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几个误区.pdf
3页北京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并以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迎接年奥运会的来临如果以“日2008新月异”来比喻这些年北京旧城改造换容速度之快,绝不是夸大其词我们的确从长安街、平安大道、王府井、西单、白颐路(现改称:中关村大街)的改建中,感受到北京市领导对城市建设所下的的决心和投入之大我们家祖宗四代曾在北京城墙里边生活了一个世纪有余,直到多岁30才搬出城居住,我现在的教书工作又与城市历史有关系因此,这些年,总是抽空骑车去二环路以内的北京旧城转一转一方面,是重新找回并体味那孩提时的感觉,那是一种纯真的对人的生活空间与人际关系的爱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工作上的需要,需要给学生讲授北京城的历史、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名城的历史风貌为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形象地展现北京,除了现代化的建筑,我更多地是寻找、拍摄能够代表北京城市历史风貌的那些有价值的建筑物和街区,正是在北京老城区踏查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北京向现代化城市迈进速度之惊人,其换容之巨大和超速,让你感觉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强盛和领导群体关注经济建设的精神不过,也正是在北京城内外踏查的过程中,常常看到的新景观,胡同里听到的居民议论、骑车遭遇的现象等等,令我产生了另外一种感想,愿借此机会谈出来,与朋友们探讨。
误区之一:破坏北京城市历史上形成的街道格局,强行开辟穿城的快速交通线我们曾看到北京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交通规划图,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整个城市被横横竖竖若干条穿越城市的新辟交通干道分割得七零八落,东直门与西直门之间连通的大街将要飞越后海;前门外与和平门之间的大栅栏和琉璃厂地区,将被四条东西南北向的网格形街道重新切割;与之相对的前门外与祟文门之间的鲜鱼口至东兴隆街地区,依样被网格状的新辟道路切割;类似的街道网格还规划到内外城的每个区段,唯一还没有被骚扰的只剩下皇城围绕着的故宫、天安门和中南海了奇怪的是,难道只有这样一种方法才能改善北京城内的交通吗?难道有必要让大多数机动车快速穿越城市中心吗?目前,解决城市交通道路拥挤的问题,国外的经验是防止过多机动车入城,将机动车辆尽量堵在城外:开辟绕开旧城中心而行的快速路;在旧城中心区尽量利用公交车辆解决运输,而不是让私人小汽车任意进城;在维持原有街道格局和条件下,设计配置单行线,限制机动车;开辟步行街,在城市交通工具中逐步增加地铁的比重,特别是许多欧洲发达国家,他们也有很多被定为人类遗产的有价值的古老建筑街区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曾经毁掉过一些历史建筑,如今他们已经痛苦地认识到城市交通可以不断地改造、重复修建,而文物价值没有可逆性,拆了就不可能恢复。
所以,外国朋友现在特别关注北京城以及中国所有古城的改造,他们多次用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绝对不能全然不顾北京城原有的街道格局,任凭人们随意地改造如此下去,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将不复存在越是过多开辟穿城的快速交通线,越会吸引更多的机动车向城市里面钻,也就越增加城市内的交通堵塞并且招致最要命的危害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给古城风貌带来的破坏所以,其中的误区是强行开辟穿城的快速交通线误区之二:无限制地拓宽街道,并修建仿古建筑这个误区与前一个开辟穿城的快速道路有关连最近几年,北京城市街道正在逐步加宽长安街的展宽是北京规划建设 BEIJING CITY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2001.5DISCUSSIONS BY EXPERT专家侃谈 69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几个误区李孝聪当年为适应国庆节、劳动节阅兵与群众游行的需要文革”结束以后,这类的大型游行不多了,但是一些人们误以为象长安街那样宽的街道是改善城市交通的“必由之路”于是,第二条长安街“平安大道”建成了,街道宽至百米以上长安街展宽以后,街道两侧准备建造高大的现代办公大楼,街道宽度与两侧的建筑物体量上是相配的。
