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精特新行业深度研究:关注国产替代与“碳中和”两条投资主线.docx
33页专精特新行业深度研究:关注国产替代与“碳中和”两条投资主线 1.1、中小企业是承担就业和创新的主力军,竞争力亟待提高 中小企业承担大部分就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2019年,我国中小企业均在36万户以上,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保持在97%以上,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同时承担着大部分的就业2016-2019年,全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保持在4900万人以上,约占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比例的2/3 小企业专利数量大幅提升,创新作用明显增强2016-2020年,小企业申请专利数从72万件提升至124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比例从38.72%提升至47.78%,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4万件提升至57万件,占比从31.41%提升至39.23%,显著提升 1.2、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急需补链强链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严峻、新冠疫情加速国际经济区域化、全球供应链体系趋于重构的背景下,各国、各企业的供应链风险逐渐显现我国制造业生产水平和影响力虽大幅提升,但在医疗器械、电子通信、核心工业软件、高端材料、精密设备等领域仍需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问题,部分机构和企业的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
2020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2021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表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1年11月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及,“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在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环节等领域拥有自主掌控能力越来越成为“内外双循环”稳定运行的基础 中小企业聚焦缝隙市场,为大企业配套,处于补链强链的关键环节 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往往聚焦于缝隙市场,部分优秀企业通过数十年对已有产业技术的综合和挖潜,在特定产品上做到了极强的专业度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产业链上大企业不可或缺的配套供应商,对于补齐供应链、稳定产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可以更快地适应技术升级和市场结构变化在产业结构变化时期,中小企业体量小,固定资本投资转向更为灵活,退出传统领域或进入新领域都更便捷,能够更快地填充由于技术升级和市场结构变化产生的市场缝隙,完善产业链的各个节点。
因此,加大对具有专业化、精细化业务的中小企业的扶持,激励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重点攻坚,突破现有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环节,对降低供应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3、参考德国经验,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强,可承担核心领域研发创新任务 二战后,德国面临周边国家的限制和封锁,国内百废待兴,亟需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加速中小企业和经济复兴 德国通过成立全国性的研究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同时定位配套专家,发展出最多的“隐形冠军” (一)成立工业应用研究机构促进战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德国应用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对战后中小企业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9年3月,103名德国科技工作者在慕尼黑自发成立了“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定位于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并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目前,协会在德国设有75个研究所和研究机构,大约有29,000名员工,每年的研究预算为28亿欧元;其中24亿欧元用于科研合同弗朗霍夫协会约1/3的运营资金由联邦和州政府资助,另外2/3的研究经费来自工业合同和由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 弗劳恩霍夫协会主要面向工业应用研究,且制定了一系列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包括:(1)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技术发明人,可以无偿使用发明创办企业,将科研成果商业化;(2)弗劳恩霍夫协会所用资金对创新型企业入股,一般占总股份的25%,扶持2-5年,如果企业开发创新产品获得成果则转股退出;(3)弗劳恩霍夫协会给聘为研究员的技术发明人发一年的工资。
通过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小企业制造业创新,弗劳恩霍夫协会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地享受到其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获得高水平科研队伍提供的服务和科学研究成果;为战后中小企业重建和复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8项,包括:生物经济、数字医疗、人工智能、下一代高性能计算、量子技术、资源效率以及气候技术、氢能技术和数字化监测系统对疾病的预警等 除弗劳恩霍夫协会外,德国还有马普学会、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和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三大国家科研组织,分别在基础研究、未来应用研究、促进研究机构间的科学沟通等领域发挥作用四大骨干科研组织为战后德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专注做“配套专家”,真正做到“专”“精”“特”“新” 德国中小企业的重要发展路径是专注做“配套专家”,打造核心技术或配件配方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已经成长为唯一或少数能满足重要企业或商品特定需求的供应商这些企业成立时间多在50年以上,不搞多元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致力于不断提升行业专业能力,以谨慎的姿态在特定领域长期发展,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细分市场领导者 在国家政策和科研力量的支撑下,德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突出,诞生诸多“隐形冠军” 根据《中国电子报》刊文的统计,在医药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德国中小企业研发的参与度达到59%;在测量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的研发比重高达79%。
