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的德国债务.doc
6页二十世纪的德国债务 二十世纪的德国债务二十世纪,德国遭受了两次战争,经历了痛苦的重建过程; 还经历了国家的分裂和统一,1949 年被分为东德与西德两个国家, 1990 年,东德与西德实现了统一统一后的德国虽然小于 1914 年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意志帝国,但它再次成为欧洲版图中最大 的国家,成为欧洲经济中最重要的国家分析二十世纪的德国债务, 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今日的德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凡 尔赛条约》和战争赔款 所有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都无 法仅仅依靠税收来为巨额的战争支出融资,每一个参战国都在不同 程度上求助于印钞机和借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所有参战 国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本文由收集整理西线,战斗最激烈 的法国和比利时,它们的农场和企业都遭受了严重破坏,它们要为 士兵和他们的家庭提供抚恤,这意味着巨额的金融债务 这就 是 1919 年的《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要求德国进行战 争赔款的背景当时德国还面临一个特殊困难,协约国可以使用美 国贷款为其战争支出融资,有些美国贷款是通过英国和法国间接进 行的,即英国和法国向美国借款,然后再向其他协约国提供贷款。
德国的战争债务则不同,轴心国成员都比德国更为贫穷,迫使德国 不得不扮演金融家的角色,所以,德国的战争债务是内债,即德国 政府欠德国人民的债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欧洲 战争结束时,战败国都会向战胜国赔款例如,拿破仑战争和普法 战争结束之后,法国都支付了战争赔款在一战期间,各参战国人 民都忍受了巨大的痛苦:物价上升、税收增加、食物短缺参战双 方的政府都向本国人民保证,在战争结束后,对方将会补偿损失 因此,在《凡尔赛条约》第 231 条款中,协约国宣称德国要承担战 争的金融责任,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协约国并不要求德国立 即付清全部赔款战争赔款被当作德国的一项债务 当时,赔款 义务是有争议的时至今日,关于战争赔款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 题欧洲战争的战败方通常向战胜方支付赔款,德国并不是接受了 一个没有先例的协定而且,战争罪(War guilt)条款,即《凡尔 赛条约》231 条款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为赔款提供充足的理由 协约国强调,德国及其盟国要为协约国政府及其国民遭受的全部损 失负责 很多人反对《凡尔赛条约》的赔款条款,其中的绝大 部分都反映在凯恩斯的著作中很多人都是从凯恩斯的著作中读到 了德国赔款问题,好像他是一个不带偏见的观察者,事实上,凯恩 斯是参加和平大会的英国代表团的顾问,当时他的观点并未被大会 采纳,后来,他一直反对《凡尔赛条约》的赔款条款。
关于赔款的很多讨论都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伦敦赔款支付计划(1921)给 德国出示的票据是 1320 亿马克,德国政府将偿还价值 500 亿马克的 两类债券(被称作 A 债券和 B 债券)赔款委员会被授权发行 C 债 券来偿还其余部分,但是,在赔款委员会认定德国经济能够承受这 一额外负担的情况下,才要求德国偿还这些债券C 债券具有政治 意义,但没有人指望这些债券能够被发行或偿还 这一赔款义 务与其他国际债务基本相同,德国政府必须通过征税来筹集资金; 这一债务不同寻常的地方是德国不知道它是否必须偿还 C 债券,同 时,德国认为,它也许可以不必足额偿还 A 债券和 B 债券美国关 心的是德国赔款是否能够偿还它曾经给英国和法国的贷款尽管英 国是《凡尔赛条约》的签署国,但它很快失去了对赔款的热情,到 1922 年,只有遭受损失最大的法国和比利时还在坚持战争赔款必须 支付 凯恩斯关于赔款问题的著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凯恩斯 所言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凯恩斯宣称,赔款要求远远大于德国的 承受能力,其结果很可能摧毁德国乃至欧洲经济但这样的事情并 没有发生,德国从未足额偿付 A 债券和 B 债券赔款义务给德国经 济造成的破坏仅仅来自赔款总额的不确定性。
