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阜南县三塔中学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四大转变塑造政治课教学的创新精神.doc
2页安徽省阜南县三塔中学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四大转变,塑造政治课教学的创新精神摘要: 创新政治课教学,是国民思想道德构建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师勇于挑战教育问题,不断探求精彩的教育过程,才能发挥教育的最优化功能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教学目标 备课 角色 评价机制 “我们的理想是不同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变得更加不同,不是变成相同的人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这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在2012世界未来教育论坛上讲述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时这样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直面这种挑战,如何开展创新教学,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 转变教学目标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灌输真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课成为抽象深奥的教条理论传授课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性,加之传授方法的单一古板,思想政治课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怪圈,呈现死水一潭的状态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塑造学生美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判断等能力,是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第一步知识浩渺,学海无涯,没有哪一个博学的教师可以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具有永恒价值的核心知识。
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播撒教育创新的种子,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 转变备课重点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所授课程的内容,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点是备教法,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如何主动的学这样的备课就注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已圈点无数次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灌输,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本已抽象的政治理论,根本就不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堂既无科学精神,又无人文精神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出学生当然缺乏创新精神美国一例课堂中的“学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一节《德国史》学习的课堂上,电影放映一部事先剪辑过的纪录片,影片记录着1945年“二战”结束至1994年“柏林墙”倒塌期间发生在德国或与德国相关的重要事件教师和学生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纸上作记录,师生互动中偶尔穿插问题或解释,学生简单地讨论学生桌上放着4张记录纸,一张是学生记录电影中的事件及主要信息;一张是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关键事件,并将美苏英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的发展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梳理其中的逻辑线索;一张印有若干政治家的演讲词,每段演讲词后授课教师都提出设问,谁的演讲?何时发表?他为什么这样讲?该演讲的意义或标志是什么?……在这个案例中,授课教师没有侃侃而谈的讲授,没有师生间热烈的对话与追问,甚至教师的课堂语言占时间不到10﹪,只见师生默默地观看、记录、整理和间或的讨论。
教师的备课重点放在何处?一是记录片的剪辑,二是三张“学案”的设计在这节课,教师并没有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学习目标,而是把通过观看、记录、思考、整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为置于首位的学习目标了因此,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必须转变备课重点教师的功夫应下在课前,在备课过程中,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研究学法因为背离学生实际去授课,即使教师对教材研究的再透彻,学生也不一定能接受这是由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学生个体差别的实际而定的为此,教师在备课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学法指导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做到师生配合默契,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否则,教师就只能唱独角戏,学生也只能是教师忠实的听众三、 转变师生角色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只管根据课标的要求,把所有可能要考试的知识点都圈点给学生,而根本就不管学生如何学,能否接受,把学生的大脑当作被动吸收、储存知识的容器,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创新精神的产生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所以,要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上述案例中的课堂主体已不言自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与指挥,在于他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放开学生的手脚,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恰当的方法,如学生讲课法、讨论法、自留作业法等,诱导学生进行自学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从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如此一来,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的教也会随之轻松起来;更重要的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的双边或多边教学,学生的潜能被挖掘出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四、 转变评价机制“考是教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即为考试,衡量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都是学生考试的分数在此背景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教和学的整个过程都以考试为中心,都为考试而服务评价机制的单一和死板,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从“知识立意”到“方法立意”、“能力立意”的评判标准尚在研究中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等级综合评定的评价机制取代分数评价机制比如,教师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年和学期的思想政治表现,参考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思想政治课评定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
这样,教师可藉此摆脱分数评价的烦恼,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悉心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也可免受分数奴役之苦,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信念、价值观、社会性和创造性得到内化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把培养能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作为己任,在教学中充满创新精神,让教学出彩、精彩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同时,植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不竭的创新精神参考文献:《人民教育》2013年第六期。












