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学习上瘾的十个法则.doc
9页让孩子学习上瘾的十个法则2010-11-26 15:35:33| 分类: 成功家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能让孩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一直是家长和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也有他们发展的心理规律,本书通过介绍儿童心理研究的规律和方法,使家长和老师根据孩子心理发育的规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和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使得孩子从爱玩耍自然发展成为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有用人才 让孩子学习上瘾的十个法则:法则一、抓住孩子早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法则二、让孩子像爱玩那样热爱学习;法则三、只有擅长学习,孩子才喜欢学习;法则四、情商保证智商更大的发挥空间;法则五、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控制力;法则六、鼓励和赏识使孩子愿意完成学习任务;法则七、帮助孩子调整学习压力,愉快而有效地学习;法则八、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孩子的学习;法则九、发现和发挥孩子的优势,让孩子渴望出类拔萃;法则十、让责任、理想和信念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法则 1 抓住孩子早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1 孩子的注意力从平衡觉的训练开始 有个孩子出生时胎位不正,难产,而且老人带孩子怕危险又没让孩子爬,总是抱着孩子,上学后发现孩子注意力特别不集中,不喜欢好好走路,爱跑步,但是一跑就爱摔跟头。
老师说的话记不住,上课不能遵守纪律,爱做小动作,爱说话我们都怀疑他是不是多动症!我们该怎么管教这样的孩子? ◎ 一位家长 家长在对孩子早期训练时更喜欢训练孩子认字、算数、背儿歌、背古诗等,但是,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他就不能够把你教的知识记住,也不可能坐下来好好听讲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注意力与大脑前庭平衡能力有关 前庭器官是大脑中的重要器官,控制人的重力(地球引力)感和平衡感人对重力的感受、判断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控制身体的平衡,方向感、距离感的正确掌握,以及翻、爬、坐、站、跑等行动都与前庭器官有重要关系前庭平衡功能失调的孩子表现为:左右不分,方向感不明,经常磕磕碰碰,喜欢爬高,绕圈子跑,旋转不晕,怕走平衡木,等等在学校里表现得好动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喜欢捉弄人,浮躁,爱发脾气,缺乏自信心等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挑三拣四,很难与他人分享快乐,也不愿和他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这样的孩子自己学不到东西,也影响课堂秩序,让老师感到头疼造成前庭平衡功能失调的原因有:胎位不正,早期活动量不足,爬行不够,长时间使用学步车,对孩子的运动限制保护过多等。
家长可以根据下列行为来检查孩子是否有前庭平衡功能失调的问题 1.特别爱玩旋转的凳椅而不会晕 2.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而不晕不累 3.虽然看见但仍经常碰撞别人,桌椅、柱子、门墙 4.行动时双手协调不良,常忘记另一边 5.手脚笨拙,容易摔倒 6.俯卧地板或床上时,头、胸、颈部抬高困难 7.爬上爬下,跑进跑出,不听劝阻 8.不安地乱动,东摸西摸,不听劝阻,处罚无效 9.喜欢惹人,恶作剧 10.经常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喜欢背诵广告用语 11.左右手都用,不固定使用哪只手 12.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穿反 13.对陌生地方的电梯或楼梯,不敢坐或动作缓慢 14.组织力不强,经常乱丢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对孩子前庭平衡功能的训练应从怀孕时开始胎儿在前 3 个月主要是发育大脑神经系统,但此时的妈妈都比较紧张地“保胎”而很少活动,有的孕妇在床上要躺好几个月其实,在整个怀孕期间孕妇都应该适当地活动,如散步、做一些家务等孩子出生回家后,每天都可以做几秒钟的俯卧抬头、头竖直等训练适当地摇抱孩子,不要老让孩子躺在床上看天花板3 个月开始训练孩子翻身,6 个月开始训练孩子坐,7 到 8 个月开始训练孩子爬行。