孰不知,平安大道的两侧政府办公机构不多,反而有众多具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文物部门表示不应拆除那么为了保持平安大道的历史传统风貌,只好在街道两侧修建仿古铺面房或四合院门楼与墙垣可是中国古建筑一般高度不会超过两层,误区就在这一宽与矮之间,实在不般配北京城原有的街道和胡同宽度是元朝规划大都时设计的,主街道一般宽米、胡同宽 ~ 米,每两条胡同2567之间的距离是米左右,在这样的空60间距离内建造四合院平房是最适宜的,人们可以隔街相望或凭门交谈但是今天的街道拓宽至百米以上,就是建造三、四层的楼房也觉得不相般配,更何况仿古建式的一、二层铺面房如果您站在门口向街对面望,大概除了能依稀辨认男女性别,人们就再也无法交流了城市的生活气息也就在这展拓的过程中一并消失了胡同加宽还有一个后果是老门面全部丧失现在街道的展宽是左右开弓,一律平均向外展出若干米可是过去盖房子讲求背风向阳,坐北朝南,大门一般都开在南边,也就是街道或胡同的北侧当然也有朝北的大门,只是宣贵人的好房子不多,比如,阜内大街,即将扩展为城市干道,街北侧文物多,建筑好,南侧差,好房子不多;如果向两侧等距离一展,所有的门面都没了,尤其是路北的建筑,好像光光地裸露着全身,一点儿遮盖都没有,平安大道改造时有人想到了这一点,匆忙建造一些低矮的围墙和墙垣式门楼来掩饰。
岂不知,那墙垣式小门是四合院里最低等的一种门的样式,与门后面高起来的正房就更不相配了现在“两广路”已经展宽了,“朝阜路”,“双直路”会出现怎样的景观说到底,还是决策者们少了些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薰染,城市建设怎能没有误区误区之三:过多开辟宽阔的封闭式街道街道拓宽加上封闭的中间隔离栏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机动车的行驶,提高了车速但是这种街道形式主要应选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郊区,具体到北京市,应当是二环路以外因为北京二环路以外的绝大多数地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逐步兴建的政府机关、学校工厂区或新居民区这些功能街区占地较宽呈块状分布,横穿街道的十字路口间隔比二环路内相对轻一点,可以修建封闭式道路,用过街开桥或地下道疏导入流二环路内因主干道两侧存在诸多小街和胡同出口,行人穿行拥挤,极不适宜改建成封闭式道路过宽的封闭式道路,带来的后果是导致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即使在二环路以外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倡导者忘记北京是“自行车王国”,宽阔的封闭式街道仅仅照顾了机动车的行驶十字路口右行的汽车每每阻挡骑车人前行,没有给骑车人留出充足的过街时间北京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在中关村大街的黄庄十字路口实行直行、左右行机动车辆与自行车分别控制和红绿灯管制,一度见效。
可是不久即难以控制我因每天经过该十字路口,粗略统计了红绿灯管制变换的时间周期:直行约秒、左行约1510秒,自行车直行绿灯 秒后,石行机3动车放行由于街道过宽且封闭,集中在十字路口的自行车甚多, 秒绝3对不可能通过,而放行的右转弯机动车则完全阻挡了后面的自行车前行于是自行车不再理会红绿灯管制,即便是红灯也照样前行,而这些违规的自行车又阻挡了对面左行或横向放行的车辆这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行车理应罚处,但是也真值得同情笔者曾经因遵守红绿灯管制,而几次遇到无法过街的尴尬局面,就连警察同志也爱莫能助最近,十字路口请了一些交通管理人员限制自行车违规,可终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街道展宽并不是好办法,一位出租司机曾说:“你就是八条行车线,照样会堵车,因为都想快点开,最后全堵在十字路口修建封闭式道路,需要建过街天桥或地下道疏导人流,可是诸位想到是否中国社会人口正在向老龄化趋进老人最担心过街上夭桥或下地道,近些年来因过街天桥或地下道跌伤的人数愈来愈多韩国这两年由于民众的呼吁,已经将许多封闭的街道重新打开,汉城设置了很多过街的人行横道,采用红绿灯管制,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不过,汉城没有北京这么多宽近巨米的街道,行人过衔很从容,人行横道和机动车、行人红绿灯分管制行得通。