德国中小企业领导者的人均专利拥有量是德国大型企业的5倍,而成本却只有大型企业的20%,且在高端技术领域创新研发突出 赫尔曼·西蒙在其2001年出版的《隐形冠军:谁是全球最优秀的公司》中收集了全世界2734家隐形冠军的数据,其中德国拥有1307家,数量最多;美国拥有366家;日本拥有220家;中国拥有68家赫尔曼·西蒙提出隐形冠军的定义:①市场份额占有率世界市场第一或第二,或欧洲市场第一,或者至少处于市场领先地位;②年销售收入原则上不超过10亿美元;③鲜为人知,社会知名度低 参考德国经验,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可成为研发创新的重要力量 参考德国经验,中小企业虽然在资金、人才方面具有劣势,但由于竞争环境激烈、外部激励强,相对已占据竞争优势的大企业来说更有动力和活力投入研发;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时,可以成为关键领域研发创新的重要力量 2.1、“专精特新”概念2011年提出,2018年后加速培育 “专精特新”概念最早于2011年7月由时任公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报告指出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即专业、精细管理、特色和创新。
2013年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将“专精特新”概念概括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并提出具体内涵 2018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首次设置具体的培育目标2020年7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第二批的培育目标2021年4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最新的重点领域、培育条件等内容,计划为“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下坚实基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基石,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计划有利于引导企业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突破制造业关键重点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中选优,“单项冠军”挂钩“专精特新” 2016年3月工信部印发《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引导制造企业专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并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工作。
《方案》中指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目标是到2025年,总结提升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巩固和提升企业全球市场地位,技术水平进一步跃升,经营业绩持续提升;发现和培育600家有潜力成长为单项冠军的企业《方案》提出企业申请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的具体条件 无论是“单项冠军”还是“专精特新”企业,均要求主要细分领域产品营收占总营收的70%以上,并强调了在特定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整体来看,“单项冠军”的申报条件比“专精特新”更苛刻,2021年5月工信部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的《关于组织推荐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复核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年销售收入4亿元以下的企业,如申请单项冠军,应为已入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2、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概况 2.2.1、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22家,上市351家 截至2022年1月31日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22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总计351家工信部分别于2019年5月、2020年11月和2021年7月公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其中,2019年公布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248家,上市41家;2020年公布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1744家,上市170家;2021年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2930家,上市140家。
2.2.2、长三角、珠三角、北京汇聚半数以上专精特新上市企业 从地区分布来看,3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集中在江浙沪、北京和广东区域351家公司中,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为江苏省(63家,占比18%)、广东省(43家,占比12%)、上海(34家,占比10%)、浙江省(31家,占比9%)和北京(24家,占比7%)分批次来看,前两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和北京、广东等地;第三批次山东、安徽、四川等省份的上市企业明显增多 2.2.3、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电新领域专精特新公司超半数 专精特新上市公司集中在中高端产业领域,机械设备行业公司数量远超其他行业351家企业中排名前五的申万一级行业分别为机械设备(91家,占比26%)、电子(40家,占比11%)、基础化工(55家,占比16%)、医药生物(44家,占比13%)、电力设备(23家,占比7%) 2.3、上市公司中共18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其中24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工信部共发布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总计464家企业其中有188家上市公司其中,24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4、“专精特新”企业毛利率&研发费用占比高 专精特新公司普遍较小,近八成公司市值不超100亿截止2022年1月底,351家专精特新A股公司中,273家市值在100亿以下,占比78%;其中,市值处于50-100亿元区间的公司最多,为101家,占比29%,市值处于30-50亿元的公司有96家,占比27%市值超过300亿的公司仅8家,分布在电新、医药、电子、汽车四个领域 203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处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