::;, (?$@ A+)B= *’ 8 9.*’ >) , 并中等程度 地 富 集 锶 钕 同 位 素 组 成(/>34@/834)GI )’ >)8;(!BEH J>) 。

      龙宝山岩体稀土元素含量极高( " 2<< =(..’ , 9,5(’ 8 ::;, (?$@ A+)B= ,(’ * 98)’ 5) , 并具有 <1(型 34!BE 同位素特征(/>34@/834)GI )’ >)>/; (!BEH J ..) 因此,龙宝山岩体来自于受陆壳俯冲熔体改造过的岩石圈地幔由此可见, 华北东南缘中生代碱性岩锶钕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很明显(见 "#$%& !" #$’ ,())0 KG&’ >) 早侏罗世(./01$)出现软流圈来源的正长岩而从 .*)1$ 以后形成的碱性岩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 而且其同位素组成越来越富集这说明华北东南缘碱性岩的研究亦证实了由基性火山岩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即华北东南缘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确实受到过俯冲陆壳物质形成的熔体的改造华北东南缘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随时间的演化也很明显(见 "#$%& !" #$’ , ())*$ KG&’ 0) 中生代(早侏罗 9 早白垩世)鲁西南地区火山岩的锶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越来越富集从 9.8)1$ 火山岩的锶同位素弱富集, 到 .()1$ 火山岩的锶同位素比值最高这与该区碱性岩的研究结果相互支持新生代时期, 第三纪玄武岩的锶同位素弱富集到新生代玄武岩的锶同位素亏损特征的转变过程暗示华北东南缘新生代玄武岩的形成源区逐渐变深。

      反映新生代时期岩石圈地温梯度逐渐降低, 岩石圈地幔的逐渐增厚过程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在华北东部现今的岩石圈地幔广泛分布第三纪火山岩有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物质成分的贡献综上所述, 华北东南缘不同时代岩石圈的组成和性质及其随时间的演化概括如图 .:(’ *- 华北东南缘中生代岩石圈厚度华北东南缘中生代不同时期岩石圈厚度可以通过典型岩浆活动的组成特征间接估算实验岩石学研究 (K$LLMM% !"#$’ , .5//;NOF$MLM $%E N$LOP,())()揭示硅不饱和的碱性玄武岩比硅饱和的拉斑玄武岩起源深如果碱性玄武岩具有岩石圈地幔同位素记号, 其岩石圈厚度必定大于 /) 公里;如果拉斑玄武岩和@ 或碱性玄武岩具有软流圈同位素记号,其岩石圈厚度应该小于 80 公里华北南缘以方城玄武岩为代表的早白垩世青山组火山岩皆具有岩石圈源同位素组成(K$% !" #$’ , ()).;QGR !" #$’ , ())(;"#$%& !" #$’ , ())() , 暗示此时华北东南缘岩石圈厚度应大于 /) 公里, 因早白垩世玄武岩中地幔橄榄岩包体的缺失, 岩石圈的准确厚度很难厘定, 但估计不会超过 .() 公里, 应在 /) 9 .)) 公里之间。

      晚白垩世以大西庄为代表的王氏群玄武岩具有软流圈源同位素组成(A$% !" #$’ , ()),) , 说明华北东南缘晚白垩世(/0 9801$)岩石圈厚度不会超过 80 公里这与该区晚中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无石榴石的事实一致(A$%!" #$’ , ()),) 华北东南部岩石圈减薄时限、 过程和机理讨论,’ .- 岩石圈减薄的时限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时限, 即岩石圈减薄的起始和终止时间以及减薄的高峰期, 一直存在争议("#$G !" #$’ ,())*及其所附参考文献) 中奥陶世(约 *80 1$)以山东蒙阴和辽宁复县为代表的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出现(池际尚等,.558)预示着华北东部克拉通型岩石圈开始变得不稳定该期岩浆活动是显生宙以来华北克拉通的首次岩浆活动金伯利岩的放射性同位素和铂族元素分析暗示该期超基性岩浆活动与古特提斯洋向北消减和@ 或古亚洲洋向南消减有关("#$%& !" #$’ R%:R+LG7#OE) 三叠纪时期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的强烈碰撞不仅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陆碰撞造山带: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而且对华北东南缘岩石圈的结构和完整性影响深远, 该陆!陆碰撞过程再次破坏了华北东南缘岩石圈的稳定性, 可能预示着该区中生代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开始。

      华北东南缘早侏罗世(.5) 9./))出现以铜石正长岩为代表的碱性岩浆活动是该区碰撞后的首次岩浆活动("#$%& !" #$’ ,())0) 这些具有软流圈地球化学特征的碱性岩的出现说明至少在部分地区岩石圈厚度已减薄到 /) 9.)) 公里(图 .) , 这亦说明岩石圈减薄的开始时间要早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9 ..) 1$)是岩浆活动(喷出和侵入)的高峰期, 该期亦被认为是岩石圈减薄的高峰期("#$G !" #$’ , ())*) 随后出现约 (0 1$ 岩浆活动静默期( SR,()).;"#$%& !" #$’ ,())*$) 晚白垩世(/0 9801$)具有软流圈源地球化学特征的王氏群玄武岩的出现(A$% !" #$’ ()),)说明此时岩石圈减薄已基本停止, 岩石圈厚度最小, 约 80 公里新生代以来该区岩石圈为持续增厚过程(K$% !" #$’ , ()))) , 现今该区岩石圈厚度约 /) 公里>(.%&"# ’!"()$)*+&# ,+-+&#- 岩石学报())0, (. (*) 图 !" 华北东部显生宙岩石圈演化 (减薄和改造) 的俯冲碰撞#构造底垫模式 (据 $%&’( !" #$) , *++, 修改) 。