北京的街道太竞,就雉预料了,而且人行横道设置间隔太短,又会影响行车的速度;汽车频繁的起停,增加了尾气污染北京规划建设 BEIJING CITY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2001.5DISCUSSIONS BY EXPERT 专家侃谈 70误区之四:城市快速通道与商业街并举平安大道两侧为什么建那么多的临街辅面房屋?为什么辅面房屋空荡闲置?许多关心首都城市发展的同志不断提出这个问题笔者有幸在平安大道改建前陪同业帅侯仁之先生聆听过规划师们的设想,由于平安大道的改建有一部分资金来自东城区和西城区政府投入,区政府希望通过平安大道建成后的商机得到回报这很容易理解问题是改建平安大道的初衷是开辟第二条横穿北京城的抉速通道从城市地理学理论上讲,城市快速通道与城市商业街的内涵是矛盾的如果预先没有设计停车泊位,在临街商店前停车必然挤占路面,影响交通而事实是设计平安大道临街仿古铺面建筑时没有将停车泊位考虑进去,却希望发展成商业街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城市规划师,因为他们也是奉命行事新辟城市街道能否建设成商业街,要从街区的历史背景和所在居民状况去考虑,北京城市商业与市场分布的历史演进轨道迹,有学者做过精当的分析研究,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网络布局设计也必须符合城市区位理论,并考虑居住民的行为模式,不然必定会造成浪费。
平安大道的中段是旧日的皇城北垣,衙署、府第、宅院、寺庙、湖泊为主,东西两段是近半个世纪才打通的,历史上没有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店铺,沿街居民的购买趋向是鼓楼、地安门大街、西四、新街口、北新桥和东四那里许多商店是多年煎就形成了,既有特色,I00路且不遥所以,平安大道两侧临街铺面房屋还会空荡闲置较长的时间据了解,北京城区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于土地开发,商业竞争太50大,引资心情太迫切,开发商提出的什么条件都答应,既破坏了文物,忽视了文化资源的利用,也没有按照城市地理学的理论来指导道路拓宽会导致卖地,以期回收投资平安大道存在城市快速道与商业开发的矛盾,这是一个教训而时下两广路的改造,仍然在步其后尘把城市建设寄托在土地开发商,渴望城市快速通道与商业街并举来招商引资是一大误区其实,目前开发商已经走入死胡同,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更将文物当成了负担,据我们调查,房地产商人最希望开发的地段往往是房屋比较整齐,质量高的大单位宿舍,绝无善心去改造住户拥挤的大杂院前门外大栅栏,核心区在廊房二条,生活条件差,居民希望拆;与区政府矛盾突出,交给开发商,前提就搞错了从今天的情况看,很多房地产开发是对单位公产所在建筑的重建,因为单位公产属于国家,国家有钱,个人没钱。
所以,居民杂院是不容易改的基于这个认识,如果现在的北京,或中国其他历史悠久、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被房地产商牵着鼻子走,由房地产商进行开发改造,那么这些城市所能留下的“老建筑”,肯定只会是一堆破烂,因为如果要老百性搬家,至少得付住户万元,所40以,房地产商绝对不会找人多的大杂院开发而那些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因为产权在机关单位手里,可以与房地产商交易,倒是先被拆除了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误区绝不止上述几个,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出现误区,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问题在于能否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努力克服误区,臧少损失北京是全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不仅有崇高的殿宇,也保存着各具风格的民间建筑,尤其是胡同里传统的北京住宅一一四合院这种住宅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和体现往日社会的伦理观念,衬托皇权的威严,同时也适应了亚洲东部的气候环境,在干燥的北方获得冬暖夏凉的效果北京的皇家宫殿、园林与民居四合院共同构成了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京城,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中是“首善之区”,京城的规划与形态是“天人合一”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与“美”的物质底蕴悠久的历史为北京留下了无数极具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名胜古迹无论是绵延于崇山峻岭之巅的万里长城,还是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园林,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完美的结晶。
即便您漫步在北京城风的街巷胡同之中,那座座门楼石墩、名人故居,都好象是向您无声地述说着历史,令人驻足流连今日的首都北京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持续发展的龙头,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