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例说虚拟故事在历史概念教学中的运用.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0193707
  • 上传时间:2017-10-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例说虚拟故事在历史概念教学中的运用———以第 10 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为例刘晔【设计思路】岳麓版必修 II《经济成长历程》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 10 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分三个子目:“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经济特权”“大量洋货涌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各子目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有递进关系教学重点是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主要包括瓦解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本课纵横古今中外,概念性强,对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认知上存在很大困难照本宣讲或纯粹的文字材料堆积,不但枯燥乏味,也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能让学生在真实感悟中深刻理解历史如果在遵循教材所选择、所呈现的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修改,通过创设新情境,将故事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历史思维,在直观感悟和理性分析中理解历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课标的研究,对教材的分析,我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这样的理解:本课知识的内涵就是“一个重心和两条基本线索”一个重心”即指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两条基本线索”即指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基于这一认识,我对本课进行设计:教学将围绕“一个重心和两条基本线索”,设计两个虚拟人物和六段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曲折过程和近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理解传统经济瓦解的原因、途径和结果设计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展现“英国的织布工厂”和“中国的手摇纺车”两张图片,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所学知识教师:本课是教材第 10 课,前面 9 课主要介绍两大主要内容:一是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二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世界市场形成工业革命后英国纺织业进入到机器生产阶段,生产形式由手工工场发展为工厂(见“英国的织布工厂”图)曾经辉煌的中国纺织业,直至 19 世纪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摇纺车阶段(见“中国的手摇纺车”图)在西方先进机器的碾轧下,中国传统手摇纺车的命运如何?在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强大冲击下,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和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又产生怎样的巨大变化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人物的经历和见闻去感受历史的沧桑变化设计意图:本课内容处于前后相承和中外关联这样一个关节点,两张图片典型地反映了 19 世纪初中国和英国棉纺织产业迥然不同的发展状况通过图片折射出历史的复杂变迁,使学生能 够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这一历史概念放置于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冲突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下考察。

      ◆一个洋人的经商故事故事一:“门户初开”时隔五年之后,1843 年英国商人约翰第二次来广州,他首先到粤海关咨询进口商品税率标准,工作人员 向他提供了一份最新资料:货物 单位 1843 年前旧税率1843 年新税率降低百分数棉花 担 24.19 5.56 77.02棉纱 担 13.38 5.56 58.45头等白纱布匹 29.93 6.95 76.78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 73.19朋友马丁长期在华经商,告诉他:“现在在中国经商更安全了,你就放开手脚干吧 同时,马丁建议约 翰去上海看看,他觉得那里的经商环境更优越教师:与五年前相比,1843 年约翰的经商环境有何变化?试说明你的理由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暂时维护了落后的小农经济鸦片战争爆发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在英国的炮舰轰炸和廉价商品冲击下,清政府终于门户洞开设计意图:以故事为铺垫,启发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了解外国商品输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得出结论:协定关税,“ 值百抽五 ”;五口通商,区域扩大;领事裁判,司法偏袒;设立租界和割地,拥有“ 国中之国 ”。

      故事二:“美梦破灭”约翰在上海经营了三年,收益颇丰但 1846 年他扩大经营的计划遭受挫折:一方面,新增进口的洋纱和洋布销路不畅他很快 进 行调查, 发现五个通商口岸市场上这类商品太多,竞争太大;另一方面,他第一次从英国进口的绅士礼帽几乎完全没有市场,但他实在不明白,那些中国人戴着破毡帽匆匆涌进了隔壁的烟馆,却从不理会他的绅士帽1848 年约翰决心回英国,他要向议会议员反映,英国政府提供给商人在中国的发展空间还很有限教师:约翰的经营计划为何会遭受挫折?你能给他一个答案吗?设计意图:利用故事让学生由表及里思考西方经济美梦破灭的原因从故事本身,学生可以得出其直接原因:洋货输入过多,市场并未扩大;销售策略盲目,不符合本土情况;鸦片泛滥,大量 银两注入其中结合所学知 识,学生最 终了解其深层背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故事三:“黄金时代”1860 年,约翰在伦敦了解到远东战事已经结束,但是对于是否重赴中国依然举棋不定这天报纸上的一 则新闻引起了他的关注,他敏锐地感觉到,英国商人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于是,他准备伙同弟弟并带上正值青年的儿子前往中国,这 次他准备把货物运往湖北汉口1858 年《天津条约》明文规定:中国母口关税率为 5%,洋货运销中国内地只需一次交纳 2.5%子口税,免收其他内地税,而中国土货则照旧纳税。