      该模式图为穿过整个华北 (-.. / 011) 岩石圈随时间演化的剖面图, 显示华北东部克拉通岩石圈的再活化、 古老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 (高镁橄榄岩) 转变为中生代饱满型岩石圈地幔 (低镁橄榄岩 2 辉石岩) 以及造山后岩石圈伸展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岩石圈减薄 (3)古生代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和古亚洲洋向南俯冲, 即皆向成层性很好的 (金刚石#石榴石#尖晶石相橄榄岩) 华北克拉通型岩石圈之下俯冲, 引起俯冲洋壳 (蚀变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物) 脱水熔融产生高钾岩浆这些高钾岩浆向上运移引起岩石圈最底部和软流圈最底部的熔融形成古生代含金刚石金伯利岩; (4)三叠纪时期扬子克拉通以及蒙古微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和随后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引起华北岩石圈的不稳定和破坏, 同时形成大别/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中亚造山带、 燕山褶皱带俯冲的扬子地壳以及蒙古地壳 (? ) 构造底垫于华北岩石圈底部引起华北南北两侧整体抬升;(5),+ /6+ 7& 之后, 俯冲底垫的陆壳物质熔融形成富硅熔体, 熔体向上迁移改造上覆的难熔岩石圈地幔熔体的持续改造作用将古老克拉通型高镁岩石圈地幔转变成中生代饱满型低镁岩石圈地幔 ( “湿” 橄榄岩 2 辉石岩) 。

      造山带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以及区域性的热异常导致改造后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减压熔融形成侏罗 / 白垩纪大量的高钾钙碱型岩浆活动, 产生高镁玄武安山岩、 高钾钙碱型辉石岩和辉长岩等地壳底部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形成部分新的下地壳; (8)早白垩世大量的岩浆活动以及晚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扩张造成华北东部岩石圈进一步减薄随后随着地温梯度的降低软流圈顶部开始转变为岩石圈, 即形成新生代饱满的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的岩石圈地幔岩石圈的增生过程开始于晚白垩世, 持续到现在晚中生代以来的岩石圈的结构为上部是残留的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和下部是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所具有的中心富集程度低, 南北两侧岩石圈地幔富集程度高的地球化学特征支持该地球动力学模型9:() !" ;%< =>?@>AB:C’#ACDD:=:C’ &’@ B’@B:C’ :’ B%< <&=B

      如华北北缘出现大规模钙碱性火山活动的时间(为早侏罗世的南大岭组)明显比华北南缘早(李晓勇等,!""#) , 同时华北北缘出现以碱锅为代表的软流圈源玄武岩亦比华北南缘早($%&’( !" #$) , !""*) ) !+ 岩石圈减薄方式和改造过程岩石圈减薄方式: 岩石圈减薄方式亦是近年来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尽管减薄模式多种多样, 但概括起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 “拆沉” 模式(吴福元等,!""*;-&. !"#$) , !""#) ; (!) “热侵蚀” 模式, 包括热/化学侵蚀和热/机械减薄(01, !"",;林舸等, !""#) 、 地幔置换(郑建平, ,222)和蘑菇云模式(路凤香等,!""") 基性下地壳和下伏的岩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尽管在具有加厚地壳的造山带地区可能存在, 如华北北缘的兴隆沟组具埃达克岩性质的高镁火山岩被认为是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 !" #$) , !""#) , 但在华北内部和南缘岩石圈拆沉作用并不具有普遍性这是因为岩石圈拆沉作用是相对快速事件, 岩石圈的突然拆沉必将造成软流圈的快速上涌, 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此时软流圈的减压熔融必将造成大规模的具有软流圈地球化学特征的玄武岩的出现, 即类似于裂谷构造环境。

      而被认为是岩石圈拆沉时期(吴福元等, !""*)的早白垩世并未出现大量软流圈源玄武岩, 出现软流圈源玄武岩却在晚白垩和新生代;另外, 华北东部中生代相对较长时间的岩浆活动(,2" 3 ,,"4&)亦是大规模的拆沉作用难亦解释的华北东部早白垩世大面积花岗岩的成因亦被认为是岩石圈拆沉作用造成的软流圈与中下地壳直接接触的结果(吴福元等, !""*) , 但此时在我国东北和华南亦出现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因此, 中国东部大规模的华岗质岩浆活动只是热源问题, 如其用岩石圈拆沉作用来解释不如用早白垩世东亚地区区域性的热异常解释更为合理早白垩世区域性的热异常可能是与太平洋的扩张和5 印度洋上 ,*" 3,!" 4& 活动的 678(1797’地幔柱活动(:.;;<’ !" #$) , !""!) , 甚至 =&’(7& 超大陆的裂解有关因此, 我们认为华北内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方式主要以热侵蚀为主, 这与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匀性、较长的岩浆活动时间、 火山岩以钙碱性火山岩为主、 缺失大规模软流圈源玄武岩等地质现象吻合岩石圈伸展减薄: 值得注意的是岩石圈在热的作用下造成的机械伸展减薄很可能是岩石圈减薄的另一重要方式。

      华南板块以及蒙古和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后的应力松驰造成岩石圈的伸展和下地壳流变, 不仅导致了华北众多的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的形成, 而且导致了岩石圈厚度的减小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造成的弧后扩张对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和中国东部晚白垩世和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亦至关重要(>7’ !" #$) ,!""!) 岩石圈伸展减薄的一个很好的实例为鲁西和胶东地区, 前已叙及在早白垩世(,*" 3,," 4&)该区岩石圈厚度为 ?" 3,"" 公里,但到晚白垩世(?@ 3 A@4&)岩石圈厚度仅 A@ 公里, 而间隔的这段时间为岩浆活动静默期胶东莒南晚白垩世玄武质火山角砾岩中的残留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 地球化学研究和温压计算发现(B<’( !" #$),)该残留橄榄岩捕虏体原来存在于石榴石相稳定区, 但捕获时位于尖晶石相稳定区这为岩石圈的伸展减薄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岩石圈改造过程: 尽管岩石圈减薄丢失掉的部分的属性已无法得知, 但减薄后残留的部分即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和组成又如何呢?前已述及, 华北东南部晚侏罗和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皆为钙碱性侵入岩和喷出岩, 并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其来源皆来自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该富集型岩石圈地幔(饱满橄榄岩和辉石岩)的形成是地幔橄榄岩/俯冲陆壳熔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早白垩世方城玄武岩中地幔辉石岩捕虏体、 地幔堆晶岩和地幔橄榄石和辉石捕虏晶($%&’( !" #$) !""#C)以及晚白垩世玄武质火山岩中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种橄榄岩/地壳熔体的反应在华北东南部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中普遍存在反应的结果造成高镁橄榄岩转变为低镁橄榄岩和辉石岩, 使得岩石圈地幔快速富集和组成改变这种被改造后的完全不同的岩石圈地幔是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主要源区因此, 我们认为这种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是岩石圈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其详细过程将在另文中叙述) *+ 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驱动力及构造模型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表明华北中生代岩石圈的减薄和改造过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而是与华北南、 北两侧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存在密切关系, 即是与周边各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已引起共识, 问题是到底是与哪个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影响程度有多大?尚值得探讨扬子俯冲/碰撞: 晚古生代以来特提斯洋和随后的扬子陆块向华北俯冲以及三叠纪时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强烈碰撞引起华北东南部岩石圈的不稳定俯冲带上部局部地幔对流引起的热扰动(即局部热异常)对岩石圈底部金刚石和石榴石相地幔的热侵蚀作用至关重要, 从而造成金刚石相和大部分石榴石相地幔的消失。

