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doc
5页《莫须有先生传》读后感2002 年 3 月 15 日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乃有邮筒寂寞邮筒 PO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 X,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这是废名的诗:《街头》 抒写他在都市街头行走时偶然感发的寂寞这寂寞感超出了诗人个体意识,洋溢到整个世界中去我时常以为寂寞真是一个很高卓、很深奥的字眼儿,并不是象乱用它的人们所体会的那么浅陋世人喜欢用大隐隐于市来掩饰自己与世俗根本挥之不去的那层纠结,然而所谓的恬适、超然,早已大多不过是一种造境了工业时代的有情天地,入到诗中,不免走样在胸中另有丘壑的人看来,乃这样空洞,这样无所挂碍我想,这就也许就是 寂寞了吧其实写都市新感觉不是废名的擅长,他倒更象是一个 乡隐,笔下总透着那种对田间生活的熟悉和热爱研究者们往往喜欢谈论他的《桥》 、 《枣》 、 《竹林的故事》等等的确,作为苦雨斋四弟子之一,废名把周作人讲求冲淡、含蓄的文艺主张实践到了小说领域,所营造的那个梦一样的世界,乃是他留给读者们最深的印象了然而我却更钟爱《莫须有先生传》 1927 年,张作霖决定将北京大学改名为京师大学堂,还在北大英文系读书的废名愤而休学一年,避居西北黄旗村。
30 年代初,他每年都卜居西山,从事写作,其中就完成了这部以 1927 年的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 起初连载于《骆驼草》杂志,1932年 12 月由上海开明书店以单行本出版在小说的第八回继续讲上回的事情里,莫须有先生给他的房东太太一张印有张作霖小照的邮票,随后即说:……你看,张大元帅,不久听说就要给日本人炸死了这是全书唯一一个带泄私愤意思的情节,却使得莫须有先生的形象添了分算命先生的神气算命先生之所能,在于预说吉凶的方技然而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 1 废名是被周作人视作文章已近乎道 2 的后进作家所以我想,前面引文也许在别的作家那里还算是俏皮,在废名小说里出现就总是败笔了吧何之谓近乎道知庵老人夫子自道其文章境界属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细揣摩之,行走坐看之间,还是有一个有穷尽、有起始的天地时空在,有一个因处境变更而变化的主体在,不能到达得闻天籁的自由而周作人又是这样对《莫须有先生传》大加赞赏:莫须有先生的文章的好处,似乎可以旧式批语评之曰,情生文,文生情这好象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他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被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
3 周作人这里说的还只是因情设文,披文入情中国传统文学更讲求的是文以载道,道以文显 《莫须有先生传》一书十五章,叙述莫须有先生西服骑驴下乡生活,与三五村妪的日常交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庄周淘潜妪与假语村言并出,又能做到不执守一言,长于语语打破后壁庄子所谓和以天倪,孔子所谓无可无不可,至少在创作者心胸里,是将之立为作文之道的只有如此,才会给读者一种阅读流水文章的感受,能够随物赋形,而又不离不即,始终书写而又涂抹着那水上的文字第三章名曰花园巧遇,倒不是旧小说中的才子遇见小姐,而是莫须有先生撞见正在杏林中解溲的房东太太因为那个作文章的家伙弄笔头,两国交兵,先通姓名,于是尚未租房先已有房东太太,而房东太太不待莫须有先生自报家门也就知其名姓了俗见以为刘老老大观园小便的事情也未免太伤风雅,惟其不知道在屎溺的道理道家的思想本来认为物之间没有界限,所谓的物际,只是名谓的不同4 ,因而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见面可以莫逆于心,也就不是那么荒诞的了有趣的是,废名的好友卞之琳,在很多年后的回忆文章中,关于《莫须有先生传》 ,先就是第六章的这么一句入厕的描写:莫须有先生脚踏双砖之上,悠然见南山5 装疯卖傻,带几分魏晋的狂放。
虽然近乎道,但是并未免于有情作者借莫须有先生之口说:唉,人生在世实在就应该练习到同讲故事一样,同唱戏一样,哀而不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一切关系都能够不过如此,恋爱也好,亡国也好,做到真切处弃甲丢盔,回头还是好好的打扮自己话是这么说,可弦外之音满透着激愤于悲哀,本来道在屎溺似乎是一种解脱的轻盈,一种齐万物生死的自由然而莫须有先生命名了那茅司见山斋之后,回眼瞥见其后的墙隅大有塌台之势而逃了出来,终究要感叹一点儿不可超越的沉重了废名的小说是有一种沉重的,鲁迅说:可惜的是大约作者过于珍惜他有限的 哀愁,不久就更加不欲象先前一般的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有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6 鲁迅只是申明了哀愁表达的含蓄,不能被率直的读者理解这不见得是一种责语只是现代文学研究对革命、反抗之类的话语过分强调,往往使得很多需要深细体味的东西不那么容易受到珍视作者又借莫须有先生的口说:人籁其实也就是天籁,因为它未曾理会得你也,且问,我何以就小窗风触鸣琴弹了一个哀弦呢?何谓天籁庄子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人的哀愁系乎时代精神、社会性格,却也关乎天地阴晴,生命盛衰,它也有使其自已的地方。
关注自身感受,不问天下吉凶,若无其事,不平则鸣,然而一切的意思、文字、声音、典故,又都难以给它定出一个代表的含义来读者如同在桃花林前看落英,一不留神,就不再能踏进原来的河流了这篇小说的结尾曲终奏雅,以一个纯洁少女的死之神圣洗净了所有的疯言呓语生死之岸来回一遍,才有乐天知命于是春秋以获麟终, 《莫须有先生传》至此也就可以付丙了那么莫须有先生其人其事,究竟起于何由,终于何处他不是东方的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也不是今世的漆园吏、彭泽令他是一个京派文人以一身禅机道心,于某时某地和一场春秋大梦的偶遇,用莫须有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世界正同一个人的记忆一般大小1《庄子·应帝王》 2《莫须有先生传·序》 3 同上4《庄子·知北游》: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5《冯文炳选集·序》 原文应是:莫须有先生蹬在两块石砖之上,悠然见南山,境界不胜其广6《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