凯恩斯强调的第 二件事情具有经济学意义,但与这段历史没有关系A 债券和 B 债 券的偿付金额被确定为每年 20 亿金马克,另加德国出口价值的 26%最初的金额是通过估计德国的偿付能力确定的,至少考虑了 转换能力后来的两次,以及与赔款有关的贷款计划 1924 年制定的 道威斯计划(Dawes Plan)和 1929 制定的扬计划(Young Plan)都 大大减少了这一数额凯恩斯担心德国人如何能够把征税所得到的 马克转换为支付赔款所需要的法郎和英镑不幸的是,货币转换问 题主导了关于赔款的经济学研究,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 德国本来可以通过将其生产性资产转移到法国人名下的途径来向法 国赔款这个方法在政治上看似不合理,在技术上却是可行的这 也说明了关于赔款争论中转换问题的重要性 二、两次战争之 间的债务 还有一些问题也阻碍了赔款进程,其中包括德国税收 体系改革所遇到的困难、德国的政治动荡,以及德国政府多次试图 逃避战争赔款这些额外成本造成了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为 了稳定德国经济,协约国成立了以当时的美国预算局主席查尔斯 G道威斯名字命名的道威斯委员会1924 年 4 月, 道威斯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即筹集一笔大约 8 亿马克的国际 贷款,用来稳定德国经济,同时,重新安排了赔款支付计划,减轻 债务负担。
道威斯计划还把德国国家银行(REichsbank)即德国中 央银行置于国际监督之下此前,迫于政治压力,德国国家银行曾 经大量印制货币强化德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为了使债务人相信,德国不会再次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当时恢复德国经济需要大量的私 人贷款,而低通胀是获得私人贷款的关键道威斯计划的一项重要 金融创新是把付款问题与货币转换问题相分离,即要求德国政府通 过增加税收来支付赔款,同时把货币转换的决策权交给了协约国的 一个机构 道威斯债券以相对小的面额分成几个部分发行,投 资者可以购买美元、英镑、瑞士法郎等不同币种的记名债券,并且 用这些货币进行支付这使得该债券对中小投资者更具吸引力道 威斯债券的美国部分中所包含的黄金条款成为战后的一个严重问题 如果一笔贷款包括黄金条款,意味着借款人承诺偿还的美元数额与 债券发行时相应数量的黄金等值在道威斯债券发行的时候,1 美 元等于 1/20 盎司黄金,1000 美元债券等于 50 盎司黄金 事实 上,道威斯计划实施顺利,部分原因是国际贷款大量流入,这些贷 款主要来自美国,很多美国银行受赔款问题解决的激励而提供贷款 但是,到了 1928 年,代表协约国监督赔款支付的帕克吉尔 伯特担心德国政府的财政问题,于是,在 1929 年召开了以欧文 扬为主席的另一次协约国大会,制定了扬计划。
扬计划包 括了另外一笔贷款和赔款支付的短期减免,明确了德国必须无条件 支付的总额 1930 年的扬债券与道威斯债券一样,也是分为几 个部分发行的但与道威斯债券不同的是,扬债券的每个部分都附 有黄金条款,即德国政府同意按照 1930 年的瑞士法郎、美元等货币 的黄金含量,支付与之价值相等的货币这些黄金条款是多余的, 二十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出现之后,一些国家正在考虑放弃金本位制 度扬贷款推动了国际清算银行的成立,方便了各国中央银行与国 际金融机构之间的结算,国际清算银行最初的任务是处理与扬债券 有关的清算业务 德国人希望利用扬计划来减少协约国的赔款 要求,但事与愿违为了付款,德国人必须增加税收,并把收入转 换成外国货币扬计划仅仅持续了一个很短的时期1931 年 6 月, 美国胡佛总统提议,所有的战争债务和赔款都延期一年,而到了 1932 年 6 月,赔款债务被取消了 三、德国各州发行的债务 《魏玛宪法》强化了德国联邦宪章,在二十世纪 20 年代,德国的每 个州都拥有较大的财政自主权,包括在国内外市场发行债券的权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行债务和赔款显然是联邦政府的任务,联 邦政府最初并不直接控制各州政府借债。