据调查,现在有不少孩子没经过爬就学走路,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充分的爬行训练与孩子的注意力、动作协调性、语言能力等关系密切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过早使用学步车,不要超越爬行阶段12 个月时训练孩子走,然后逐步训练孩子跑、跳、单双腿蹦、上下台阶、走平衡木、坐滑梯、跳绳、拍球、坐旋转游戏车等活动能力 法则 1 抓住孩子早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2 孩子的本体感训练与动作的速度和协调性 我的孩子是早产,小时候身体不好,爱生病,我们就怕他感冒,所以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少让他外出活动他的手脚很笨拙,动作缓慢,起床、吃饭都不着急,作业每天都要写到很晚,不管怎么说、怎么奖励和惩罚都不管用,我们该怎么样让他动作快起来? ◎ 一位家长 有些家长来咨询:为什么孩子动作特别慢,写作业拖拖拉拉、边写边玩,自觉性、自制力特别差?这些问题与孩子的本体感发展障碍有关系,而不是学习态度问题,所以,家长怎么严厉地打骂孩子都没有用,而是需要心理训练和心理治疗 本体感是指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例如,对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协调,手耳协调,身脑协调,动作灵活和灵巧,等等如果大脑对手指肌肉控制不好,孩子写作业当然要慢,写字写不好,容易出格手眼不协调的,看到的和写出来的就会不同,常出现抄错数,写字颠倒等问题 手耳不协调的,听到的与写出的不一致,听写就容易出问题 身脑不协调的,大脑对身体控制不良,上课、写作业时身体老转来转去,不安地乱动,小动作多等。
本体感不足的孩子,手脚笨拙,动作缓慢拖拉,消极,没有上进心,缺乏自信心,脾气暴躁,粗心大意另外,因为控制小肌肉和手脑协调的脑神经与控制舌头、嘴唇肌肉、呼吸和声带的神经是相同的,所以,本体感不足的孩子,大脑对舌头、嘴唇、声带的控制不灵活,容易造成语言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大舌头、口吃等 家长可以根据下列几个方面检查 3~13 岁孩子的本体感是否发育失调 1.穿脱衣裤、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时动作缓慢、笨拙 2. 幼儿期的拍球、滑梯、平衡等训练 儿童期的跳绳、踢毽子、游泳、打羽毛球等训练,对孩子本体感的发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少家长怕孩子摔着,不让孩子到处爬 过早使用学步车,没让孩子爬就直接走路 老抱着孩子,而不让他自己活动 让孩子看电视、看书、学琴、学画画,运动少,结果阻碍了孩子本体感的发展,以致影响后天的学习能力 口腔肌肉的训练与语言能力有关家长不要一听到孩子哭就把孩子抱起来,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哭一哭,让孩子感受自己不同的音调、音量,使大脑神经与声带肌肉联系起来如果是人工喂养,给孩子的奶嘴上的孔不要太大,让孩子通过嘬、吸、咬等动作训练口腔肌肉小孩子都爱吃手,一开始吃自己的拳头,后来是手指,从 4 个手指吃到 1 个手指,这是孩子对自己身体感觉的分化,家长不要限制。
家长还要注意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习使用筷子,自己洗脸洗手,擦屁股,系鞋带有的家长看孩子手笨,老让孩子用勺子吃饭,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替孩子擦屁股,更不让孩子做家务家长不认为这些与学习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些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发展越是手笨、动作慢的孩子,越应多锻炼大脑指挥手干活的过程与大脑指挥手写字的过程是一样的,手笨、协调性差的孩子,写作业也会很慢 现在孩子的活动空间、活动量比过去减少,家长要注意孩子动作协调性的训练,以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 法则 1 抓住孩子早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 孩子的视觉能力训练与书写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的孩子眼睛没问题,但是一看书就眼睛发酸,不爱阅读,读书时总是磕磕巴巴的,不连贯,丢字多字写字总也写不好,要不就乱写,要不就潦草,这样他的语文成绩就很差我们该怎么帮助他? ◎ 一位家长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发现有些孩子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丢字落字、错字错行,还以为是孩子看书不认真造成的,就经常训斥或讥讽孩子,要不就认为孩子的脑子有毛病,实际上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态度问题,也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能力发展不足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阅读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习惯 1.