      俯冲的扬子陆壳物质熔融形成的富硅熔体进入上覆的岩石圈地幔所造成的橄榄岩/熔体的反应引起岩石圈地幔组成的巨大改变, 这一过程已被中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检测到($%&’( !" #$) , !""!) 华北南缘近于平行秦岭/大别造山带出现的碱性岩带被认为是碰撞后岩浆作用的直接产物(阎国翰等 !"",)和扬子俯冲/碰撞对华北南缘影响的地质证据华北不同块体中生代岩浆活动同位素组成的巨大差异暗示该俯冲/碰撞对华北南缘影响巨大, 从秦岭/大别造山带向北推进约 #@" 公里, 到达莱芜/泰安一线($%&’( &’D E1’, !""!;$%&’( !" #$) ,!""*) 同时, F&’ !" #$)(!""#)通过对北淮阳地区白垩纪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靠近大别造山带的北淮阳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中残留有扬子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包裹进去AG!,%&"# ’!"()$)*+&# ,+-+&#+ 岩石学报!""@, !, (#) 图 !" 华北东南缘岩石圈地幔随时间的演化(据 #$%&’ !" #$( , !))* 修改) 古生代: 太古代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 (尖晶石、 石榴石、 金刚石相) 残留到古生代金伯利岩喷发时 (+,) -%) 。

      (./0)中生代: 晚古生代以来特提斯洋和随后的扬子陆块向华北俯冲以及三叠纪时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强烈碰撞引起华北东南部岩石圈的不稳定俯冲带上部局部地幔对流引起的热扰动 (即局部热异常) 对岩石圈底部金刚石和石榴石相地幔的热侵蚀作用至关重要, 从而造成金刚石相和大部分石榴石相地幔的消失12) 314) -% 时, 软流圈的熔融形成具有 -567 特征的岩浆活动, 如铜石正长岩;俯冲陆壳物质熔融形成的中酸性熔浆(必然富集 8699 和 8:89, 亏损 ;<=9, 具有高 => 和低 ?0 和 @. 同位素) 向上运移, 进入上覆岩石圈地幔后因组成的巨大差异 (地幔橄榄岩 =A不饱和, 熔体 =A 过饱和) 必然和亏损的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持续的相互反应形成新的 “湿” 橄榄岩和大量辉石岩脉, 从而将古老的亏损岩石圈地幔转变为早白垩世(B%( 1!) -%)强烈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即为龙宝山岩体所代表的源区这种强烈改造的 “湿” 岩石圈地幔橄榄岩和辉石岩随后由于岩石圈伸展作用造成的减压熔融和C 区域性的热异常造成的升温熔融, 形成以方城玄武岩为代表的岩浆活动和大面积分布的青山组钙碱性火山岩, 从而造成岩石圈的进一步减薄和熔融后的残留岩石圈地幔为 “干” 的橄榄岩。

      这种 “干” 的地幔橄榄岩相对难熔和熔融后地温梯度的下降可能是晚白垩世 (11) 34*) 岩浆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4* 3,* -% 期间形成的以王氏群为代表的玄武岩和基性脉岩主要来源于软流圈 (D%& !" #$( !))E) (F)新生代: 早第三纪时岩石圈已很薄, 主要由上部 “老” 的残留地幔和下部新增生的 “大洋型”地幔所组成%L FMKLNHAK& KO H$F LAH$KPJ$F>AB I%&HLF .F&F%H$ H$F PKNH$F%PHF>& ?K>H$ Q$A&% Q>%HK&(的地壳组分因此, 我们认为扬子陆块向华北陆块的俯冲/碰撞作用是造成华北南缘岩石圈减薄和组成改变的主要驱动力古亚洲洋闭合: 晚古生代以来古亚洲洋的向南俯冲/碰撞和早中生代古亚洲洋和鄂霍次克海的闭合不仅造成了东亚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带(我国境内称北方造山带)的形成,而且对华北北缘岩石圈结构和演化过程有重要影响俯冲板片的脱水作用交代上覆地幔楔形成 “湿” 橄榄岩, 导致岩石圈性质和组成变化交代地幔楔的熔融形成华北北缘典型的高镁玄武安山岩(#$%&’ !" #$( , !))E) 、 埃达克质岩和具有洋壳物质贡献的火山岩(李晓勇等,!))+) 。

