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资料汇编2.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0193695
  • 上传时间:2017-10-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6.5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资料汇编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 【宋神宗的年号】 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脱】 衣欲 【想】 睡,月色入户 【门】 ,欣然 【愉快地】 起行念【想】 无与为乐 【游乐】 者 【的人】 ,遂 【于是】 至 【到】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也】 未寝 【睡觉】 ,相与 【共同,一起】步 【散步】 于中庭 【庭院】 ‖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 【水生植物】 交横 【交叉错杂】 ,盖 【表原因】 竹柏影 【影子】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只是】 少闲人 【清闲的人】 如吾 【我们】 两人者耳 【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看到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便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练习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三个方面的内容:夜游的缘由;‖月夜景色;‖夜游的感受 2.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3.阅读理解 (用原句回答)(1)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中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记叙的句子:元丰十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5)描写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的妙处答:“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5.本文文字极少,但却内容丰富,读课文回答: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引发兴致 夜游的背景: 月光美好的夜晚 夜游的心情: 欣然 6.如何理解闲人?答:“闲人” ,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7.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8.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这是什么写作方法答: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9.文中写“竹柏影” ,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什么!答:描写月色的轻盈荡漾 10.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答: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被贬官黄州,心情抑郁,仍思进取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答:(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2.试从文中记叙的部分找出记叙的要素答:(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承天寺 (3)人物:“我”与张怀民 (4)事件:月夜赏景 13.“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欣然的意思是高兴地样子。

      作者虽被贬官,但仍能高兴的赏月,可见其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14.“月色入户”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拟人生动地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的心情,悄悄地进门来与他做伴15.从“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可以想象庭院中到底有没有水?说明原因答:这是写景的句子作者运用比喻把在月光照耀下的庭院比作一片明汪汪的积水,空明澄澈又把竹柏印在地面上的影子比作在水中漂游的藻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月色皎洁,庭院空旷的景象,一动一静,富有情趣所以,庭院里并没有水,而是用水来打比方16.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点睛之笔是:闲人17.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给本文划分结构并写出层意[答]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景物描写‖抒情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18.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19.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答]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 ,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小石潭记 ◇柳宗元从小丘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行 【走】 百二十步,隔篁 【丛生的竹子】 竹,闻 【听】 水声,如鸣佩 【玉佩】 环 【玉环】 ,心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之 【音节助词,无义】 伐 【砍伐】 竹取 【 开出】 道,下 【名词作状语,向下】 见小潭,水尤【特别】 清洌 【清澈】 全石以 【表承接,不翻译】 为底,近 【靠近】 岸,卷 【翻卷】 石底以出,为坻 【小石礁】 、为屿 【小岛屿】,为嵁 【小石磊】 、为岩 【小石岩】 青 【青葱】 树翠 【翠绿】 蔓 【茎蔓】 ,蒙 【覆盖】 络 【缠绕】 摇 【摇动】 缀 【连缀】 ,参差 【长短不齐的样子】 披拂 【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 【大约】 百许 【表示约数,左右】 头,皆 【都】 若 【好像】 空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游 【飘游】 无所依 【依靠的东西】 日光下 【名词作状语,向下】 彻 【射透】 ,影布 【映】 石上,佁然 【愣住的样子 】 不动;俶尔 【忽然】 远逝,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 。

      似 【好像】 与游者相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乐 【逗乐】 潭西南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方向】 而 【表修饰,不翻译】 望,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 折 【曲折】 蛇 【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行 【爬行】 ,明灭 【或现或隐】 可见其 【那】 岸势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 【相互交错】 ,不可知其 【它】 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 合,寂 【寂静】 寥 【高远空旷】 无人,凄 【使动用法,使……凄凉】 神 【心神】寒 【使动用法,使……寒冷】 骨 【骨节】 ,悄怆 【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幽邃 【深】 以 【因为】 其境 【环境】 过清 【凄清】 ,不可久居【停留】 ,乃 【于是】 记之而去 【离开】 同游者 【的人】 :吴武陵,龚古,余 【我】 弟宗玄隶 【随从】 而从 【跟随】 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翻译全文从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戴的玉环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 (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潭)有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磊、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 (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练习1.作者从游鱼、日光、鱼影三个方面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话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理解填空⑴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 “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⑵文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所写的对象是“小溪” ,从“下见小溪”可以得到印证以此描写潭水的清澈,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的那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4.“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答]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5.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答]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他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6.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答]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 120 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9.永州之贬,一贬就是 10 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答]“祸兮,福之所倚 ”困顿之时,仍不懈的探索,书写性灵,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会留下瑰丽的一页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晏子将 【将要】 使 【出使】 楚楚王闻 【听】 之,谓 【对……说】 左右 【近旁的人,近侍】 曰:“晏婴,齐之习 【熟练】辞 【言辞】 者也,今方 【将要】 来,吾欲 【想】 辱 【侮辱】 之,何以 【即以何,用什么办法】 也?”左右 【近旁的人,近侍】 对【回答】曰:“为 【相当于“于” ,当】 其来也,臣请 【请求】 缚 【捆绑】 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