      教师:子口税有何特点?这一税制的推行有何后果?子口税是一种专门针对外国商品的内地税,具有一次性和低税的特点洋货凭借低微子口税特权充斥中国城乡市场,中国商品市场进一步向列强开放设计意图:通过对子口税的特征和可能带来后果的剖析,使学生认识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 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陆,中国市场进一步被动开放,中国海关进一步丧失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教师:在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阵痛?设计意图:简单小结上述三则故事内容,达到启疑、过渡的目的◆一位旧中国农民的回忆:回忆一:“家境中落”我 1839 年出生于上海市郊,那时家境还算不错,生活还算稳定,父 亲耕三亩地,母亲纺纱织布帮补家用但到五岁那年,母 亲终 于放弃了她那心爱的木制纺车因为 洋布质地细腻,价格也只及土布的三分之一,洋布几乎垄断了上海市场这样,家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那三亩地上 邻居家情况更糟,全靠纺织土布过日子,“濒临 破产” 教师:展示图片材料:“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生产”展示文字材料:据当时人(1846 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设计意图:用故事描述近代中国家庭的阵痛,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通过对图片与文字材料内容的分析、对比,透视中国传统经济的巨变,理解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家庭小手工业破产,家庭生产由“男耕女织”演变成“男耕女不织”,这是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重要标志和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也逐步由沿海扩展到内地这样的材料及分析、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一方面理解中国小农经济瓦解的原因和途径,另一方面理解这一变化的基本特征,即渐进性、长期性、复杂性回忆二:“茶农受迫”大姑嫁给了浙江一位茶农,前些年形势很好,洋人大量收购,她家的茶叶很快脱销近三年,姑丈与同乡的几十户都买山扩大种茶面积今年浙江茶叶丰收,但是新茶上市后洋人却百般挑剔,还放言说印度和日本的茶叶质优价廉看着茶行和茶农的货物堆积如山,姑丈心急如焚,只好低价出售师:展示图表:1871~1893 年茶、丝、棉的出口情况年份 茶(担) 丝(担) 棉花(担)1871-1873 1,022,159 37,529 8,4861781-1883 1,238,145 39,345 17,4731891-1893 1,055,064 59,946 290,417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图表信息促使学生质疑:在西方廉价商品大量涌进中国的同时,中国茶业、生丝、棉花等 农产品大量低价出口?在思考和 质疑中,师生经过充分讨论逐渐豁然:(1)洋商操控市场价格,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经济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2)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成分减弱,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回忆三:“二叔办厂”二叔念过十年书,是家族中最有文化的,在我出生那一年去了广州今天父亲很惊喜地收到二叔的来信,信中说:这二十多年,他一直忙于做买卖,把洋布 销往农村,又从农村收购茶、丝和棉花 现在他积蓄了一大笔 钱,准备买机器回家乡自己开缫丝厂二叔回乡办厂的消息在村里引起了很大争议,长辈们担心男女同厂做事有伤风化,还有人担心工厂的机器声会坏了风水,而残剩的几户缫丝小作坊主更忧心今后的生计教师:以二叔为代表的新社会阶层代表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新办的工厂与传统手工作坊有显著不同:引进和使用机器生产;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生产效率提高小农经济破产提供了劳动力,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提供了原材料当然小农经济和小农观念还很浓厚,民族工业步履艰难设计意图:揭示小农经济瓦解的又一后果:中国民族工业艰难起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习俗观念是先进与落后并存,殖民侵略造成的历史沉沦和新经济政治因素的萌发并举,历史的车轮 在颠簸中前行设计原则】通过以上设计与课例分析,我认为,虚拟故事在历史概念教学中有特殊作用:从直观感悟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概念回归具体历史情境,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有鲜活的人、物、事的依托,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象化和生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深刻透视抽象的历史。

      当然,虚拟故事不等于虚假故事,作为历史教学中虚拟故事,其创作和运用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技巧就本课故事设计而言,笔者在注意材料的掌握与研读、体会与理解的同时,并按照以下四个原则来创作和运用1)重视故事的文学性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创作,教师在故事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语言简练,不拖沓累赘,重视局部细节的刻画,体现故事的趣味性、通俗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主要环节设置场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线索清晰,整体结构严谨在本课的故事设计中,我用两个人物作导引,把六个情景串成两条发展线索:洋人经商的三则故事反映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三个阶段性变化,而中国农民的三则回忆揭示了中国传统经济瓦解的过程和影响这样,学生在对历史情境或事件的具体感悟中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2)重视故事的历史性首先,作为历史教学中的故事,必须是对真实历史的描述和再现,故事的创作应该要有相对严密的历史依据,不能违背历史本来“面目”,否则会造成史实和认识混乱,违背历史教学求真求实的精髓在故事创作中,教师应尽可能研读史料和教材,尤其是涉及具体年代、地点和历史事件的细节与要素,一定要仔细推敲用词的准确性,反复求证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其次,虚拟故事应该通俗但切忌庸俗,应该充分反映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背景,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展开。

      如“黄金时代”中的“他敏锐地感觉英国商人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于是,他准备伙同弟弟并带上正值青年的儿子前往中国”叙述,是通过人物的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西方列强的贪婪和对中国传统经济命运的担忧,“敏锐”“伙同”等语言暴露侵略者的伎俩和野心,“黄金时代”反映洋货涌入,“青年的儿子”预示列强侵略不断增强的趋势又如在“美梦破灭”中,外国绅士礼帽和中国破毡帽并存,这既是近代社会习俗的真实写照,更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缩影,学生在对社会底层习俗的感知中潜移默化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特征3)故事必须与史料有机结合作为高中历史课程,仅仅有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历史材料结合,这样才更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历史味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任务明确,我们提供的文字材料不宜过多或过于艰涩,应该以图片、表格或简洁文字为主,减少纯文字的阅读量,留足时间让学生体验、思考和讨论,教师亦可通过巧设悬问积极参与其中在本课设计中,故事与材料有三种结合方式:第一,以故事作铺垫,引出具体历史材料;第二,有的故事或描述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