      晚三叠和早侏罗世华北北缘出现的近于平行北方造山带的碱性岩带被认为是碰撞后岩浆作用的直接产物(阎国翰等, !))1) 因此,我们认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是影响华北北缘岩石圈演化的重要驱动力华北南、 北缘岩石圈减薄和改造过程的显著差异很可能是南北两侧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不同造成的北侧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主要是洋壳俯冲和增生楔间的 “软” 碰撞, 碰撞作用力相对较小, 俯冲洋壳对华北北缘岩RR!1张宏福等: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 组成、 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石圈地幔的贡献主要为流体作用, 缺乏大规模的熔体作用因此, 华北北缘岩石圈地幔富集程度相对较低(如高镁玄武安山岩的源区, !"#$% !" #$& ,’(()) 而南侧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形成主要是大陆岩石圈的俯冲和陆*陆碰撞, 碰撞作用强烈俯冲陆壳对华北南缘岩石圈地幔的贡献主要是富硅熔体的改造作用因此, 华北南缘岩石圈地幔富集程度高(!"#$% !" #$& , ’((+#) 太平洋俯冲与热源: 尽管 ,"-$ !" #$&(’((+)和陈斌等(’((.)认为华北东部甚至包括太行山地区在内的中生代岩浆活动皆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造成的, 并认为是俯冲板块形成的熔体和岩石圈地幔熔体混和作用的结果, 但多数研究者(/#$ !" #$& , ’((0;123 !" #$& ,’((0;42,’((0;562 !"#$& ,’((’;!"#$% !" #$& ,’((’,’((+#,’((.;42 !" #$& ,’((+#78)认为华北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中无明显的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物质成分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 尚未检测到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北中、 新生代岩浆活动物质成分的贡献说明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北东部的影响不在物质组成上因此, 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对华北东部的影响很可能主要表现在造成岩石圈的伸展和引起的热异常上, 俯冲作用引起的弧后扩张(9-$ !" #$& , ’((’)造成华北东部晚中生代岩石圈的进一步伸展减薄俯冲作用甚至更大范围如太平洋扩张和印度洋上的地幔柱引起的区域性热异常为中生代岩浆活动提供了热源该热异常的出现引起华北东部已减薄和改造过的 “湿” 岩石圈地幔熔融形成中生代广泛分布的弥散性钙碱性岩浆作用故我们认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不是造成华北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和改造的初始驱动力, 对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演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岩浆活动提供热源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上俯冲碰撞*构造底垫模型: 鉴于此, 我们提出了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俯冲碰撞*构造底垫模式(图 ’) 结论综上所述, 华北东南缘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为富集型, 即具有高锶、 低钕和铅同位素组成, 类似于 ;<’ 型地幔岩石圈地幔的富集过程与大别 =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存在密切联系岩石圈的快速富集主要是俯冲的陆壳物质形成的熔体与难熔的地幔橄榄岩反应造成的, 即由高镁橄榄岩转变为晚中生代低镁橄榄岩和辉石岩。