朗读时摇头晃脑 2.朗读时,读着读着不知读到何处 3.朗读时情绪不安 4.朗读时用手指着字读 5.不喜欢读书 6.读书时捧书太近或太远 7.读书时头部歪斜或书本歪斜 二、朗读声音 1.朗读时声音过高或过低 2.朗读时音色单调 3.声音强度过高或过低 4.不能清晰地发音 三、朗读错误 1.朗读时添加字词 2.朗读时遗漏字词 3.朗读时重复字词 4.朗读时某些字词用其它字词代替 5.朗读时经常自己错了又纠正 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例如,视觉功能障碍,眼球振动不平稳,就造成读书时跳字、串行等 听觉功能有障碍,造成读而不闻,读而不懂 另外如失语症、大脑麻痹、智力迟钝和运动失调等大脑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阅读困难 其次是情绪因素造成的,例如有的孩子有严重的胆小、自卑情绪,不敢在课堂上朗读,结果越不加强训练就越有障碍还有的孩子非常敏感,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关心,生怕读错了引起同学笑话,所以,朗读时忧心忡忡,不能够轻松流畅地阅读。
第三是教育方法问题,对于那些智力或能力低的孩子,如果家长和老师一味地逼着孩子练习阅读,而不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特殊训练,长时间不见成效,孩子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对阅读更加有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而对于智力和能力高的孩子,如果仍然让他们重复简单的课文,他们也会变得敷衍了事 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尽早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科学地神经功能训练,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逼孩子多阅读,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生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骨骼肌肉的发育遵循两个基本规律,一是由首向尾发展,即按照头部—颈部— 胸部—骨盆的顺序逐步发育 二是由近向远发展,即由身体中心部位向外围部分发展,例如,上肢的发育是按照上臂—前臂—手的顺序发育孩子的写字能力是运用手腕和手指的骨骼和肌肉,家长在教孩子写字时往往注重孩子握笔的姿势、笔画的模仿、练字的时间等等,而忽略了对孩子骨骼肌肉有顺序地训练如果孩子的上肢大肌肉没有得到很好地训练,那么,手部小肌肉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应用,孩子上学后,写字总是写不好,不是写得慢,就是写字潦草,而握笔写字是小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写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
家长的督促也会是事倍功半 家长应该怎样根据科学规律训练孩子的写字能力呢?首先要训练孩子的大肌肉群,训练的主要内容如下 1~4 个月 训练抬头动作 3~7 个月 训练翻身动作 4~10 个月 训练坐的动作 5~9 个月 训练爬行动作 6~12 个月 训练站立动作 10~18 个月 训练行走动作 1 岁半~3 岁 训练跑步动作 1 岁半~3 岁 训练上下楼梯 2~3 岁 训练跳跃动作(双脚跳) 2~3 岁 训练攀登动作 2~3 岁 训练平衡动作 1 岁半~3 岁 训练投掷动作 2~3 岁 训练体操动作 4~6 岁 训练单脚站立,拍球,跳绳,滑梯,走平 衡木,抛接球,网缆插棍,趴地推球等 上学以后,孩子如果在上述大肌肉群运动能力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例如不会跳绳、仰卧起坐等动作,那么,要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尽早加强孩子的大肌肉群的训练,然后进行小肌肉群的训练,这样孩子的写字能力会有根本地提高和改善 法则 1 抓住孩子早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4 孩子的听觉能力训练与听课、记忆能力 我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上课不会听讲,不能理解老师的话,也记不住作业,不会描述学校发生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