到二十世纪 20 年代末,德 国州政府的借债已经十分庞大了 战后,德国政府试图利用当 时的税收体系下无法持续的养老金和州政府薪水换取社会稳定州 政府支出的全部收入比例从原来的 14.5%提高到 24%这个问题出 现在联邦层面和几个州(包括最大的普鲁士)地方政府借款的主 要目的是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交通和公共基础设施 1932 年,洛桑会议正式解除了德国的赔款义务,但是,其他债务将 继续保留1933 年,在纳粹掌握国家权力之前,德国就已经采取措 施限制对外债的偿付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不同,德国难以放弃金本 位制度,因为马克过度贬值不利于其国际收支平衡和偿付外债 在二十世纪 30 年代,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少对外国人 所持有的债券的偿付,有些甚至禁止转换支付,即债券持有者将收 到马克,政府却禁止将这些马克兑换成为另外一种货币其他债券 持有者收到的是代表为支付利息的新债券到二十世纪 30 年代末, 德国政府停止对绝大多数外债的偿付,并禁止向私人债权人偿付外 币记名债券 拖欠的代价十分巨大拖欠道威斯债券、扬债券 以及两次战争之间的其他债务影响到了众多投资者,由于这些投资 者主要集中在美国,造成二十世纪 30 年代美国与德国的关系恶化, 以及 1953 年的债务清算。
四、战后债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时,德国被分成了四个占领区,分别由英国、法国、美国和前苏 联管辖占领者要负责占领区内平民的生活供给在国际法的框架 下,占领者有权将此类援助当作被占领国政府的债务,并希望在该 国主权恢复之后得到偿还美国和英国的支出远远超出了基本生活 需要 马歇尔计划提供了第二批贷款马歇尔计划是在 19481951 年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对生产设施的投资,来促进经济 长期增长马歇尔计划包括了大量援助,有些援助是以贷款的形式 提供的 五、伦敦债务协定 二战后,德国和西方占领国都 在考虑如何解决德国巨大的外债问题在这些债务中,有一部分是 战后援助,大部分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债务1949 年,英国、法 国和美国把三个占领区合并成了联邦德国,这三个国家坚持德国恢 复主权的条件之一是必须解决其外债问题为此,债务国各方在伦 敦召开会议,并于 1953 年签署了伦敦债务协定 德国人有他们 自己的理由来处理与外国债权人的关系德国经济一直依赖出口, 并急需外国资本流入来发展工业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债务拖欠将德 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复杂化,从而使得额外的私人贷款几乎成 为不可能。
债权人利用他们的政治力量阻止从德国进口商品,以迫 使德国偿债,而且没有人愿意向一个信用如此糟糕的国家提供新贷 款解决债务问题不仅是对德国过去的清算,也是德国实现与世界 其他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西德总理阿登纳承认,德国应该 负责解决绝大部分,但并非全部的德国外债第一,德国负责偿还 两次大战之间在德国发行的全部公债,包括中央政府、若干个州政 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以及拖欠其他国家政府和私人的债务第二, 联邦德国承认德国的私人债务人所欠的债务关于私人债务,德国 政府不承担偿还义务,但要建立一个机制来确保偿还,这些债务必须被包括在整个计划之中,因为私人债务的偿还会影响德国的货币 转换能力第三,德国承认德奥联合时期奥地利政府所欠下的债务 第四,联邦德国承诺偿还占领区治理与救援计划和马歇尔计划下的 预付款 德国并不是第一个拖欠外债的国家,但其偿债情况非 常复杂德国被分裂了,第四个占领区一度成了苏联的傀儡国,没 有参加伦敦协定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希望西德居民承担全部债 务,他们并不关心在 1928 年欠他债务的城市属于英国占领区或苏联 占领区但是,要求两个继承国中的一个国家承担全部债务显然是 不公平的。
此外,一些欠债人已经不存在了例如,普鲁士已经解 体了其部分领土在战后被划分给了波兰和苏联,大部分在东德境 内,谁来承担普鲁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