      因此, 橄榄岩 = 熔体的反应被认为是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结合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总体特征, 我们认为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的减薄和改造作用的初始和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华北南北两侧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致谢: : 感谢国家科学技术部 >?) 项目 (10>>>(?..(+)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40*(?)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的共同资助"#"$"%&"’,"-$ A,B#"$ A <,CD#E#F# G,!" #$& ’((+&H-ID3%-$-J6J 3K I"-<-J3L36M 6$ID2J6N- M3OPQ-R-J KD3O I"- J32I"-D$ S#6"#$% TD3%-$,U3DI" ,"6$# ,D#I3$:-Q-O-$I#Q #$V WD*UV*H8 6J3I3P6M M3$JID#6$IJ&,3$ID682I63$J I3 <6$-D#Q3%X #$V H-ID3Q3%X, 0+Y: +Y> Z.(0,"-$ A,!"#6 < 1& ’(()& 1-3M"-O6JIDX 3K Q#I- <-J3L36M Q#OPD3P"XD-V6E-J KD3O I"- S#6"#$% <32$I#6$J,U3DI" ,"6$# #$V 6OPQ6M#I63$J K3DI"- J28*M3$I6$-$I#Q Q6I"3JP"-D6M O#$IQ-& 1-3Q3%6M#Q <#%#L6$-,0+((0) : Y? Z>),"-$ A6$, S6#$ [-6, !"#6 <6$%%23, !" #$&’((.&!6DM3$ \*H8%-3M"D3$3Q3%X #$V %-3M"-O6JIDX 3K I"- <-J3L36M O#%O#I6JO 6$ I"-S#6"#$% <32$I#6$J #$V 3I"-D PQ#M-J 3K I"- U3DI" ,"6$# ,D#I3$,F6I"6OPQ6M#I63$JK3DP-ID3%-$-J6J#$V%-3VX$#O6MJ-II6$%&CMI#H-ID3Q3%6M# W6$6M#, ’0 (0) , 0) Z’+(6$ ,"6$-J-),"-$ ]6"26,!"32 46$"2#& ’((+& \QID#O#K6M R-$3Q6I"J 6$ <-J3L36M V63D6I-6$ F-JI W"#$V3$% HD3N6$M-& WM6-$M- 6$ ,"6$#(^) , +? (_) :+Y> Z+>>(6$ ,"6$-J-),"-$ ]2"26,!"32 46$"2#,,"-$ W"#3"#6,!" #$&’(((&,"D3O6I-Q#O-#- 6$ 3Q6N6$- 3K V2$6I-& W-6J-O3Q3%X #$V 1-3Q3%X, ’’: ?> ZY_(6$ ,"6$-J-),"6 B6J"#$%,]2 /-$%R6#$%,!"#3 ]-6,!" #$& 0>>_& @6O8-DQ6I-J 3$ I"-U3DI" ,"6$# ,D#I3$ #$V K-#I2D-J 3K H#Q-3L36M Q6I"3JP"-D6M O#$IQ-&A-6‘6$%:WM6-$M- HD-JJ(6$ ,"6$-J-),3KK6$ < /,HD6$%Q- < W,^2$M#$ 9 C,!" #$& ’((’& @-D%2-Q-$ "3IJP3IO#%O# 32IP2I J6$M- 0)( <#& B32D$#Q 3K H-ID3Q3%X, +): 00’0 Z00)>^-$% B /,<3 4 4,!"#3 a ],!" #$& ’((+& C $-F O3V-Q K3D I"-VX$#O6M -N3Q2I63$ 3K ,"6$-J- Q6I"3JP"-D-:b M3$I6$-$I#Q D33IJ PQ2O-I-MI3$6MJb& ;#DI" WM6-$M- 9-N6-F, _.: ’’) Z’?.^-$% B6$K2,!"#3 a#6Q6$%,<3 46#$R2-,!" #$& 0>>_& ,3$I6$-$I#Q D33IJ*PQ2O- I-MI3$6MJ 3K ,"6$# @-X I3 I"- M3$I6$-$I#Q VX$#O6MJ& 1-Q3%6M#QH28Q6J"6$% a32J-,A-6‘6$%(6$ ,"6$-J-)^-H#3Q3 ^ B,^#Q-X ; ;& ’((’& U-3VXO62O 6J3I3P-J 6$ 8#J#QIJ 3K I"-J32I"F-JI 8#J6$ #$V D#$%- #$V I"- Q6I"3JP"-D6M I"6$$6$% V2D6$%M3$I6$-$I#Q -RI-$J63$& ,"-O6M#Q 1-3Q3%X, 0_>: 0.? Z0Y./#33$ S B,1D--$ ^ a,a#DI3$ , B,!" #$& 0>YY& C$"XVD32J P#DI6#QO-QI6$% 3K # K-DI6Q- #$V V-PQ-I-V P-D6V3I6I- KD3O ’ I3 )( @8 #$V#PPQ6M#I63$ I3 8#J#QI P-ID3%-$-J6J& B32D$#Q 3K H-ID3Q3%X, ’>:0’.? Z0’Y’/#$ [ <,123 /,[#$% G B,!" #$& ’((0&H3JI*3D3%-$6M 86O3V#QN3QM#$6JO #Q3$% I"- W2Q2 3D3%-$6M 8-QI 6$ -#JI-D$ ,"6$#:H"XJ6MJ #$V,"-O6JIDX 3K I"- ;#DI"(C) , ’_: ?)) Z?+_/#$ [ <,123 /,[#$% G B,!" #$& ’((+& ]#I- <-J3L36M N3QM#$6JO 6$I"- $3DI"-D$ a2#6X#$% I-MI3$3*O#%O#I6M 8-QI,M-$ID#Q ,"6$#:P#DI6#QO-QIJ KD3O # Q6I"3JP"-D6M O#$IQ- F6I" J28V2MI-V M3$I6$-$I#Q MD2JID-Q6MIJ 8-$-#I" I"- ^#86- 3D3%-$& ,"-O6M#Q 1-3Q3%X, ’(>: ’? Z+Y/#$ [-6O6$%,<-$L6-J < C& 0>>’& ^-JID2MI63$ 3K #%-V Q3F-D Q6I"3JP"-D-#$V #MMD-I63$ 3K #JI"-$3JP"-D- O#$IQ- 8-$-#I" -#JI-D$ ,"6$#&1-3I-MI3$6M# -I <-I#3%-$6#, 0_: 0?0 Z0Y((6$ ,"6$-J-)/#$ [ <, !"#$% a /,A#E-D B,!" #$& ’(((& T$ #$V 3KK I"- U3DI" ,"6$#,D#I3$: F"-D- 6J I"- CDM"#-#$ E--Q? B32D$#Q 3K H-ID3Q3%X, +0: >)) Z>.(1#3 W 92V$6ME 9&,#DQJ3$ 9 [&!" #$& ’((’&9-*TJ -N6V-$M- K3DD-PQ#M-O-$I 3K #$M6-$I O#$IQ- Q6I"3JP"-D- 8-$-#I" I"- U3DI" ,"6$#MD#I3$& ;#DI" #$V HQ#$-I#DX WM6-$M- ]-II-DJ, 0>Y: )(? Z)’’1#3 W,92V$6ME 9,G2#$ a ],!" #$& ’((+& 9-MXMQ6$% Q3F-D M3$I6$-$I#QMD2JI 6$ I"- U3DI" ,"6$# MD#I3$& U#I2D-, +)’: Y>’ ZY>?123 /,/#$ [ <, [#$% G B,!" #$& ’((0& ]#I- <-J3L36M <#K6M c$ID2J6N-,3OPQ-R-J 6$ I"- U3DI" ,"6$# AQ3ME:,3$JID#6$IJ 3$ I"- U#I2D- 3KW28M3$I6$-$I#Q ]6I"3JP"-D6M <#$IQ-& H"XJ6MJ #$V ,"-O6JIDX 3K I"-;#DI"(C) , ’_: ?.> Z??0123 /,/#$ [ <, [#$% G B, !" #$& ’(()& 1-3M"-O6JIDX 3K Q#I- <-J3L36MY?’0%&"# ’!"()$)*+&# ,+-+&#: 岩石学报’((., ’0 (+) !"#$% !"&!"’$(! $) *+(’ ,-")./)& 01/2$)%+ ,+"(’+1) 3-$)" :%-"1"%’+1$4$)& ’-+ 5/(’ 5$’-/(6-+1$% !")’5+ 7+)+"’- ’-+ 8/1’- 3-$)"95/%:; <+/%-+!$%"5 =/>1)"5, ?@: AB CDD<1$##$) E F,GHI+$55J , K,IJ") 3 <; LMMN; 3/!6/($’$/) "). ’-+1!"5(’1>%’>1+ /# ’-+ 5$’-/(6-+1+ 7+)+"’- ,/>’- O#1$%", ,$7+1$" "). 3-$)":61/’/) !$%1/61/7+ (’>.$+(;P)’+1)"’$/)"5 ,J!6/($>! /) 3+)/4/$%Q/5%")$%I/%:( ").R++6S(+"’+.T+)/5$’-( /#3-$)"").$’(U)2$1/)(,9+$V$)&, L CN@<1$##$) E F,W-")& O R,G HI+$55J , K,!" #$; LMMX;0-")+1/4/$%+2/5>’$/) /# ’-+ 5$’-/(6-+1+ 7+)+"’- ’-+ ,$)/SY/1+") 31"’/);P):Z5/*+1 [Z,3->)& ,F,F/ 3\,!" #$(+.() ; [")’5+ .J)"!$%( ").05"’+ P)’+1"%’$/) $) U"(’ O($"; E"(’$)&’/) R3:O! <+/6-J( ])$/)[/)/&1"6-, ND: L@D CLNA\"11$( = E, R>)%") R =,W-")& Z, !" #$;LMM?;^-+ 6-J($%"5%-"1"%’+1$(’$%( "). (J)&+)+’$% $)%5>($/) &+/%-+!$(’1J /# .$"!/).(#1/! 0$6+ _@,F$"/)$)& 61/2$)%+,0+/65+H( I+6>75$% /# 3-$)"; P):[+J+1 \ G O "). F+/)"1./( G \ (+.(; )01/%; _’- P)’; Y$!7+15$’+(3/)#;L;R$"!/).(: %-"1"%’+1$4"’$/), &+)+($( "). +‘65/1"’$/);30I[,91"($5$",0L@A CLL_F$ T$"/J/)&,Z") E+$!$)&,<>/ Z+)&;N@@?;[/.$#$%"’$/) /# ’-+5$’-/(6-+1$% !")’5+ 7+)+"’- ’-+ )/1’-+1) 3-$)" 95/%: 7J ’-+ 0"5+/SO($") G%+"):&+/%-+!$%"5 +2$.+)%+ #1/! !"#$% 2/5%")$% 1/%:( /# ’-+8")."5$)& Z/1!"’$/) $) ’-+ T$(-") "1+",9+$V$)&; O%’" 0+’1/5/&$%",$)$%", N@ (B) : __D C_AA($) 3-$)+(+)F$) <+,W-")& K>+->",E")& K>+V>),!" #$;N@@?;F$’-/(6-+1$%’-$))$)& $) ’-+ 8/1’- 3-$)" 95/%::O )>!+1$%"5 "661/"%- /) ’-+1!"56+1’>17"’$/) "). ’+%’/)$% +‘’+)($/); <+/’+%’/)$%" +’ [+’"55/&+)$",NX(L) : X CL?($) 3-$)+(+)F> Z+)&‘$")&,W-+)& =$"),F$ E>6$)&,!" #$; N@@@; ^-+ ["$) U2/5>’$/)0"’’+1) /# 0-")+1/4/$% [")’5+ $) ’-+ U"(’+1) 3-$)":^-+“[>(-1//!35/>. ”[/.+5;U"1’- ,%$+)%+ Z1/)’$+1(,D (L) :MD C L@D( $)3-$)+(+)[" T$)&J>"); LMXD; F$’-/(6-+1$% .J)"!$%( !"6 /# 3-$)" "). ".V"%+)’(+"((La ?, @@@, @@@)"). +‘65")"’/1J )/’+(; <+/5/&$%"5 0>75$(-$)&\/>(+,9+$V$)&($) 3-$)+(+)[+)4$+( [ O,Z") E [,W-")& [; LMMB;0"5+/4/$% "). 3+)/4/$%5$’-/61/7+( "). ’-+ 5/(( /# b LN@ :! /# O1%-"+") 5$’-/(6-+1+,,$)/SY/1+") 31"’/),3-$)"; <+/5; ,/%; ,6+5; 0>7; , DA: DL CDX[+)4$+( [ O,T> K<; LMMX; <+/.J)"!$%( /# ’-+ 8/1’- 3-$)" 31"’/);P):[")’5+ RJ)"!$%( "). 05"’+ P)’+1"%’$/)( $) U"(’ O($"( +.(;Z5/*+1 [,3->)& ,SF,F/ 3S\ "). F++ ^SK) ; O!; <+/6-J(;])$/) <+/.J)"!$% ,+1$+(, ND, L__ CLA_[+J+1 \ G O,W-")& O,[$55+.&+ \ =,!" #$; LMM?; R$"!/).( ").$)%5>($/)( $) .$"!/).( #1/! 3-$)+(+ :$!7+15$’+(; P):[+J+1 \ GO"). F+/)"1./( G \(+.(; )01/%; _’- P)’; Y$!7+15$’+( 3/)#; L;R$"!/).(: %-"1"%’+1$4"’$/), &+)+($(").+‘65/1"’$/);30I[,91"($5$",0MX CL@_0+$ Z>6$)&,T> E+)5$")&,E")& \"$c$)&,!" #$; N@@?; [+(/4/$% 7"("5’"). !$)+1"5 %-+!$(’1J /# ’-+ !")’5+S.+1$2+. ‘+)/%1J(’( $) Z+$‘$"),E+(’+1) ,-")./)&, 3-$)": %/)(’1"$)’( /))"’>1+/#[+(/4/$%5$’-/(6-+1$% !")’5+; <+/5/&$%"5 =/>1)"5 /# 3-$)" ])$2+1($’$+(,L@(L) : XX CMD($) 3-$)+(+)d$> = ,,T> T ,,F/ d \; N@@N; 0/’"(($>!S1$%- 2/5%")$% 1/%:( ").5"!61/6-J1+( $) *+(’+1) ,-")./)& 01/2$)%+:?@O1SBMO1 ."’$)& ").(/>1%+ ’1"%$)&:3-$)+(+ ,%$+)%+ 9>55+’$), ?D (N) : ML CMMI+) = K,^"!":$ Y,F$ , ^,!" #$; N@@N; F"’+ [+(/4/$% "). 3+)/4/$%1$#’$)& "). $’( .J)"!$%( (+’’$)& $) +"(’+1) 3-$)" "). ".V"%+)’ "1+"(;^+%’/)/6-J($%(, B??: LD_ CN@_E")& E,<"(6"1$: ^; N@@L; [+’"(/!"’$% %5$)/6J1/‘+)+ $)%5>($/)( $).$"!/).(#1/!’-+F$"/)$)&61/2$)%+, 3-$)";<+/%-$!;3/(!/%-$!; O%’", A_: ALL CAN@E")& K =,Z") E [,0+)& ^ 0,!" #$; ,N@@?; 8"’>1+ /# ’-+ [+(/4/$%5$’-/(6-+1$% !")’5+ "). ’+%’/)$% .+%/>65$)& 7+)+"’- ’-+ R"7$+G1/&+),3+)’1"5 3-$)":+2$.+)%+ #1/! ?@O1eBMO1 &+/%-1/)/5/&J,+5+!+)’"5 "). ,1S8.S07 $(/’/6$% %/!6/($’$/)( /# +"15J 31+’"%+/>(!"#$% 1/%:(; 3-+!$%"5 <+/5/&J,$) 61+((E> Z>J>"),<+ E+)%->),,>) R+J/>,!" #$; N@@B; R$(%>(($/)( /) ’-+5$’-/(6-+1$% ^-$))$)& $) U"(’+1) 3-$)"; U"1’- ,%$+)%+ Z1/)’$+1(,L@(B) : _L CA@($) 3-$)+(+)E> Z K,E"5:+1 I,I+) T E,!" #$; N@@B; G(!$>! $(/’/6$% %/)(’1"$)(/) ’-+ "&+ /# 5$’-/(6-+1$% !")’5+ 7+)+"’- )/1’-+"(’+1) 3-$)";3-+!$%"5 <+/5/&J, LMA: L@D CLNMT$" d$/)&‘$",W-$ T$"%-+)&,[+)& d$),!" #$; N@@?; ^-+ ’1"%+ +5+!+)’").I+SG($(/’/6$%&+/%-+!$(’1J/#!")’5+S.+1$2+.6+1$./’$’+‘+)/5$’-( #1/! \"))>/7": 8"’>1+ "). "&+ /# ,3F[ 7+)+"’- ’-+ "1+";O%’" 0+’1/5/&$%" ,$)$%", N@ (_) : LNL_ CLNN?($) 3-$)+(+)T> K$&")&;N@@?;F$’-/(6-+1$% ’-$))$)& 7+)+"’- 8/1’- 3-$)": O’+!6/1"5 "). (6"’$"5 6+1(6+%’$2+;<+/5/&$%"5 =/>1)"5 /# 3-$)"])$2+1($’$+(, L@(B) : BN? CBBL($) 3-$)+(+)T> K <; N@@L; ^-+1!/S’+%’/)$% .+(’1>%’$/) /# ’-+ O1%-"+") 5$’-/(6-+1$%:++5 7+)+"’- ’-+ ,$)/SY/1+") 31"’/) $) 3-$)":U2$.+)%+,^$!$)&"). [+%-")$(!; 0-J(; 3-+!; U"1’-(O) , NA: D?D CD_DT> K <; ,\>")& T F,[" = F,!" #$; N@@?"; 31>(’S!")’5+ $)’+1"%’$/).>1$)& ’-+ ’+%’/)/S’-+1!"5 1+"%’$2"’$/) /# ’-+ 8/1’- 3-$)" 31"’/):%/)(’1"$)’( #1/! ,\IP[0 4$1%/) ] 07 %-1/)/5/&J "). &+/%-+!$(’1J /#[+(/4/$%65>’/)(#1/!*+(’+1),-")./)&;3/)’1$7>’$/)(’/[$)+1"5/&J "). 0+’1/5/&J, L?D: D_@ CDADT> K <,[" = F,\>")& T F,!" #$; N@@?7; U"15J 31+’"%+/>( &"771/$%%/!65+‘ #1/! K$)"),,-")./)& 01/2$)%+:6+’1/&+)+($( "). !")’5+./!"$)( 7+)+"’- ’-+ 8/1’- 3-$)" 31"’/); P)’+1)"’$/)"5 =/>1)"5 /#U"1’- ,%$+)%+(, MB: L@N_ CL@?LT> E+)5$")&; LMMN;[+(/4/$% >66+1 !")’5+ %-"1"%’+1 +2$.+)%+ #1/!>5’1"!"#$% ‘+)/5$’-( $) "66$)$’+(; =/>1)"5 /# 3-")&%->) ])$2+1($’J /#U"1’- ,%$+)%+(, D: LX CNA($) 3-$)+(+)T> E F,E")& R K,<"/ ,,!" #$; N@@B; R$(%/2+1J /# .>)$’+ ").6J1/‘+)$’+ ‘+)/5$’-( $) [+(/4/$% .$/1$’+ "’ =$)5$)&,*+(’+1) ,-")./)&"). $’( ($&)$#$%")%+,3-$)+(+ ,%$+)%+ 9>55+’$),?X (L_) :L_MM CLA@?K") <>/-"),T> 9"/5$")&,[> 9"/6$)&,!" #$; N@@L; 3-"1"%’+1$(’$%("). $!65$%"’$/)( /# 8.,,1,07 $) [+(/4/$% "5:"5$)+S1$%- $)’1>($/)($) 8/1’- 3-$)"; 9>55+’$) /# [$)+1"5/&J, 0+’1/5/&J "). <+/%-+!$(’1J,N@ (?) : NB? CBBX($) 3-$)+(+)K") =,3-+) = Z,T$+ W,!" #$; N@@B;[")’5+ ‘+)/5$’-( #1/! F"’+31+’"%+/>( 7"("5’ $) +"(’+1) ,-")./)& 01/2$)%+:8+* %/)(’1"$)’ /)’-+ ’$!$)& /# 5$’-/(6-+1$% ’-$))$)& $) +"(’+1) 3-$)",3-$)+(+ ,%$+)%+9>55+’$), ?X(LM) : NLBM CNL??K")& = \,3->)& , F,W-"$ [ <,!" #$; N@@?; <+/%-+!$%"5 "). ,1S8.S07 $(/’/6$% %/!6/($’$/)( /# !"#$% .$:+( #1/! ’-+ =$"/./)& 0+)$)(>5",3-$)":+2$.+)%+ #/1 2+$)S65>(S6+1$./’$’+ !+5’$)& $) ’-+ 5$’-/(6-+1$%!")’5+; F$’-/(, DB: L?_ CLA@K$)& = Z,W-/> T \,W-")& \ Z; N@@?;<+/%-+!$%"5 "). $(/’/6$%$)2+(’$&"’$/) /# ’-+ F"$*>SW$7/ %"17/)"’$’+( #1/! *+(’+1) ,-")./)&01/2$)%+,3-$)" "). $!65$%"’$/)( #/1 ’-+$1 6+’1/&+)+($( "). +)1$%-+.!")’5+ (/>1%+; F$’-/(, D_: ?LB C?NAK$)& = Z,W-/> T \,W-")& \ Z; N@@_; ^-+ &+/%-+!$%"5 2"1$"’$/)( /#!$.S31+’"%+/>( 5"2"( "%1/(( *+(’+1) ,-")./)& 61/2$)%+,3-$)" ").’-+$1 ’+%’/)$% $!65$%"’$/)(; P)’+1)"’$/)"5 =/>1)"5 /# U"1’- ,%$+)%+(,R/$ L@; L@@De (@@_BLS@@_S@_@MSMW-"$ [ <,W-> I T,F$>,= [,!" #$; N@@B; ^$!+ 1")&+ /# [+(/4/$%’+%’/)$% 1+&$!+ $)2+1($/) $) +"(’+1) 8/1’- 3-$)" 75/%:; ,%$+)%+ $)3-$)"(R) , ?D: L_L CL_MW-")& \ Z,,>) [; N@@N; <+/%-+!$(’1J /# [+(/4/$% 7"("5’( "). !"#$%.$:+( $) (/>’-+"(’+1) 8/1’- 3-$)" %1"’/),"). ’+%’/)$% $!65$%"’$/);P)’+1)"’$/)"5 <+/5/5&J I+2$+*, ??: BD@ CBXNW-")& \ Z,,>) [,W-/> T \,!" #$; N@@N;[+(/4/$% 5$’-/(6-+1+.+(’1>%’$/) 7+)+"’- ’-+ 8/1’- 3-$)" 31"’/):+2$.+)%+ #1/! !"V/1,’1"%+ +5+!+)’,"). ,1S8.S07 $(/’/6+ (’>.$+( /# Z")&%-+)& 7"("5’(;3/)’1$7>’$/)( ’/ [$)+1"5/&J "). 0+’1/5/&J, L??: N?L CN_BMDNL张宏福等: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 组成、 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 & ’,()$ *,!"+) , &,!" #$- .//0- (12)3#4 15+3)67+$ +8 6"1376"+9:"141 ;1$1#6" 6"1 1#9614$ <+46" ="7$# =4#6+$:157>1$21 84+?*19+@+72;#9#369#$>"7%"A*%#$>197619-B1+2"7?72#16=+9?+2"7?72# C26#, DE: F0E0 GF0HE!"#$% & ’,()$ *,!"+) * ’,!" #$- .//F#- &7%"3I "1614+%1$1+)9 J#61*19+@+72 376"+9:"1472 ?#$631 ;1$1#6" 6"1 <+46" ="7$# =4#6+$:157>1$21 84+? (4A<>AK; 79+6+:72 9I961?#6729 +8 ?#872 7%$1+)9 4+2L9-B1+3+%72#3 *#%#@7$1, MFM: NN GD.!"#$% & ’,()$ *,!"+) , &,!" #$- .//N- B1+2"1?72#3 2+$964#7$69 +$6"1 +47%7$ +8 *19+@+72 #3L#37$1 7$64)9751 2+?:31O19 84+? 6"1 <+46"="7$# =4#6+$ #$> 6126+$72 7?:372#67+$9- J76"+9, HM: .PE G0ME!"#$% & ’,Q7$% R ’,,) K- .//F;- *#$631 +3757$1 O1$+24I969 1$64#7$1>7$ *19+@+72 ;#9#369 84+? 6"1 <+46" ="7$# 24#6+$:7?:372#67+$ 8+441:3#21?1$6:4+2199+8376"+9:"1472?#$631-="7$191(271$21S)33167$, FP (H) : EHF GEHP!"1$% R7#$:7$%-MPPP-*19+@+72A=1$+@+72?#$63141:3#21?1$6#$>376"+9:"1472 6"7$$7$%,1#96 ="7$#- T$7514976I +8 B1+9271$219 K4199,U)"#$(7$ ="7$191)!"1$% R K,VW X1733I ( Q,B47887$ U J,!" #$- .//M- X13726 4184#26+4I?#$631 ;1$1#6" 6"1 1#9614$ <+46" ="7$# ;3+2L:97%$7872#$21 8+4376"+9:"141 15+3)67+$- J76"+9, NE: F0 GDD附中文参考文献陈斌,田伟,翟明国- .//N- 太行山和华北其他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锆石 TAK;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浆成因和地球动力学意义- 岩石学报, .M (M) , M0 G.F陈立辉,周新华- .//0- 鲁西中生代闪长岩中的深源超镁铁质岩捕虏体及其富硅交代特征。

      中国科学 (Y)00, E0F GEFF陈立辉,周新华,陈绍海,等- .///- 纯橄岩中橄榄石的铬铁矿出溶页片- 地震地质, .. (增刊) : EP GHD池际尚,路凤香,赵磊,等- MPPD-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 北京:科学出版社, 0NN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 MPPF-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Z 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 现代地质, H(0) : 0FP G0ND邓晋福, 赵海玲, 莫宣学, 等- MPPD- 中国大陆根A柱构造— — —大陆动力学的钥匙- 北京:地质出版社, MM/ 页范蔚茗,*1$@719 * C- MPP.-“中国东部古老岩石圈下部的破坏和软流圈地幔的增生”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MD: MEM GMH/李晓勇,范蔚茗,郭锋,等- .//F- 古亚洲洋对华北陆缘岩石圈的改造作用:来自北京西山南大岭组中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岩石学报, ./ (0) : NNE GNDD林舸,!"#$% Q#$")#,王岳军,等- .//F- 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热减薄和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H(M) : H GMF路凤香,郑建平,李伍平,等- .///- 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蘑菇云” 模型- 地学前缘, E (M) : PE GM/E马杏垣- MPHE- 中国及邻区岩石圈动力学图和说明- 地质出版社, 北京裴福萍,许文良,王清海,王冬艳,林景仟- .//F-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及幔源捕虏晶的矿物化学: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高校地质学报, M/ (M) : HH GPE吴福元,葛文春,孙德有,等- .//0-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地学前缘, M/ (0) : NM GD/夏琼夏,支霞臣,孟庆,等- .//F- 汉诺坝幔源橄榄岩包体的微量元素和 X1AV9 同位素地球化学:(=J* 的性质和形成时代- 岩石学报, ./ (N) : M.MN GM..F许文良- MPP.- 华北地台中部中生代的上地幔特征—富闪侵入岩中超镁铁质岩包体的证据-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E: MH G.D徐义刚- .//F-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 高校地质学报,0: 0.F G00M阎国翰,许保良,牟保磊,等- .//M- 中国北方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钕、 锶、 铅同位素及其意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F) :.0F G00H郑建平- MPPP-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幔置换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H.M%&"# ’!"()$)*+&# ,+-+&#[ 岩石学报.//N, .M (F)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